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嬌
一、幼兒如何獲取知識
印度德里幼兒園的招生季即將開始,排名前五的知名幼兒園入園名額相當緊張。服裝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得不臨時抱佛腳。他們一家三口來到一所輔導機構,自此,他們的女兒皮婭開始接受從英語到琴棋書畫等一系列的強化培訓,不僅如此,皮婭的一言一行都時刻被規范要求和約束著……
這樣的場景與當前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狀態十分相似,很多孩子不是在上培訓班,就是奔走在去培訓班的路上,沒有了周末,減少了自由玩耍的時間,甚至連吃飯都要在路上匆匆解決?,F如今,部分家長時常抱怨:“幼兒園現在什么都不教,我們只好花錢出去學,不然孩子如何通過入學面試,順利進入好的小學?”部分幼兒教師似乎也十分苦惱:“如果我們不教孩子學一些知識,家長在家一問孩子,肯定會認為孩子在幼兒園沒學到本領,從而埋怨我們?!?/p>
對此,我不禁思考:幼兒獲取知識的方式必須是系統化的課程學習加上強化訓練嗎?孩子必須由教師傳授知識才能學習嗎?毋庸置疑,答案都是否定的。
(一)“不教而教”的教育智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庇袝r候,真實的體驗遠比說教更有效果,這就是“不教而教”的教育智慧。
每逢節日,我們在幫助幼兒了解節日習俗的同時,也會開展各種形式的游園、親子活動、小廚房和手工制作等活動,讓幼兒在體驗中感受節日氛圍。例如,中秋節,孩子們在生活區親手制作月餅;重陽節,孩子們和爺爺奶奶一起登高望遠,給爺爺奶奶捶背揉肩;等等。此外,在消防演習活動中,幼兒不僅學習了面對火災時的正確應對方式,而且親身體驗了逃生的過程,學會了自我保護。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孩子們樂于參與,彼此互動,共同體驗并收獲成長的喜悅。
(二)一日生活皆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要求我們:“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合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逼鋵?,我們通過觀察不難發現:一日生活皆課程。 炎炎夏日,女孩子都很喜歡穿漂亮的花裙子和小皮鞋,但是,教師經常會組織孩子們進行體育運動。雖然我試圖組織孩子們自主討論“運動的時候穿什么衣服更合適”等話題,但討論的效果并不明顯。大家穿著各種類型的鞋子、衣服和褲子,有的鞋子大小并不合適,有的緊身牛仔褲讓孩子邁不開步子,還有些不方便運動的裙子和外套……
在一次游戲中,穿裙子的女孩不小心摔了一跤,她發現:穿著運動短褲和體恤衫的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于是,摔跤的女孩也換上運動裝,繼續參與游戲。漸漸地,每個孩子都發現:合適的衣服可以讓我們在活動中更加安全、方便,從而快樂游戲。此后,孩子們自覺地在每天晨間活動之前換上自己的運動裝。
在孩子們的一日生活中,時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能夠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天性;積極把握偶發事件的教育契機,及時加以引導,能夠使幼兒印象深刻;至于那些原則性的規則和要求,相關的體驗活動遠比說教更具價值。
二、孩子沒有玩伴怎么辦
在搬到富人區后,皮婭的嶄新生活拉開了帷幕。但是,在游戲時,富人區的孩子們都不愿理會皮婭。她哭著鼻子找到媽媽:“他們都不愿意跟我玩?!泵姿畠喝フ夷切┖⒆?,詢問他們:“你們為什么不跟她玩?”孩子們說:“因為她不說英語。”面對鄰人的歧視,米塔既憤怒又無奈,一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該怎么做呢?同為母親,我能理解米塔的心情,但倘若孩子一遇到問題就由家長出面幫助解決,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如何學習與他人友好交往呢?
