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愛杰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人類了解自然的一道橋梁,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其中蘊藏著許多科學規律與自然現象,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傳”中中國智慧的體現。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了解傳統二十四節氣的人越來越少,有的僅限于知道名稱,但對二十四節氣的認知不太清楚,其中所蘊合的自然科學知識慢慢被忽略。據了解,目前大多數學校、幼兒園對二十四節氣中個別節氣只停留在認識層面,沒有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自然科學領域的教育價值,更沒有與自然科學領域相結合的系統的課程實施。因此,研究幼兒園如何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自然科學探究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幼兒園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科學活動的現狀
(一)二十四節氣中的自然科學知識被忽視
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幼兒園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主要通過傳統藝術、傳統游戲、傳統神話故事等,讓幼兒接觸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但對傳統“科學”的滲透較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師認為傳統“科學”不是前沿科學;二是教師認為幼兒年齡較小,對傳統“科學”不理解,而“去小學化”就是不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二十四節氣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現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幼兒園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應重視傳統二十四節氣中自然科學的教育價值。
(二)對二十四節氣中的科學常識挖掘不全面
近年來,隨著二十四節氣在世界申遺成功,幼兒園也開始了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的介紹,但僅僅是對二十四節氣的習俗介紹,多側重于利用某個節氣進行的游戲和講述活動,如游戲“立夏一起來豎蛋”、兒歌《二十四節氣歌》《清明與谷雨》等,沒有深入挖掘二十四節氣中的自然科學知識。其實,二十四節氣中的自然科學知識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和接觸到的,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幼兒發現身邊的科學知識。例如,隨著天氣的變化,樹、葉的具體表現;冬至與夏至中影子的變化;等等。
(三)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途徑單一
隨著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在幼兒生活中的頻繁出現,孩子在家庭中動手操作、探索自然的時間越來越少,探索途徑單一。因此,成人應該給幼兒創造更多探索的機會,利用二十四節氣中的自然科學探索,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自然,接觸自然,激發探究興趣,提高探究能力。教師在探究活動中應針對目標進行引導性提問,引發幼兒的注意,促使其思考,透過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例如,在驚蟄時節一起觀察昆蟲;在芒種時節引導幼兒體驗播種的樂趣,發現植物生長的秘密……
二、幼兒園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科學活動的價值
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科學活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傳承,是傳統文化中自然科學教育的體現。在幼兒園“非遺”認知活動中,大多以藝術、故事為切入點。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在自然科學方面適合幼兒園應用的資源很少,而二十四節氣中的自然科學不僅來源于生活,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價值,正是由于每天都能接觸到才被我們所忽視。因此,二十四節氣填補了幼兒園傳統文化活動中自然科學探究方面的空白。
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科學活動可以激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的探究興趣,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大寒時節,孩子們從名字中引發好奇:“大寒是不是就是特別寒冷?”于是,孩子們每天通過溫度計觀察記錄當日溫度,最終發現大寒時節的氣溫的確低了很多,從而生成了對不同節氣的溫度變化的探究活動。二十四節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們可以從中發現許多科學現象,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科學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說,要“向幼兒介紹反映中國人聰明才智的發明和創造,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通過二十四節氣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幫助他們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幼兒園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科學活動的實施策略
(一)在四季主題活動中融入二十四節氣自然科學探究
古代勞動人民根據一年四季自然的變化,將一年做了細致的劃分,稱之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季有三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候。我們可以在立春時節組織幼兒春游踏青,在尋找春天的過程中發現萌芽狀態的柳枝;在立夏時節和幼兒一起尋找蟬的蹤跡,觀察蟬的薄翼;立秋時節在稱人游戲中探索重量的秘密;冬天大雪時節,雪花飄落,觀察記錄不同的雪花形狀,感受水的三種形態。每個季節探索活動都能給孩子提供接觸自然、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機會。
(二)在動植物養殖活動中融入二十四節氣自然科學探究
二十四節氣最早用于農耕,其中蘊藏了許多農作物生長及動物生活習性的科學常識。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二十四節氣自然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動植物的習性。例如,在立秋時節,觀察正開得燦爛的葵花,了解“向日葵”花盤隨著太陽東升西落而轉動的規律;大寒時節,引導幼兒觀察藏在雪地里的秘密;小滿時節,探索蠶吐絲結繭;寒露時節,對大雁南飛等候烏進行探究。
(三)在傳統節日教育活動中融入二十四節氣自然科學探究
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也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所確定的。例如,冬至又叫長至節;中小寒時節臘八到,可根據臘八習俗引入臘八粥,幫助幼兒認識不同谷類;處暑時節恰逢中元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在放荷花燈時探索沉浮的秘密;芒種時節恰逢端午節,在泡糯米包粽子時探索物體的膨脹;秋分時節恰逢中秋節,在賞月的同時觀察月亮的變化;等等。
四、幼兒園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科學活動的注意事項
(一)注重幼兒通過體驗得到的經驗總結
陳鶴琴先生曾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因此,在二十四節氣自然科學探究活動中要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得經驗,發現自然之美及探究的樂趣。例如,在立秋時節開展自然科學活動“探究小樹葉”,幼兒通過自己收集不同的樹葉,發現樹葉形狀的不同、顏色的不同,引發了對不同樹葉的探究,得出了“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的結論。“樹葉的葉脈有的像網一樣,有的整整齊齊。”“有的葉柄上只有一片葉子,有的一個葉柄上有兩片葉子。”“有的葉子像扇子,有的葉子像手掌,還有的葉子像針。”透過小小的樹葉,孩子們發現了這么多大自然的秘密,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發現的秘密記錄下來,做成了自己的科學小畫冊。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激發了幼兒發現自然、了解自然的興趣,提高了幼兒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科學教育價值
教師在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科學活動時,應著重挖掘貼近幼兒日常生活的內容,幼兒有相關的生活經驗,方可引起繼續探究的興趣。例如,孩子們平時在晚上和媽媽一起散步時發現路燈下自己影子的變化,等到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時節,老師引導幼兒發現影子的變化時,就更容易引發孩子的興趣,也更容易讓幼兒理解太陽和影子的關系。再如,教師在每天入園的簽到活動中加入天氣觀察記錄、氣溫記錄,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節氣的氣溫變化,使幼兒養成觀察、記錄的科學探究習慣。可以說,二十四節氣在生活中的科學滲透無處不在,擦亮了幼兒發現科學的眼睛。
(三)注重親子互動,促進家園共育
家庭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二十四節氣科學探究活動中,家長的參與能更好地引發孩子的探究興趣,為探究活動的開展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立春時節,家長帶領幼兒去春游,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系,而且給幼兒提供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讓幼兒在大自然中發現立春時節柳樹的變化,理解“抬頭望柳”的意義和“九九過后春天到”的含義,感受四季變化,探索不同節氣展現出的自然現象。幼兒和家長一起享受生活,發現二十四節氣在生活中的科學秘密,一起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其中所蘊含的自然科學現象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自然科學探究活動以來,孩子們發現了許多以前不曾注意的自然秘密,從孩子們眼睛里閃爍的光芒中,可以看到孩子們的驚喜、滿足、好奇,以及熱愛大自然、樂于探究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劉婷婷.養生:二十四節氣[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8.
[2]彭書淮,二十四節氣[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3]徐傳武.中國古代天文歷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4]陳艷宇,幼兒園地方文化課程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