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中要求,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各領域。為進一步深化幼兒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我園教師挖掘了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探索開發園本課程“家鄉課程資源”,對幼兒身邊熟悉的開封傳統文學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藝術文化、意象文化等進行整合,將其納入幼兒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蒙教育中。我園教師以全園幼兒為研究對象,通過挖掘、整合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十二項資源,寓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于幼兒園一日活動、實地參觀、親身體驗等多種形式中,初步建構利用地區傳統文化資源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四步法策略。
一、核心概念
地區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指在幼兒生活方面所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本文主要研究開封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初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遵守規則習慣;相對來說,小班幼兒更側重于生活習慣培養,中班幼兒更側重于行為習慣培養,大班幼兒更側重于學習習慣培養。
二、提升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是教師。為了提升自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幼兒發展之間建立鏈接的能力,我們鼓勵教師積極閱讀相關經典文化書籍,欣賞和體驗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豫劇等優秀傳統藝術,提升審美能力,開展有關傳統節日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游戲、經典美食和宋服飾文化的探究展示活動,近距離接觸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園教師搜集整理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幼兒教師學習資料》,開展了學習和研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園本教研,通過與家長、社區共育,不定期舉行各種形式的地區文化資源探索交流活動,在參觀、體驗和實踐中提升自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
三、探索、整合地區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一)朱仙鎮木版年畫文化
我園教師根據3-6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帶領幼兒實地參觀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博物館,傾聽了木版年畫傳人任鶴林老師講述的有關木版年畫的故事,欣賞了木版年畫的色彩、形狀和結構美,體驗了木版年畫制作流程中的拓印過程,引發了幼兒對木版年畫的探索興趣。
教師以體驗活動為主,選擇適合幼兒的學習內容,讓各年齡段幼兒有梯度地感受和欣賞木版年畫的美。例如:小班幼兒欣賞木版年畫故事,初步了解宋代古老的歷史;中班幼兒通過體驗拓印木版年畫輪廓,用水彩筆進行涂色,感知木版年畫的色彩搭配特點;大班幼兒在起初稿、初步制版的基礎上,嘗試為爸爸媽媽設計屬于他們的木版年畫形象。活動中,教師提供適宜的材料,支持幼兒嘗試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表現并創造木版年畫,將自己制成的木版年畫以環境創設、年畫展等形式展示出來。
(二)“汴粱燈籠張”文化
“汴梁燈籠張”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世居開封,前后歷經七代相傳,有200余年歷史。教師帶領幼兒走進“汴梁燈籠張”博物館,探尋“燈籠張”的發展歷史及燈籠的制作過程。教師還組織各年齡段幼兒及其家長開展了“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親子制作汴梁燈籠”活動。活動中,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探討選材、顏色、開窗、打孔等,探索運用六種顏色、四種材料設計和制作燈籠,有效地發展了幼兒的小肌肉動作,培養了幼兒專注參與制作、面對失誤不放棄等良好學習品質和行為習慣。
(三)《清明上河圖》文化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汴京汴河兩岸的風光,其人物眾多,場景復雜,既有對市井生活的刻畫,又有對郊野場景的描繪.生動形象,富有趣味,喚起了幼兒對古人生活的好奇,特別適宜幼兒欣賞。教師借助開封市博物館《清明上河圖》展館,帶領幼兒學習探索文化資源,通過欣賞《清明上河圖》的色彩、構圖、人物、建筑和風景,交流自身感受,初步嘗試表現和創作幼兒版《清明上河圖》作品。春天來臨,教師組織幼兒及其家長進行了“清園足尖旅游”活動,師幼共同走進清明上河園,欣賞美麗的春景和獨特的古代建筑,感知并實踐文明出行的相關環保、旅游、禮儀知識。
(四)汴繡文化
