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幼兒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由于幼兒群體的特殊性,幼兒園除了教育孩子以外,還需要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園所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來看,關于幼兒園的環境創設還存在一定的誤區。本文通過深入解析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理念,從環境創設的誤區著手,提出適宜的環境創設方案,為幼兒教師提供相關參考。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意義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周圍的環境,古人對此就有精辟的論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強調環境對人的感染作用,“孟母三遷”的故事則說明要重視環境的選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幼兒園環境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現狀
(一)環境創設缺乏幼兒參與
在多數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教師仍是環境的主導者,即使有幼兒參與的成分,也僅限于將幼兒的作品拿來當作墻飾的點綴。究其原因,更多的在于幼兒的動手能力不足,即便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也難以達到教師理想中的效果。因此,幼兒園只要提到墻面環境創設,那就是教師的事,這一現象似乎已經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這種觀點本身就是本末倒置,根本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能力發展。教師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幼兒園按照慣例要求教師在開學初布置好環境,進行環境評比,這就造成教師加班加點地趕時間、趕進度,嫌幼兒動作慢,干脆自己動手。
(二)追求美觀而忽視教育意義
除了缺乏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參與性以外,有的教師在環境創設中過多地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在環境創設上下很多功夫,把那些自認為漂亮的東西都擺出來,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另外,老師過分追求外觀的漂亮和形式的新穎別致,極力突出環境的優美和裝飾性,不管環境是否符合整個墻面的主題與風格,對環境的教育性考慮較少。如此,就會使環境創設失去應有的教育意義,從而淪為一種表面的裝飾,失去了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
(三)盲目效仿缺乏創新精神
多數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缺乏特色。例如,墻面布置以圖片和彩色卡紙為主,再掛上幾幅好看的幼兒繪畫作品,沒有任何新意,這樣的布置很難使幼兒獲得豐富的認知和體驗。教師在創設墻面環境時不能盲目地效仿,應彰顯自己的特色,如融入本園特色,體現本園教育理念,等等。
(四)環境創設過程流于形式
有的教師為了應付檢查,或是為了在評比中取得好成績,在環境創設方面以檢查者的喜好和標準為依據,完全不顧幼兒的需要。由于每一次環境創設都是教師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完成的,所以在作品完成后,教師并不愿意進行更換,尤其是得了獎的作品。重新創設意味著教師要重新規劃和設計,重新收集材料,重新制作道具……因此,有的教師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從不主動更換。—般情況下,如果沒有硬性要求的話,有的幼兒園墻面環境可能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時間都不會更換。
三、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在認識到環境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意義,以及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現狀之后,我們開始著手改善幼兒園環境創設。為了更加準確地把握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我們不斷摸索,積極參考相關內容和材料,總結出環境創設的幾點原則。
(一)尊重幼兒年齡特點
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發展需要、能力和興趣。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將環境創設與幼兒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此外,教師還要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例如,在墻面設計上不宜采取過高的裝飾,應以班級幼兒的平均身高為標準。
(二)激發幼兒主動參與
在環境創設中,教師要努力做到“心中有愛,眼中有人”,給予幼兒充分的尊重,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使幼兒感受到自己是環境的主人。
(三)發揮隱性教育功能
幼兒園環境是一種隱性的教材,教師要將環境與教育有機結合,將課程目標貫穿于整個環境設計過程,把環境創設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課程模式的必要條件,根據課程內容及模式進行隨時更新與調整,體現出環境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性。
(四)實時更新保持新穎
環境創設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根據季節、課程、主題等隨時改變,因為長時間處于一個固定的環境中,幼兒會從一開始的興趣盎然變成毫不關注,這樣的環境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另外,在環境的整體設計上,教師應避免形式單一和內容陳舊等問題,及時捕捉自然環境與季節變化,合理設計墻面。例如,表現季節的變化,春天可以用迎春花、桃花等表現萬物復蘇的景象;夏天就用蔥綠的葉子來表現枝繁葉茂;到了秋天,綠葉就換成棕黃色的葉子,并表現出樹葉飄落的情景,同時增加一些飽滿的果實;冬天就換上用白紙制作的雪花進行裝飾,再畫上雪人。
四、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優化
綜合以上創設標準,我們擬定了環境創設方案,其中包括從幼兒的視角出發、讓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中、根據主題實施情況及節日等創設環境。實施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幼兒在環境創設方面能夠提出自己的意見,積極尋找相關材料,這正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效果。
(一)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
教師應將環境創設定位為“和幼兒一起創造充實的生活”,也就是說,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合作、幼兒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由教師單方面操作、布置好了之后對幼兒說一聲“請進”的做法,只會在無形中扼殺幼兒的參與性和主動性。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不僅能給幼兒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發展其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愿望,增強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
例如,教師在與幼兒一起創設環境的過程中,無意間聽到幼兒談論說喜歡童話般的世界,讓人看了心中充滿愛。于是,教師就和幼兒一起將幼兒園的門廳處創設成了一個森林場景,里面還“住”著一群萌萌的小動物。幼兒每天早晨入園時看到這樣的場景,心中都會非常高興。教師利用環境創設“愛”的氛圍,讓幼兒眼里看到愛,心中充滿愛,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此后,幼兒還在班級區域中延伸出了許多活動,如幫小動物畫腳印、配對(幫小動物找腳印)、跳格子(將動物腳印貼在地上,單腳或雙腳跳)、幫小動物找家等。
教師將收集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歷程,和幼兒一起準備材料,讓幼兒利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看、聽、問等途徑獲取信息,提高其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按年齡進行環境創設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能力水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關注的不同點,有區別地進行環境創設。例如,小班幼兒的動手能力較差,喜歡涂鴉,教師可提供一整面墻,讓幼兒天馬行空地拓印手掌印、腳印等,再由中班幼兒負責添畫,最后由大班幼兒和教師一起對墻面進行裝飾整合。孩子們看到自己創設的墻面環境都非常興奮,小班幼兒更是每天都會來找一找自己的小手印和小腳印。
又如,我園在一樓走廊盡頭設置了一個“悠閑吧”,里面不僅有桌椅,還有一頂帳篷,帳篷里有小班幼兒帶來的玩具娃娃,有中班幼兒帶來的方塊模型,還有大班幼兒帶來的各類圖書。在孩子們的眼中,這頂帳篷有著神奇的功能,當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鉆進帳篷,再出來時心情就會非常好。
(三)定期更新環境
我園教師通過商討決定,每實施一個主題,都要在環境中進行補充和更新,遇到節日要及時增添。幼兒也熱衷于創設自己的活動環境,主動收集相關材料,用自己的雙手展現創意想法。現在,我園環境創設已經成了一項學習內容,不再是教師龐大的工作量,而是教師與幼兒的游戲活動,較好地提升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植樹節的時候,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參與到環境創設中,深入了解植樹的概念,教師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體驗真正的植樹過程。活動結束后,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說要給小樹苗貼上標簽,有的說要畫上小動物給小樹苗做伴,還有的提出要種一棵小盆景樹放在陽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充滿了綠色,生機勃勃。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不應是一項專屬于教師的任務,而應是師幼共同創作的游戲活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只有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才能真正使幼兒園的環境具有教育意義,也才能真正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史萬兵,環境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M].教育研究,1998(4).
[2]趙娟,幼兒園環境布置與玩教具制作[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
[3]屠美如.向瑞吉歐學什么——《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