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姿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我們,要重視幼兒的一日生活,將教育貫徹和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兒園教育組織和管理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幼兒“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現象,怎樣減少并消除這一現象呢?我們經過討論和分析認為,教師應重視幼兒一日生活中的過渡環節,合理安排過渡環節中的游戲活動。
一、過渡環節的概念及意義
過渡環節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指從一個活動轉向另一個活動的過渡,幼兒園過渡環節類似于小學的“課間十分鐘”。過渡環節是考慮幼兒身心特點,為確保幼兒身心健康和一日活動順利進行而安排和設置的,有助于教師發現幼兒的問題和興趣。幼兒園一日活動由各種不同性質的活動組成,有室內活動,也有戶外活動;有要求幼兒安靜、集中注意力的教學活動,也有活動量和個人自由度相對較大的游戲活動。幼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因此,無論是由動到靜,還是由靜到動,都需要有一段轉換和調節神經系統活動的過程,為幼兒提供轉換和調整身心活動節奏的時間,幫助幼兒為新的活動做好身心兩方面的準備,保證一日活動順利進行。在過渡環節,幼兒一般處于比較放松自由的狀態,相互間的交流也比較多,教師可以從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以及他們的同伴關系,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生成有意義的活動。
二、過渡環節的組織
“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教師應當重視過渡環節的組織,將其納入一日活動計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現場具體情況,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在過渡環節開展相關活動。
(一)減少不必要的過渡環節
在考慮如何組織過渡環節時,教師首先應當反思一日活動安排,看看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過渡環節,并采取以下兩種策略予以減少。
1.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的一日活動安排。每天重復的、具有穩定性的、連續性的一日活動安排,可以使幼兒對班級環境產生安全感和掌控感。在熟悉各個時段的活動以及活動發生的地點之后,幼兒能夠預期并為接下來所要開展的活動做好準備,同時預期并計劃自己在第二天的游戲時間所要開展的活動。因此,一日活動安排應當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盡量不改變例行活動的地點、內容及負責教師。
2.立刻開始新的活動是減少不必要的過渡環節和幼兒等待時間的有效策略。以主題區域教學活動結束后、戶外活動開始前的過渡環節為例。在沒有重視過渡環節之前,教師組織主題區域教學活動時,通常是集中研討主題內容并提出問題,然后讓幼兒進行與主題教學內容相關的區角活動;區角活動結束后,待所有幼兒收拾完,教師再進行集體小結;小結結束后,幼兒集體或者分組進行喝水、如廁,然后教師組織幼兒集體排隊準備戶外活動。重視過渡環節后,教師組織主題區域教學活動時,先讓幼兒集中研討主題內容,然后提出問題讓幼兒進行區角活動;區角活動結束后,幼兒自主收拾區角,動作較快的幼兒在收拾好之后就可以去如廁、喝水,也可以選擇幫助其他小朋友;緊接著,教師開始組織區角活動的討論和溝通,待幼兒到齊后進行小結活動;最后,教師講述戶外活動的要求,幼兒一個接著一個出門,到戶外進行活動。
(二)建立過渡環節常規
過渡環節常規的創設目的是幫助幼兒建立適當的條件反射,知道“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事”,減少漫無目的的閑逛和無所事事。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信號(如音樂聲)“告知”幼兒現在要做什么事情,幫助他們了解和建立過渡環節常規。教師采用的環節轉換信號應當明確,具有較高的識別度。例如,在吵鬧的環境中,小鈴、鈴鼓、琴聲和鋼琴聲要比“小朋友快排隊”的喊聲識別度高,更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在排隊過程中,教師組織幼兒玩“開火車”的游戲,比一比誰的火車長,更容易吸引幼兒加入隊伍中。
(三)組織適宜的過渡環節活動
過渡環節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等待不可避免時,教師應當利用適宜的活動,如手指游戲、謎語、歌謠、故事等,把幼兒組織起來一起玩游戲,如此既避免了幼兒的消極等待,又可以消除安全隱患。
(四)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
過渡環節是從一個活動轉向另一個活動的中介,幼兒在過渡環節的身心狀態直接影響接下來的活動,為即將進行的活動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當了解過渡環節的性質,以平和的心態創建安全寬松的心理氛圍,既要給幼兒自由(包括說話的自由),也要建立一定的規則(如不大聲嚷嚷、不到處亂跑),還要教給幼兒有趣的等待方法(如和同伴玩喜歡的游戲)。
(五)注意幼兒的個別差異
