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娜 阿拉騰陶格斯 扎蘇娜

【摘 要】目的:分析腦電圖對眩暈癥患者的診斷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期間收治的152例眩暈癥患者納入本次實驗研究,將152例患者可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腦電圖檢查,實驗組采取動態腦電圖檢查,對比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結果:對照組采取傳統腦電圖檢查后,有30例患者出現腦電圖異常。實驗組采用動態腦電圖檢查患者,有59例患者出現異常,兩組患者檢查異常率對比具有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采取動態腦電圖檢查的特點為陣法短程θ慢活動,還有些表現為θ+δ慢活動,還有一些表現為散在性的θ慢活動增多,差值在30%以上。采取動態腦電圖的患者提高檢查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具有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結論:眩暈是患者的主觀感受,短暫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會讓患者出現眩暈,患者發作持續時間不同,腦部無器質性病變,因此癥狀消失速度較快,可完全恢復。為采取腦電圖檢查的患者,可選用動脈腦電圖,提高患者眩暈癥的診斷率,為患者后續治療方案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礎,盡早的確診能夠盡快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常規腦電圖;動態腦電圖;眩暈癥;臨床研究
眩暈癥是臨床常見疾病,發病原因為患者機體多個系統出現異常引發的主觀感受,眩暈癥嚴重的患者還存在平衡功能異常情況。眩暈癥作為臨床綜合性疾病,患者表現為對空間定向感覺出現錯誤表現的平衡障礙疾病,由于眩暈癥涉及到患者的腦干網狀結構,因此采用腦電圖檢查會出現明顯異常表現。患者的眩暈癥發作表現患者的血液循環發生障礙,血液循環障礙較嚴重還會導致血管緊張素的代謝發生紊亂,腦干前庭的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因此,椎一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性眩暈癥,是由于腦動脈硬化等因素引發的小腦前動脈、小腦下動脈等引發的缺血缺氧疾病[1]。眩暈癥會影響患者的大腦皮質功能,小兒患者的眩暈癥還會引發患者腦功能受到損傷,不利于患兒生長發育。眩暈癥患者的腦電圖檢查為輕度異常,若患者伴隨惡心嘔吐,可明顯觀察到腦電圖受損異常。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期間收治的152例眩暈癥患者納入本次實驗研究,將152例患者可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有患者76例。實驗組患者有男性45例,女性31例,患者平均年齡為(32.6±10.2)歲,對照組患者有男性40例,女性36例,患者平均年齡為(30.3±11.5)歲。患者臨床表現為:早期出現機體不適,出現胸悶、惡心、心悸、耳鳴、出汗乏力等癥狀,眩暈時間在幾秒到幾分鐘不等,存在短暫的意識喪失。
1.2 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腦電圖和動態腦電圖檢查。選用9200型動態腦電監測系統,為12電極8導聯,采用雙極導聯中FP1-F7、FP2-F8、F7-C3、F8-C4、C3-P3、C4-P4、P3-O1、P4-O2實施。將銀盤狀的電極采用火棉膠固定在患者頭皮上,電極小孔注入導電膏后將小孔封好,將電極和導聯線接通,然后將檢測盒放置在患者身體上。對照組在不同時間段監測患者的腦電圖數據,實驗組實時監測24h內的腦電圖數據[2]。
1.3 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患者的腦電圖監測異常率采用卡方檢驗,用%表示。患者的腦電圖監測結果對比具有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檢驗異常率對比
對照組采取傳統腦電圖檢查后,有30例患者出現腦電圖異常。實驗組采用動態腦電圖檢查患者,有59例患者出現異常,兩組患者檢查異常率對比具有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采取動態腦電圖檢查的特點為陣法短程θ慢活動,還有些表現為θ+δ慢活動,還有一些表現為散在性的θ慢活動增多,差值在30%以上。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采取動態腦電圖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具有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見表2。
3 討論
隨著臨床腦血管疾病的逐年上漲,缺血性腦血管是臨床常見疾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若患者主訴為頭暈,尤其是陣發性的眩暈則可作為腦血管早期預警信號。患者的眩暈癥發作表現患者的血液循環發生障礙,血液循環障礙較嚴重還會導致血管緊張素的代謝發生紊亂,腦干前庭的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因此,椎一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性眩暈癥,是由于腦動脈硬化等因素引發的小腦前動脈、小腦下動脈等引發的缺血缺氧疾病。神經內科常用的檢查手段包括CT檢查、MRI檢查、MRA檢查及腦血管造影檢查等,但是檢查陽性率普遍較低,本文通過為患者實施動態腦電圖和常規腦電圖檢查,分析患者的檢查效果,腦電圖檢查不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損傷,可以重復操作,特別是患者血管功能的評估有較高的檢查效果[3]。
眩暈是眩暈癥給患者發病的臨床癥狀,眩暈的發病因素比較復雜,呈反復發作的特點,患者在門診檢查中很難進行病情的確診,必須入院實施系統的檢查和治療,由于大多數的眩暈癥患者為腦血管病變引發的,臨床常見的眩暈癥包括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癥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性眩暈癥為主。眩暈是患者的主觀感受,短暫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會讓患者出現眩暈,患者發作持續時間不同,腦部無器質性病變,因此癥狀消失速度較快,可完全恢復[4]。
本文研究可知,對照組采取傳統腦電圖檢查后,有30例患者出現腦電圖異常。實驗組采用動態腦電圖檢查患者,有59例患者出現異常,兩組患者檢查異常率對比具有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采取動態腦電圖檢查的特點為陣法短程θ慢活動,還有些表現為θ+δ慢活動,還有一些表現為散在性的θ慢活動增多,差值在30%以上。采取動態腦電圖監測確診率較高的患者,都采取早期針對治療,因此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腦電圖監測患者,兩組患者診斷陽性率對比具有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腦電圖的監測可觀察患者大腦半球功能的變化,但是無法將腦深部的病灶反映出來,由于采取傳統腦電圖監測的時間有限,監測環境比較特殊,因此臨床陽性率檢測率較低,采取動態腦電圖監測的時間長,可有效觀察患者血流量,在患者腦細胞結構發生改變的時候,能夠記錄患者神經電生理異常情況[5-6]。患者的眩暈為可逆性腦血管病變引發的,患者出現短暫的腦部血液循環,不會對患者的腦細胞結構造成改變。
參考文獻
[1]徐海蛟.以眩暈為首發癥狀的癲癇43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6):90-91.
[2]張曉俊,王炎強,耿建紅, 等.發作性眩暈為表現的成人癲癇5例報道并文獻回顧[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9,22(2):216-218.
[3]張立霞.眩暈患者經顱多普勒及腦電圖的臨床意義[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4):168-169.
[4]李玉霞,張天霞,牛青萍.小兒眩暈癥50例腦電圖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0:69.
[5]魏先坤,章金梅,劉明.眩暈型癲癇13例腦電圖分析[J].濰坊醫學院學報,2010,32(4):313-313.
[6]林麗珍,黃濤,侯先男.眩暈患者的腦電圖與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的分析[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1,21(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