汴繡是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之一,也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我園教師通過探索汴繡,帶領幼兒參觀汴繡展館,學習有關汴繡知識的制作方法,欣賞汴繡的繡工、針法、圖案、格調、色彩,交流自身感受,初步嘗試表現和創作幼兒版“汴繡”作品。
(五)飲食文化
開封是中國十大菜系中豫菜的發祥地,有水煎包子、桶子雞、套四寶等佳肴,以及著名的餐飲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樓、又一新、稻香居、黃家老店、馬豫興等。教師帶領幼兒品嘗本地特色風味食品,感受古城汴梁特有的飲食文化,參觀清明上河城小吃一條街,聽歷史故事,學習烹飪方法,品嘗美食,交流感受。同時,教師還在班級美工區提供了相關材料,支持幼兒模仿創作美食作品,用畫筆記錄制作美食的過程;在生活區,教師帶領幼兒嘗試模仿美食街,再現生活中的場景;等等。
(六)菊花文化
1983年,開封市人大常委會決定將菊花命名為開封市“市花”,確定每年金秋十月舉辦“菊花花會”。菊花凌霜盛開,人們賦予它高潔的情操。教師和幼兒一起欣賞菊花,品菊花茶,吃菊花餃子,嘗菊花糕,嘗試用輕黏土、折紙等制作菊花,用各種繪畫方法創作表現菊花獨特的美。
(七)豫劇文化
豫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其最早誕生地是古都開封。豫劇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老少咸宜的表演風格,適合幼兒傳唱和繼承。如何將豫劇蘊合的文化精髓融入幼兒教育中呢?我園教師來到開封豫劇團進行了實地參觀,邀請家長中的豫劇演員來園為幼兒進行表演,引領幼兒欣賞豫劇戲曲服飾,支持幼兒嘗試扮演豫劇中的角色。師幼在欣賞、體驗、表現豫劇經典劇目的過程中,通過看、說、演等,體驗并表現角色的特有情感,激發幼兒嘗試演唱豫劇的興趣,為開展優秀傳統藝術活動積累初步的經驗。
(八)宋代服飾文化
北宋時期的汴京,經濟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宋代服飾極具代表意義。為了引領幼兒感受和欣賞開封宋代服飾,教師在班級為幼兒提供了宋代服飾文化素材,帶領幼兒觀看了“龍庭”“開封府”節目,近距離感受宋代服飾的魅力。此外,我園教師還讓幼兒分階段欣賞了宋代服飾三大類別的魅力,開展了“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宋代宮廷服飾秀”活動。
(九)舞獅文化
舞獅是中國民間用于歡慶的一種藝術形式,每逢節日或慶典,人們都會通過舞獅來助興。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每頭獅子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教師把舞獅文化引入幼兒園活動,引領幼兒了解、欣賞舞獅文化,親身體驗舞獅子的樂趣,感受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豐富與獨特,讓幼兒在初步掌握舞獅基本方法、發展平衡與協調能力中,體驗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戰勝自我的勇氣。
(十)傳統民間游戲文化
傳統游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教師探索把優秀傳統民間游戲活動運用到幼兒操、戶外體育活動和自主性區域活動中。例如:將“剪刀石頭布”“炒豆豆”等傳統游戲改編成戶外游戲活動;將“刺繡”“做風箏”“捏泥人”等民間工藝的制作過程進行簡化,開設相關區域活動,支持幼兒自主選擇,愉快游戲。
(十一)傳統節日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每月設置一個傳統節日文化體驗活動,在幼兒園課程中整合傳統節日文化資源,引導幼兒體驗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例如:春節給幼兒講除夕和“年”的故事,參與全家歡聚、吃團圓飯、貼春聯、拜訪親戚等系列活動,親子制作餃子、棗饃等食品。
(十二)環境創設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是教育教學、園本課程建設、園本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各項開封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到環境創設中,支持幼兒多視角接觸和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設計制作節日主題、豫劇臉譜、汴梁特產等主題墻環創。
四、細化兩個目標
我園教師根據上述開封優秀傳統文化,制訂了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方案——《開封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研究方案>。方案中共設置了五項內容:活動主題、活動目標、優秀傳統文化解讀、活動過程、家園配合。其中,活動目標又分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兩個目標,以幼兒發展提出目標,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維度。
五、探索四步法培養策略
我園教師根據本年齡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每學期或每月制訂一個幼兒啟蒙教育重點內容,在體驗式活動之后,連續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第一步:分析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選擇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目標。第二步:分解幼兒行為習慣目標為可操作的具體行為。第三步:支持幼兒行為習慣在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發生和持續。第四步: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