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凌春媛

幼兒園教學屬于課程實施的范圍,課程實施包括環境的創設,一日生活各項活動的時間安排,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以及幼兒學習發展的評價。幼兒園課程則包括理念、目標及內容、課程實施和評價幾個方面。
因此,教學在幼兒園課程的范疇里只是一小部分,當然,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按照傳統的理解,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僅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如一節全班集體課,或一個小組活動,抑或是有關主題或項目的活動,等等。然而,今天我們對教學的理解則應當包括從幼兒入園到離園的所有活動,除教師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外,幼兒自發的游戲活動、日常生活活動等,都應當是教學考慮的范圍。
有效的幼兒園教學評價,就是要通過評價發現各項活動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法,使之能夠達到較高的水平,真正在各項活動中滲透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使各項活動都能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有效的教學評價,主要需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是否能較好地滲透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第二,在幼兒園各項活動中,教師是否能夠較好地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是否能較好地滲透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
無論是教師發起的活動,還是幼兒發起的活動,抑或是日常生活活動,都有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問題。
過去,我們主要是對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強調教育目標和內容,現在這樣的觀點必須發生改變,因為幼兒自發選擇的活動(如自主游戲和自發探索活動)也應該被當作是教學活動看待。而且,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雖然強調隨機教育,但在具體的各項日常生活活動中,也需要考慮包括哪些教育目標和內容。
第一類是教師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它既包括全班進行的課程、小組學習活動、預先設計好的主題活動、計劃安排的項目活動,以及教師有計劃且針對個別幼兒的指導活動,等等;也包括教師有組織,但事先并不能完全計劃,或不能進行很細致周密計劃的活動,如節日活動后的談話和室內活動后的小結等。第二類是幼兒發起的各種活動,它既包括自發的游戲活動,也包括幼兒自主選擇的探索活動。第三類是幼兒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如進餐、喝水、如廁和睡覺等,雖然它們是幼兒每天都要進行的活動。
在第一類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如全班的課程、小組學習活動、主題或項目活動,其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比較清楚的,教師可以根據環境、事件和幼兒已有經驗等,設計具體的教育活動,并將各領域的目標滲透進去。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具體發展情況設計專門的活動,明確活動目標并提出具體要求。這些已經為許多幼兒園所熟悉的教學活動。但是,在第一類活動中無法事先計劃的活動,以及后兩類活動中,由于教育目標無法具體確定,而教學內容又有許多變化,因而,這些活動在現實的幼兒園實踐中往往隨意性較大。那么,對那些無法事先計劃的活動,以及幼兒自發選擇的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如何考慮其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呢?
第一,要考慮教育目標的階段性。每天,教師都要組織晨談活動,和幼兒一起制訂計劃,進行活動后的小結。同樣,幼兒每天都有自由選擇活動的時間,都要進行進餐和盥洗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有教育目標,但并不需要每次活動前都制訂出具體的教育目標,而是需要教師在一段時間內考慮有哪些目標,重點強調什么,重點要求什么。無論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這類活動的教育目標都要考慮階段性。例如,在開學初的一段時間里,小班的晨談活動主要是幫助幼兒建立歸屬感,使其能夠安靜地坐下來聽別人講話,說一說自己的事。在中班下學期的某段時間里,進餐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幼兒學會熟練使用筷子。自發選擇的活動,無論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使幼兒積極、主動參與都是重要的教育目標,而階段性目標則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參與活動的區域及操作的材料而決定。
因此,從一個幼兒園的非計劃性教學活動、幼兒自發選擇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的階段性目標中,我們可以判斷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因為,這些活動所占的比重較大,對幼兒的影響也更多。
第二,要考慮教育內容的可變性。非計劃性教學活動、幼兒自發選擇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雖然在形式上變化不大,例如,小班和中班的幼兒都有晨談、計劃和小結等教師事先無法周密計劃的活動,也都有進餐和盥洗等每天要進行的生活活動,與此同時,也都有室內和戶外的自主區域選擇活動,但是,從內容上看,小班和中班幼兒的活動還是有很大變化的。這種變化與幼兒的年齡有關,與階段性的教育目標有關,與活動材料有關,也與當時的具體活動情境有關。它們無法像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那樣事先安排得面面俱到,和教育目標要有階段性考慮一樣,教育內容的變化也需要考慮階段性,一段時間里要有相對固定的教育內容。如果一個幼兒園只有計劃性教學活動的內容考慮,沒有階段性地安排各類活動的內容,那么就不可能使教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