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蓉 王芮珊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如何讓《指南》落地?如何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作為一線老師,我們一直在思考著、探索著……
一、多形式晨間簽到: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學習
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結合區域活動、幼兒興趣、班級管理、家園合作等,設置不同的晨間簽到方式,發揮多種教育功能。俗話說:一日生活皆課程。通過晨間簽到,可以將幼兒的前書寫教育、時間觀念教育、科學教育、情感表達等融入其中。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征設置晨間簽到
1.小班
《指南》在語言領域的目標中提到,小班幼兒“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說話,能大方地與人打招呼”。因此,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我園小班幼兒用的是簽到欄“今天你晨檢了嗎?”,具體操作方法為:幼兒隨意抽取一張簽到牌(分別標有微笑、打招呼、擁抱等交往方式),然后將自己的照片貼在相對應的交往方式一欄,再進入教室,與教師做一個簽到牌上的交往動作。對于沒有入園的幼兒,教師則將他們的照片貼在“今天誰沒來?”一欄中。下午離園時,幼兒再從簽到表上將自己的照片拿下來放回照片墻。小班幼兒初入集體生活,晨間簽到表上的照片墻能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存在感,進一步增強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園幼兒發現有同伴沒來時,教師也可借機引導他們關心同伴,促進社會性發展。
2.中班
《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園中班幼兒的簽到方式是“走迷宮”,具體操作方法為:幼兒入園后在迷宮簽到表的兩側找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再以照片為起點,通過走迷宮的形式將名字移至照片下方。離園時,幼兒再將自己的名字放回簽到表兩側。照片擺放沒有固定位置,可自由移動,促使幼兒嘗試多種迷宮線路。中班上學期設置的是直線迷宮,幼兒清楚明了易操作;到了中班下學期,教師將直線迷宮換成了曲線迷宮,增強了挑戰性,幼兒需要更加細心和耐心,最終完成簽到。迷宮簽到的方式在提升幼兒觀察力和專注力的同時,以趣味性的游戲形式加深了幼兒對自己和同伴名字的印象。
3.大班
《指南》在語言領域的目標中提到,大班幼兒“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如何讓幼兒在習得學習技能的同時不帶有“小學化”傾向呢?我園大班幼兒的簽到方式是“早上好!請簽到”,具體操作方法為:幼兒早上入園后,在簽到表上自己的學號后面寫下自己的姓名。在簽到方式剛啟動階段,幼兒可以用符號代替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只寫名字中的一個字,之后慢慢寫出全名。這種方式較好地提高了幼兒的操作技能,強化了他們的規則意識。
(二)多方結合設置簽到
1.結合區域活動
教師結合區域活動,讓幼兒將自己的姓名牌貼到相應的區域簽到表中,幼兒需要先明確自己的名字在幾樓幾號,從而加深了對生活中門牌號的認知。其次,幼兒在簽到的同時就決定了今天玩哪個區域,對區域活動做好了個人規劃。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大班已經簽到的表格投放到區域中,由幼兒統計到園人數和缺席人數,再利用計算器驗證統計:到園人數+缺席人數=班級總人數。
2.結合幼兒興趣
幼兒喜歡用涂涂畫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特點,設計貼近幼兒喜好的簽到形式。例如,教師每天設計一個不同的“今日標記”符號,并張貼在簽到表的右上角,讓幼兒按照“今日標記”的符號進行簽到,在寫寫畫畫中體驗文字符號的功能,培養書寫興趣,滲透數字符號的認知和書寫。此外,幼兒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彩筆進行簽到,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標記。
3.結合班級管理
針對小班“今天你晨檢了嗎?”的簽到方式,教師可以結合點名環節開展,將“今天誰沒來?”一欄設置為可活動的。晨間簽到結束后,教師將“今天誰沒來?”一欄拿到教室給幼兒看,提醒忘記簽到的幼兒記得簽到,再一次認識同伴。針對大班“早上好!請簽到”的簽到方式,教師可以讓按時來園的幼兒用彩筆簽到,遲到的幼兒用鉛筆簽到,從而促使幼兒養成早睡早起、守時守紀的好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簽到桌上擺放電子鐘和刻度鐘,將簽到表設置為序號+姓名、日期+時間的形式,讓幼兒初步認識時鐘,記錄時間。教師還可以將晨間簽到與值日生相結合,讓先入園的幼兒優先選擇值日項目,促進班級管理。