(一)同伴的力量
建構游戲開始了,小可跑到哈哈面前說:“今天你不能再把我們的‘房子弄倒了。拉鉤!一百年不許變?!奔s定達成后,小可跑回小熊貓身邊說:“哈哈不會再把我們的‘房子弄倒了,我已經跟她拉過鉤了!”晗晗在拉鉤之后開始獨自專心地搭建積木。當她靠近其他小朋友的建構物時,其他幼兒擔心道:“你別推我們的‘房子!”小可信心滿滿地說:“你們都別怕,我和她拉過鉤了,這次她肯定不會把我們的‘房子弄倒了。”
原來,哈哈在上一次建構游戲時把別人搭建的積木“房子”弄倒了,引起了“公憤”。在游戲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共同討論解決力琺:善意地提醒哈哈。于是,在這次建構游戲開始前,教師并未介入,小可主動通過“拉鉤鉤”的方式提醒哈哈,顯然,這樣做的效果更好。有時候,同伴之間的影響比成人的說教與約束更有力量。
(二)孩子也是老師
我們經常說:教師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那么,孩子都應該順著教師預設的活動設計游戲嗎?孩子的想法是否也應引起教師的關注與反思呢?
在一次建構游戲結束的時候,教師請小朋友們共同分類整理玩具。一瞬間,很多小朋友開始拿安全帽。就在我準備質問小朋友們“為什么不認真收拾玩具反而拿安全帽”的時候,我忍住了,好奇地看著他們拿安全帽要做什么。原來,孩子們紛紛將安全帽反過來裝那些零散的積木,然后再放回積木盒里。大家收拾得既快又好。
我慶幸自己沒有上前制止孩子們拿安全帽。在我的固有思維中,安全帽只是角色游戲中的道具,幼兒卻能想到將安全帽作為收拾小積木的有力工具。他們能開動腦筋,一物多用,這樣的行為值得鼓勵。與此同時,作為教師,我也在反思:每當幼兒的行為與自己預設不一致時,我有沒有給予他們表達自我的機會?有沒有鼓勵他們的探索行為?其實,孩子也是教師的老師,值得我們向他們學習。
三、孩子的三觀,與你有關嗎
拉吉夫婦試圖躋身上流社會,托關系,走后門,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使用“非常手段”——搶占貧困生名額,想盡了辦法追逐那高聳的入園門檻。但是,當他們在貧民窟裝窮人而最終獲得了入園機會,卻為此而擠掉了希亞姆兒子的入園機會后,拉吉的內心開始糾結和矛盾了。他們主動資助公立學校以減輕內心的罪惡感,并在希亞姆登門拜訪時因害怕被拆穿而假扮仆人。最后,雖然希亞姆放棄了舉報,但拉吉勇敢地在幼兒園文藝匯演的舞臺上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毅然決然地讓皮婭進入公立幼兒園。
在整部影片中,拉吉夫婦的心理變化過程發人深省。文化水平較低的他們想讓孩子通過接受優質教育,進而改變命運??粗麄優榱撕⒆佣粨袷侄危译m能理解,但無法贊同,好在結局的劇情反轉,讓我看到了他們人性中的善良。我認為,拉吉讓皮婭看到了自己正確的價值觀,這或許要比一所全國排名第一的幼兒園的入學資格更為重要。
(一)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我們經常能在新聞和生活中看到“熊孩子”被“欺負”,父母“拔刀相助”的例子。眾所周知,父母和教師是孩子接觸最多的成年人,彬彬有禮的家長養育的孩子也是知書達理的,脾氣暴躁的父母教養的孩子也會隨意哭喊、扔東西……對孩子而言,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任何點滴小事都會在不經意間被他們模仿習得。有時候,孩子就像一面鏡子,你做什么,他就學什么;你說什么,他便模仿什么。
(二)什么是孩子的榜樣
孩子的榜樣不僅僅是生活中常見的成年人和朝夕相處的同伴,動畫片中的人物也可能成為他們競相學習模仿的榜樣。此前,新聞報道中孩子因模仿動畫人物而發生悲劇的案例屢見不鮮。年幼時期,孩子尚無法分辨好壞,孩子把什么作為榜樣,他們三觀的形成就會直接受其影響。
四、教育資源在哪里
在貴族幼兒園的匯演舞臺上,原本僅屬于貴族孩子們的合唱表演,在平民孩子的伴奏團隊加入之后錦上添花。平民孩子買不起價格昂貴的樂器,他們使用的樂器是油漆桶、筷子和鍋碗瓢盆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雖然沒有那些“高貴”的樂器,但演出效果讓在場的家長們嘆為觀止。
或許,觀眾都認為平民孩子樂隊的表演在絢麗的舞臺燈光下熠熠生輝,卻沒有注意到特寫鏡頭中,那些平民孩子在舞臺上絲毫沒有顯露出“寒酸”的窘迫。他們由衷地笑著、唱著、跳著……原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用品也能發揮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生活中處處有寶藏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寶藏。穿小了的舊膠鞋搖身一變就成為小植物的創意花盆,喝完的易拉罐搖身一變就成了晨間活動時的趣味玩具,各種紙盒搖身一變就成了藝術創作的好材料……只要教師和幼兒注重收集各種廢舊材料,變廢為寶,就不難發現:我們身邊處處都是可用之材。
不由想起,某個冬日里,大雪之后,在回家的路上,三歲的兒子與我之間的一段小故事:
兒子:媽媽,為什么天冷的時候才有雪?我好想把雪帶回家啊!
