雨后的早晨,空氣格外清新,孩子們陸陸續續地來到教室,像往常一樣進行著晨間活動。涵涵突然驚訝地叫了起來:“快來看,教室門上爬了一只蝸牛。”其他孩子紛紛跑了過來:“哇,好大的一只蝸牛。”“你瞧,蝸牛后面有一條長長的印。”“這肯定是蝸牛的腳印。”他們嘰嘰喳喳地議論著。“小蝸牛為什么會爬到門上去呢?”“蝸牛最愛吃什么?”“蝸牛是怎樣吃東西的?”“蝸牛的眼睛在哪里?”孩子們對蝸牛充滿了好奇,一個個問題隨之而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既然孩子如此關注蝸牛,何不順應孩子的興趣靈活生成教育活動,引領他們走進蝸牛的世界,尋找問題的答案,滿足孩子的探究欲望,同時培養他們關心、愛護動物的美好情感呢?于是,大一班“與蝸牛的親密接觸”主題活動就這樣開始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科學領域建議,“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于是我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了以下主題目標:初步了解蝸牛和與人類、動植物的關系。探索蝸牛的飼養方法,并能細心地觀察蝸牛。有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并能用繪畫、手工制作等多種方式來表達對蝸牛的感受。培養幼兒關心、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循著孩子們的疑問,我們開展了這樣的晨間談話:“你在哪里看到過蝸牛?你看到的蝸牛是怎么樣的?”念念說:“我在奶奶家水池邊見過許多蝸牛。”濤濤說:“我在菜地里見過蝸牛,還有許多蝸牛的空殼。”媛媛說:“我看見蝸牛背上有殼。” 子路說:“我發現蝸牛的眼睛有四個,很嚇人。”豪豪說:“不對,蝸牛只有兩只眼睛。”“不對,它沒有眼睛,它靠觸角來感覺。”孩子們爭論起來。那蝸牛到底長什么樣?科學活動“觀察蝸牛”隨即形成。我將蝸牛從門上拿下來,放到盒子里。由于只有一只蝸牛,我讓幼兒分組來觀察。孩子們仔細觀察,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是多么激動。“蝸牛的頭上有兩對觸角,后一對較長,頂端有一對小小的眼睛。”“殼上有一圈一圈的線。”“老師,蝸牛長了長長的觸角,我用手輕輕一碰觸角,它們就馬上縮回去。” “看,蝸牛開始走路了,它的觸角在不停地動。”“它走過的地方有濕濕的印子,你快來看啊!”


半天的時間在探討、觀察中不經意地就過去了,孩子們對蝸牛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想知道更多的有關蝸牛的秘密。“蝸牛為什么在爬的時候會有一條白色的線?”“蝸牛觸角有什么用?觸角上面有眼睛嗎?蝸牛有嘴、鼻子嗎?”“為什么蝸牛能粘在樹上,是不是腹部有吸鐵石?”面對孩子的不解,我也是一臉的疑惑:“有些問題我也不是很清楚,不如晚上回家問問爺爺奶奶,或者請爸爸媽媽上網查一查,好嗎?”
孩子們對蝸牛的外形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說明他們對蝸牛的認識有了更高的要求。《綱要》中要求“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于是,我們發放《蝸牛調查表》,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蝸牛的資料。瞧,家長和孩子們發現了蝸牛的好多秘密。念念小朋友發現蝸牛喜歡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喜歡躲在草叢里躲避太陽光;琪琪小朋友發現蝸牛體型的差異,形狀、顏色、大小不一樣,它們的貝殼也有不一樣的。朱逸和還發現有的蝸牛喜歡吃植物嫩芽,是一種農業害蟲。

得知我們要開展小蝸牛的課程,徐子軒奶奶特地在菜園里抓了幾只小蝸牛帶到幼兒園。小蝸牛養在盒子里,孩子們一有空就去看。一天,葛振宇叫了起來:“老師,快看,蝸牛爬出來了。”念念說:“估計蝸牛肚子餓了,它想到外面找吃的。”接著就有孩子們說給蝸牛喂餅干。王潤景說:“好像蝸牛要吃嫩樹葉。”念念說:“我到廚房里找爺爺拿一些青菜來喂它們吧。”念念拿來幾根小青菜放到盒子里,孩子們圍了過來。蝸牛還是慢慢地爬著。爬到青菜那,停了停,又繼續往前爬。觀察了好久,蝸牛還是沒有吃,孩子們紛紛猜測:“蝸牛是不是聞不到菜葉的味道呀?”“蝸牛的眼睛在哪里?它能看到菜葉嗎?”“蝸牛是怎么吃的?”