4.結合家園合作
每個學期的晨間簽到都有讓幼兒預熱的環節,從而幫助他們了解本學期的簽到方式。幼兒園可以聯動家長,家園合力,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晨間簽到習慣,幫助他們習得簽到技能。例如,“早上好!請簽到”中的“學號”一欄可以設置為“今天我排第幾”,既讓幼兒知道了自己來園的名次,從而更好地進行生活管理,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幼兒早晨賴床、穿衣刷牙拖拉等問題。
二、減少消極等待,充分發揮幼兒自主性
幼兒園一日生活包括集體教學活動、戶外活動、區域活動、生活活動等,各項活動之間的銜接需要過渡環節來做紐帶,這既是一種活動形式的過渡,又是幼兒心理情緒的過渡。因此,教師要重視過渡環節獨特的教育資源,把握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充分發揮過渡環節的教育價值。
如何讓幼兒獲得充分的自由,離開教師的“高控”,打破“收則限、放則亂”的局面呢?教師可以結合過渡環節非正式、自由、自主的特點,在過渡時間開展“音樂律動小老師”活動。
《指南》指出,成人要“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音樂律動小老師”活動,即幼兒和家長一起選擇一首喜歡的音樂,進行創編或學習簡單的律動,再將音樂發送給教師,形成“班級小老師”資源庫。在過渡環節中,教師隨機播放音樂,聽到自己音樂的幼兒上臺帶領其他小朋友做音樂律動,整體活動不需要教師組織,幼兒可自主開展。
“音樂律動小老師”活動的發起主要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動員幼兒,讓幼兒覺得當小老師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營造“人人爭當小老師”的氛圍;第二步是號召家長,告知家長活動的形式及意義,讓家長積極參與配合。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教師在做完前期的動員工作后,對第一個響應活動的幼兒及其家長要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和反饋,調動幼兒和家長的積極性。例如,我們班第一個報名“音樂律動小老師”活動的是一對雙胞胎姐妹,教師當場給予了她們貼畫獎勵,同時將“小老師”的視頻發送到家長微信群,獲得了家長們的一致表揚與認可。
隨著幼兒和家長參與熱情的不斷提高,陸續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教師要求家長發音樂,以音樂為報名標志,家長卻不明所以,對幼兒園活動以及需要發什么音樂感到困惑;家長希望孩子積極參與活動,但因為自身工作繁忙不能及時有效地為孩子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同時又擔心錯過報名機會;幼兒熱情高漲,積極投入,隨平時愛聽的音樂自由創編動作,家長卻認為孩子是一通亂跳,根本不能參加活動;等等。
《指南》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音樂律動小老師”活動的開展正是為了加強幼兒的自主性,給幼兒提供展示的空間。
例如,瑤瑤的家長沒有時間輔導她創編音樂律動,但她很想參加活動,自己原創了音樂律動。于是,瑤瑤爸爸咨詢了老師,得到了老師肯定的答復后,瑤瑤開心地報名并當上了小老師。隨著多次播放瑤瑤所選擇的音樂,瑤瑤從一開始的每次跳得不一樣到后來的動作和歌詞相符合,整體表現越來越好。活動開展后,班級“小老師”類型逐漸豐富起來,有音樂律動型、舞蹈型、原創型、活躍氣氛型等,孩子們在聽到自己的音樂后都會積極上臺表演,臺下的孩子也都認真投入地學習。在教師“退位”的過渡環節中,幼兒展現出自身才能,完善了自主學習,實現了自我規劃。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大多數過渡環節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或教師高控,或幼兒完全自由,或老師忽略,這些都不利于幼兒全面發展,也極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音樂律動小老師”活動既鍛煉了幼兒大方、自信的良好品質,讓幼兒獲得了充當“小老師”的成就感,又避免了幼兒無聊的消極等待,同時增加了親子互動的成效,促使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應該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釋放心理的能量,讓過渡環節成為幼兒自主、自律的空間,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科學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抓住教育契機,滲透《指南》理念,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家園攜手,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