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斌

【摘 要】目的:探討醫療機構采用藥學干預后對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積極影響。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未實施藥學干預時所開具的1000張抗菌藥物處方作為對照組,2018年5月-2019年5月實施藥學干預后的1000張作為研究組,比較兩組抗菌藥物應用情況及不合理率。結果:研究組病原學檢測率高于對照組,抗菌藥物聯用率及不合理應用率低于對照組,藥物應用時間及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可大幅提高醫療機構對抗菌藥物的應用合理性。
【關鍵詞】藥學干預;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積極作用
抗菌藥物指的是可起到殺菌和抑菌活性的一類由細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培養所獲具抗病原體產物,亦可通過化學半合成法或完全合成制作出相同或類似的物質,在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1]。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各藥物種類日益繁多,這給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更多選擇,但同時亦造成藥物濫用、不合理應用的現象較為普遍,導致細菌耐藥性及二次感染幾率明顯增高。為此,我國衛生部在相應法律法規中明確提出,各醫療機構應重視臨床藥學培訓,不斷完善臨床用藥的監督與干預機制,規范臨床醫師用藥行為,從而促進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確保用藥安全,提升治療效果[2]。本院亦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一系列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并切實落實。本文即針對藥學干預實施前后我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予以總結分析,并詳述。
1 所用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4月~2019年5月所開出的2000張抗菌處方,其中2017年4月~2018年4月未實施藥學干預的1000張定義為對照組,2018年5月~2019年5月實施藥學干預后的1000張定義為研究組。研究組涉及541例男性患者和459女性患者,年齡18~78歲,均(44.25±6.52)歲,涉及科室:內科370例,外科291例,婦產科210例,其他科室129例;對照組涉及545例男性患者和455例女性患者,年齡20~80歲,均(44.97±6.16)歲,涉及科室:內科372例,外科295例,婦產科206例,其他科室127例。在入選的處方中應將臨床資料不全且患有認知、神經及意識障礙者予以排除,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觀察并分析兩組基本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可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藥學管理,即院方定時進行藥物效期檢查,醒目標注近效期藥物并及時更換過期藥物,確保藥物有效期內嚴格遵處方為患者開具藥物,并告知用藥方法、劑量與注意事項。研究組予藥學干預服務,具體如下:
(1)成立藥物治療與藥事管理委員會,明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負責人,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立足于《中國國家處方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技術指導性文件,并結合相應的文獻資料查閱進行各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管理規范》、《抗菌藥物預防應用規范》等規章制定的制定,并設定管理控制相應指標,簽訂院科管理責任狀,納入每月科室、科主任及二級醫師考核。
(2)嚴格執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與審批制度,制定并及時調整分級管理目錄;組織全體醫師進行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相關知識培訓與考核,視考核成績授予相應級別處方權限。
(3)定期邀請院內外專家教授舉辦抗菌藥物知識講座,編寫并發放宣傳手冊,利用院宣傳欄、OA系統、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知識宣傳;加強醫務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培訓,強化并提升其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及專業素質,使之切實理解臨床合理用藥的重要性。
(4)定期組織醫學、藥學、感控等專家點評醫師所開具抗菌藥物處方與醫囑,及時將點評結果反饋于臨床各科室與醫師個人,并進行全院公示,對不合理用藥者給予相應處罰,并納入科室整體績效考核。
(5)充分發揮并切實重視臨床藥師的藥學服務作用,通過對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查閱進行抗菌藥物應用的提前干預,并將追蹤運行病歷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臨床醫師溝通,督促其糾正;每月總結與點評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時進行反饋以促進質量控制效果的不斷提升。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病原學檢測率與藥物聯用率,前者包括痰培養與血培養,后者則指同時應用兩種及以上抗菌藥物治療。②記錄兩組抗菌藥物應用時間及費用。③統計兩組用藥劑量、方法、檔次及溶媒應用、用藥指征等不合理用藥情況。
1.4 統計分析
使用SPSS22.0予以研究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藥物聯用率等以%與n表達,數據差異檢驗采用X2;計量資料抗菌藥物應用時間及費用等以()表示,獨立配對t檢驗。P<0.05表示數據檢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原學檢測與藥物聯用率相較
如表1,研究組病原學檢測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藥物聯用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抗菌藥物應用時間及費用相較
如表2,研究組抗菌藥物應用時間與費用均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2.3 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相較
如表3,研究組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率較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抗菌藥物的問世使諸多疾病類型得以治愈,尤其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獲醫療行業認可。然而由于缺乏對抗菌藥物強有力的管理制度,眾多醫院尤其基層醫院臨床醫師一旦在臨床發現適用癥狀即會將之作為主要治療藥物應用;加之為滿足日益增長醫療需求而不斷擴張的醫療工作人員,因偏重于速度與理論,造成其整體素質有所欠缺、對抗菌藥物缺乏更深入了解的現狀,使之在面對臨床不斷增加的新型抗菌藥物時,對其所適用何種病癥難以做出準確判斷。凡此種種因素影響,造成當前抗菌藥物濫用、不合理應用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輿論的影響亦使民眾對抗生素療效保持高度迷信,加劇抗生素濫用,使民眾醫療負擔加重、細菌耐藥性增強,并有繼發二次感染或感染性疾病無藥可醫等風險,威脅患者心身健康,并影響醫療機構整體形象。因此加強抗菌藥物的規范、合理應用意義重大。
藥學干預是醫院藥師對醫師處方的適宜性及規范性進行長期監測與反饋、糾正的過程,是對醫療服務質量進行持續改進的關鍵環節,亦為保證患者用藥安全、促進其康復的有力措施[3]。我國衛生部亦在2011年于全國開啟歷時3年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以切實落實對抗菌藥物的藥學干預措施,提高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本文研究結果示,研究病原學檢測率高于對照組,聯合用藥率及不合理應用率均低于對照組,用藥時間及費用亦少于對照組。說明,藥學干預實施后臨床醫師在開具處方時更加注重醫學檢驗證據,抗菌藥物的應用更具針對性、規范性和合理性,患者經濟負擔可得到大幅減輕。文中通過藥事管理及藥物治療委員會的建立,從整體上宏觀調控醫院各科室抗菌藥物管理工作,明確責任個體,制定相應規章制度,使臨床具備開具抗菌藥物執業醫師的工作有章可循;其次通過定期組織的抗菌藥物應用相關知識、法律法規的學習培訓與考核,切實提高臨床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與責任意識,促進其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充分發揮臨床藥師的作用,并通過實時反饋推動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綜上,藥學干預的實施可切實提高抗菌藥物的臨床使用合理性,降低醫療費用與經濟支出,提高病原學檢測率,極具臨床應用價值,可予推廣。
參考文獻
[1]盛垚,馮華,李景云.臨床藥師干預臨床抗菌藥物使用后的效果分析[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7,37(6):865-868.
[2]楊松濤.基于系統化處方評估的藥學干預在剖宮產術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2017,12(3):416-420.
[3]章考飛,凌藝蘭,汪峰,等.淺談藥劑科對醫院不合理用藥的藥學干預[J].安徽醫藥,2019,23(2):39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