我:正好家里有暖氣,我們把雪帶回家,看看在溫暖的室內,雪會變成什么樣。
兒子:帶回家后要放進冰箱。
我:為什么?
兒子:不然它會流出來。
我:什么會流出來?
兒子:還要放在冰箱的冷凍層。
就這樣,我們把雪裝進一個大桶里帶回家,我準備了三個杯子,讓兒子把雪裝滿,再分別放入冰箱的冷凍層、冷藏層和有暖氣的室內。兒子固執地要把剩下的雪都放進冷凍層,當我問他為什么時,他卻回答不出,依舊堅持。兒子把置于室內杯子里的雪裝進玩具卡車里玩了起來。不一會兒,玩具卡車上的雪發生了變化。
兒子:媽媽,你看,雪沒了,變成水了。
我:為什么呢?
兒子:因為太熱了,雪化了。
我:那你知道為什么只有冬天才有雪了嗎?
兒子:因為其他季節太熱了,雪會化成水。
冬天為什么有雪?三歲多的兒子在我提出問題之后,有一些模糊的認知,但又解釋不清楚。于是,我們運用唾手可得的雪,自己動手探索,并通過實驗和觀察找到了答案。
(二)環境中處處有姿源
《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痹谖覀兊纳磉呌懈鞣N可挖掘的寶貴教育資源。春天,我們組織親子采摘草莓或采茶等活動,讓孩子觀察各種植物,飼養小動物,感受生命的美好;夏天,孩子們穿上雨衣感受小雨滴的活力四射;秋天,孩子們走進農田,拔蘿卜、挖山芋,體驗豐收的喜悅;冬天,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堆雪人,在寒風中歡笑。
五、知識與品德,你更關注什么
當孩子們表演結束后,拉吉上臺戳穿一切冠冕堂皇的假象.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坦白了自己為了讓孩子上這所幼兒園的荒唐作為.并宣布自己的孩子將離開這所幼兒園。雖然,臺下的家長們為之動容,但是,除了米塔之外,無人敢為其鼓掌。拉吉說:“在學校,孩子能學到知識,但分享和關愛,皮婭卻是在貧民窟跟希亞姆的兒子學到的?!?/p>
我們從拉吉的“壯舉”中能夠看出:在知識和品德之間,拉吉更加注重培養女兒的品德。其實,教育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和老師更關注什么呢?
(一)健全人格、學習品質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性格、學習品質、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知識技能同樣重要。《指南》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p>
(二)獨立性與合作能力
在成長道路上,獨立與合作是每個孩子必須經歷和學習的能力,也是他們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石。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中的幼兒自由、自主、愉悅且敢于創造,孩子如果每天都沉浸在各種游戲中,他們的童年將會無比幸福。所以,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廣,我們努力讓孩子的一日生活也游戲化。
例如,在中、大班主題活動“你好,南京”中,我們采取“以大帶小”的混齡游戲方式,讓孩子們在商討、合作和分工的過程中快樂游戲。游園活動開始前,大班小朋友紛紛揮起導游旗幟,擔當起小導游。從競爭上崗、自由組團到商討隊名、制作隊旗和規劃游園線路,孩子們既能夠獨當一面,又能夠攜手合作。
孩子們在體驗中感受,在交往和互動中收獲成長。在此過程中,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意識、團隊合作與協商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他們燦爛的笑容彰顯出了游戲的魅力。
幼兒期是孩子人生道路的啟蒙階段,在這條“起跑線”上,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是幼兒成長道路的引路人。只有在真正的起跑線上啟航,孩子才會向著光明勇敢前行。
電影介紹
《起跑線》
影片《起跑線》向我們呈現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自小獲得最好的教育并以此改變命運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影片在幽默詼諧之余也同樣發人深省:究竟什么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