每個幼兒在身心發展方面都會存在差異,同樣的任務,不同幼兒的完成速度可能各不相同。而且,當活動結束時,每個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也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幼兒在過渡環節的活動的“非整齊劃一性”。教師應當注意幼兒的個體特點和差異性,給予幼兒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在活動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預先提醒速度較慢的幼兒做好結束活動的準備,同時給予適當的幫助;提醒正要開始新活動幼兒后面的變化,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做什么。
(六)教師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教師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相互配合,對過渡環節的組織尤為重要。教師在過渡環節的分工要明確,包括每個教師所在的位置都要考慮清楚,因為幼兒在過渡環節的活動相對較為分散,教師所處的位置要能顧及到所有幼兒。
三、過渡環節的游戲種類選擇
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過渡環節有很多,且時間大多較短,教師在挑選適宜開展的游戲活動時,應選擇輕松愉快、簡短易學、材料取放方便的游戲,如手部動作游戲、語言游戲、歌謠游戲和區域自選游戲等。其中,手部動作游戲包括拍手游戲、手指游戲、手指故事表演游戲等,可以隨時隨地開展,不受材料和空間的限制,簡短易學,活動過程輕松愉快;語言游戲包括聽說游戲、口令游戲、詞語接龍游戲等,可以豐富幼兒的詞匯量,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應答靈敏性,促進其語言和社會性發展;歌謠游戲包括《洗手歌》《漱口歌》等,是幼兒所喜聞樂見的,教師主要利用輕松歡樂的氛圍,將熟悉的歌曲配合簡單的動作變成幼兒喜歡的歌謠游戲;在入離園等時間相對較長的過渡環節,教師可以讓幼兒進入材料容易收拾的活動區,自選游戲活動,如益智玩具區、手工區、閱讀區等。
每個過渡環節的性質不同,動靜不一。教師應當根據過渡環節的時間、性質及即將開展的活動,選擇適宜的過渡環節游戲,把前后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連接起來,起到潤滑劑的作用,使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變得張弛有度,充滿活力。
(一)由動到靜過渡環節游戲選擇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由動到靜的過渡環節主要包括集體教學活動開始階段、由戶外轉向室內活動、就餐前等。
1.集體教學活動開始階段。集體教學活動要求幼兒集中注意力,安靜聽講,專心參加活動。在集體教學活動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利用適當的游戲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讓所有幼兒聽教師口令做動作游戲,如“請你像我這樣做”“蘋果蘋果蹲、桃子桃子蹲”等。
2.由戶外轉向室內活動。由運動量較大的戶外活動轉為相對安靜的室內活動,幼兒在身體活動狀態和情緒方面的變化較大。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適當的過渡環節活動來加以調節,使幼兒從興奮的身體活動和情緒狀態中逐漸平靜下來。在回教室的路上,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相對安靜的游戲活動,如說唱兒歌、朗誦古詩等;回到教室后,教師可以給幼兒講故事,或請他們互講故事。
3.進餐前。過度興奮或激動會影響幼兒的食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在進餐前半小時,教師應結束游戲活動,讓幼兒收拾玩具,分組盥洗。就餐前和就餐過程中,教師不應處理幼兒的行為問題,讓幼兒情緒平靜地就餐。在等待食物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做手指游戲,一方面可以避免幼兒到處亂摸把手弄臟,另一方面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進餐氛圍。
(二)由靜到動過渡環節游戲選擇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由靜到動的過渡環節主要包括從室內轉向戶外活動、教學活動后的轉換環節等。其中,由室內轉向戶外活動是教師最為“手忙腳亂”的一個環節。教師一方面要提醒幼兒喝水、如廁,檢查幼兒的衣服、鞋子;另一方面要照看已經完成生活活動后在教室門口排隊等待的幼兒。在教師人數有限、注意力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幼兒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出現幼兒間相互推擠而導致的傷害性事故。同時,由于教師要為戶外活動做好準備,由室內轉向戶外活動的過渡環節時間相對較長,等待是無法避免的。對此,教師可以事先計劃、準備好適宜的游戲活動,變消極等待為積極等待,消除人群密度增加而可能導致的幼兒攻擊性行為發生。例如,在幼兒排隊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做一些由歌謠配合的手指游戲;當幼兒來到戶外時,教師可以教幼兒玩一些簡單的民間游戲,讓幼兒少等待、多活動。
通過對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思考和分析,教師們對過渡環節產生了一定的了解,在組織實施一日活動方案時能深入貫徹游戲方針。每個年級組在思考和討論方案后,開始分班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分析、思考和調整,最后形成豐富有序、富有趣味的過渡環節活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