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鴻

保育與教育相結合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原則。班級中,保育員配合幼兒教師承擔了主要的保育工作,保育員的專業素養是幼兒園保育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在現實中,雖說“兩教一保”,但保育員專業發展完全達不到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且存在巨大的地方和園所差異。這其中既有歷史遺留、經濟狀況等客觀原因,也有對保育員重視不足、缺乏建設意識等主觀因素。因此,保育員隊伍建設應當以園所現實狀態為基礎,以國家規定為準繩,確定可達到的發展區間,施行切實可行的發展策略,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調整。
與幼兒教師隊伍相比較,保育人員的組成更為蕪雜:教師轉崗、臨退人員、合同用工、社會派遣、幼兒親屬等,且高離職率帶來了高流動性。由于保育人員類型不同,職業動機和發展前景不一,其專業發展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以1989年實施的《幼兒園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201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中對保育員崗位具體要求為依據,大致可將現有的幼兒園保育員分為三個層次:1類,達到《規程》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二條的要求,具備高中畢業以上學歷,承擔保育工作,同時能夠配合本班教師組織教育活動;Ⅱ類,滿足《條例》規定,具有初中畢業程度,接受過短期幼兒保育職業培訓,在幼兒園中以合同制用工為主,主要承擔保育工作,基本不參與教育活動;Ⅲ類,不能達到政策法規要求,初中學歷以下甚至文盲,可能持有短期培訓的上崗證,此類保育員年齡多為50歲以上,工資水平約在當地最低工資,在班級主要承擔保潔工作。
從已有調查來看,Ⅲ類保育員不符合國家行政規定,多受聘于經濟狀況較緊張的幼兒園,就學前教育發展趨勢而言,仍會繼續存在,但將逐漸被淘汰;l類保育員專業成長性最強,發展空間最大;II類保育員數量較多,與l類相比,學歷層次更低,職業動機較低,離職率更高,更為缺乏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發展空間受限。因此,保育員隊伍建設應當確定短期和長期兩項目標,立足實際,逐步推進。
一、短期建設路徑:規范崗位職責
Ⅲ類和¨類保育員受限于自身條件,對保育工作的認知和相關技能尚不能達到《規程》的要求,因此,隊伍建設的重點是:規范崗位職責,能夠較好地完成班級保育工作。保育員亟需具備的職業素養應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職業道德,包括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為人師表的自我認知、尊重愛護幼兒的教育觀念等;二是職業知識,涵蓋安全常識、疾病營養、法律法規、教育心理等;三是職業技能,主要包括清潔消毒與生活管理。具體內容可以參考2019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保育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職業編碼4- 10- 01- 03),該標準詳細地將保育員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具有一定的靈活度,可操作性較強,幼兒園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當調整。
一般而言,保育員上崗前應當集中學習,統一考核。上崗后,可通過以老帶新、園本培訓、定期考核等形式開展在職培訓,考慮到起點較低,培訓內容應以夠用為度,重在日常管理中的制度建設和有效監督。
二、長期發展策略:促專業成長
如果說,前述短期目標立足于保育員隊伍的合格建設,重在外力推動、制度監督,以強化保育員群體的職業規范為目標,那么,保育員的長期發展則重在個體的內生性成長。例如:I類和部分優秀的¨類保育員,在出色完成保育工作、配合教師組織教育活動之外,個人具備強烈的職業發展動機,能夠對班級保育乃至幼兒園教育有自己的思考,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實踐,這就是個人專業成長的最佳起點。對這類保育員,給予其自身能動性之外的外界支持和引導至關重要。
首先,給予其一定的發展空間。例如,不少保育員依靠自身努力,從普通崗到管理崗,從保育員到主班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同時也有利于園所發展。這需要幼兒園管理者重視人才價值,制訂相應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并發揮其作用。
其次,加強個性化的專業支持。保育員自身條件各異,發展路徑多樣,外界的專業引導和支持往往能成為有效的助推劑。例如:某保育員是外專業入職,熱愛教育事業,園長鼓勵她自學考取幼兒教師資格證,安排專業能力強的教師帶教,她最終通過努力成為該園正式教師。又如:某保育員高中學歷,工作出色,幼兒園建議她提升學歷,多次派遣其外出學習理論知識,數年后,她先后獲得函授專科、本科學歷,走上管理崗位,將全園保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甚至提升了幼兒園的社會美譽度。
總體來說,目前幼兒園保育員專業素養不足仍是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短板之一。從行政層面的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保育員準入制度,到管理部門落實監督管理、組織開展專項培訓,再到幼兒園規范在職培訓、建立激勵機制、加強專業支持,最終落實到保育員自身建立職業認同、努力提高專業能力,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實現保育員隊伍建設質的飛躍,促進幼兒園教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