帶著疑問,科學活動“蝸牛的秘密”開始了。通過觀看視頻中講解員詳細的講解,孩子們找到了答案,原來蝸牛頭部長著兩對觸角,眼睛長在長的觸角上,短的觸角能夠聞到氣味,而它的嘴巴就在觸角下面。蝸牛喜歡吃雜草和農作物的葉、莖、芽、花等。對于農民來說蝸牛是害蟲,因為它會吃莊稼。而對于藥物學家來說,蝸牛全身是寶,可以做成藥。在課程的實施中,我并沒有津津樂道地給孩子講述我認為重要的知識,孩子們卻比以往更投入,看來,轉變需要教師心中有課程。

一天早上,吳雨欣在自然角澆水。哇,葉子下面有一只蝸牛。她的驚喜發現引來孩子們對蝸牛的生活環境的爭論,雖然孩子們從家人的介紹和網上的查詢對蝸牛的居住環境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沒有親眼看見蝸牛究竟生活在哪里。
到底蝸牛生活在哪里呢?我帶領幼兒到幼兒園的大樹下、草地上、菜園里找蝸牛。孩子們可忙壞了,他們都非常認真地尋找。可是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只小小的蝸牛殼。我和孩子們商量后決定,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去找蝸牛。第二天,他們都興奮地談起了自己找蝸牛的經歷:“我在菜地里找到的一只蝸牛。”“爺爺帶我去后院的墻角找,找了好久也沒有看到蝸牛。”“我在外婆家的陽臺上找到了蝸牛,很陰涼、有土的地方才有蝸牛。”……
孩子們熱烈地交流著,徐子軒說:“我帶來的蝸牛怎么一動也不動了,會不會死了?”“蝸牛喜歡生活在陰涼的地方,教室里光線太亮了,教室里也很熱。”“要不我們把它們送回家吧?”不知誰建議道。“好呀,我們把它送到大樹下面去吧!”這樣的建議得到大家的同意,大家一致推薦念念和徐子軒送蝸牛回家。兩個人小心翼翼地捧著蝸牛,來到大樹下,輕輕地將蝸牛放到了葉子下。“再見!蝸牛。”




“老師快來看,我畫了許多蝸牛在散步呢。”陸思伊拿著一幅畫對我說。自從把蝸牛送回大自然后,孩子們常常談起蝸牛,大家非常想念蝸牛,有的孩子邊畫邊跟小朋友介紹自己畫的蝸牛。《指南》中對大班幼兒的藝術目標是: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于是,蝸牛的故事應運而生。大家一邊回憶著蝸牛一邊拿起畫筆畫下蝸牛的故事。
“蝸牛一家到外面散步,有一只蝸牛太調皮了,居然爬到太陽上去散步了;有一只蝸牛特別特別大,它都99歲了;還有一只是剛出生的蝸牛,它飛到白云上去了。”
“蝸牛爸爸在陪姐姐玩,蝸牛媽媽在吃青草。”
“蝸牛一家住在樓房里,它們現在出來散步了。”
“蝸牛一家去散步,看到彩虹,開心極了。”……
孩子筆下的蝸牛世界是那么有趣。
瞧,剪刀下的小蝸牛也是那么栩栩如生呢。孩子們又開動腦筋,利用彩紙、剪刀、膠水制作出各種各樣的蝸牛,他們一起比賽誰的蝸牛爬得快,誰的蝸牛最可愛。念念將制作的蝸牛當成孩子抱在懷里哄它睡覺呢。
小小的蝸牛魅力無窮,孩子們在畫畫、剪剪、貼貼、說說中展現他們的無限創意。
課程游戲化中指出要從游戲切入改造幼兒園課程。本次活動從幼兒的興趣入手,生成這一主題活動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都是圍繞著孩子發現、關注的問題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活動每推進一點,孩子們對蝸牛的熱情就增加一分,到預定的活動周期結束,孩子們說起蝸牛如數家珍:蝸牛的眼睛、嘴巴在哪里,它吃什么,喜歡生活在哪里,一個個都能侃侃而談。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起點上不斷進步,羞澀的曖曖能自信地向大家講解蝸牛的知識,好動的自子能耐心地觀察蝸牛,粗心的豪豪能剪貼出蝸牛的一家……在不斷探索、操作中,孩子們在悄然成長。
在課程實施中,我不僅感動于幼兒的進步,自己也在一點點進步著,我深深體會到,教師不但需要掌握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引導”技巧,敏捷地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并及時給予回應,真正做他們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著。我的觀念也得以改變,從“依賴教材、注重集體教學、強調規范統一”轉變為“關注幼兒、關注生活、關注游戲、關注經驗,追隨發展需要規劃來生成保育教育活動”。
為期一個多月的蝸牛課程雖然結束了,但各種各樣的發現每天都會上演著,我們將繼續挖掘學習與發展背后的故事,讀懂幼兒,滿足他們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支持,推動課程游戲化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