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華

近期,“讓兒童站在正中央”這句話一直吸引著我。什么是站在正中央?是一個位置名詞,還是外在的環境創設?抑或是一種內在的教育理念?自古以來,兒童都是充滿神秘、詩意和藝術的,需要成人不斷發現和探索。在我看來,就是讓兒童成為主人。幼兒園是為兒童而設計、建設和準備的,管理者應站在兒童的視角去規劃園所環境,從兒童的需要出發去添置物品,在兒童的游戲中重新發現他們,按照兒童的成長規律建構課程。那么,在游戲中怎樣讓兒童站在正中央呢?
一、看見兒童:游戲中有一百種
馬拉古奇說過:“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教師要尊重和幼兒有關的每一件事,包括生活和游戲,要把幼兒當作和成人一樣的獨立個體,尊重幼兒的想法,接納幼兒的個體差異。那么,教師在自主游戲中觀察兒童,會不會看見他們的“一百種”呢?
晨間戶外活動中,兩名幼兒將幾根泡沫管連起來圍成一個圓圈,躺在中間說:“這是我們的家,我們躺在床上。”小藍看見了說:“你們是掉進河里了,小心被水淹!”旁邊幼兒隨后喊道:“救命啊!救命啊!”小藍說:“我來救你們。”同伴立刻阻止了他:“你不會游泳,不能跳進河里。”小藍連忙用泡沫管做了一個游泳圈套在身上,說:“我有游泳圈了,這樣就安全了!”
我們在上述案例中看見了兒童的一百種:第一種,幼兒的臉上有豐富的表情,活動過程中能聽到他們歡快的笑聲;第二種,幼兒以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游戲中發展,在玩耍中學習;第三種,當同伴提出質疑時,幼兒能形成思考并主動調動生活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嘗試中引發更有意義的探索;第四種,幼兒的想法隨著活動情節的發展不斷變化。可見,低結構材料變化多樣,可創造空間大,沒有固定的玩法,可以自由組合,引發無限創意。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是多元的,內容是多樣的,過程是多變的。
二、看懂兒童:游戲中有對話
看見幼兒游戲是看懂兒童的基礎,只有看懂了兒童游戲,才能讓兒童站在正中央,也才能站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幼兒對話,以開放接納的心態與之交流。只有理解和尊重幼兒,才能與其平等對話。這樣的對話不僅是一種言語上的表達和交流,更是綜合感官的融入,讓兒童站在中央的對話應該是隨即、隨機、隨時和隨后的。
小班幼兒自主游戲時,幼兒A(女)和幼兒B(男)正在毛毛蟲玩具洞里玩耍,幼兒A說這是他們的家,并把許多海洋球和報紙拿進去當早餐。吃完早餐后,幼兒A扮演的媽媽要送幼兒B扮演的寶寶去幼兒園(旁邊的大型玩具區),同時關照寶寶見到老師要問好,要和媽媽說再見。
小班幼兒通過游戲再現上學和放學情景,我們發現幼兒的游戲有一些共同點:第一,該游戲是一種幼兒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進行假想與創造,有絕對的游戲自主選擇權,符合其現有的經驗水平及年齡特點;第二,游戲情節是模仿爸爸媽媽送幼兒上學的生活經驗,成人的理解、接納和認可,可以讓幼兒在自主和開放中保持玩中學的狀態,使游戲更富有創造性;第三,孩子是有能力的學習者,他們能主動將兩個大型玩具聯系起來,在松弛、歡快的游戲情境下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表現得認真且專注,主動性、想象力和創造欲更易被激發。
看懂幼兒游戲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解讀幼兒,進一步促使教師從關注表面的想象回歸到關注教育的根本,逐漸從看兒童走向懂兒童。那么,上述游戲中的幼兒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幼兒的個體發展不同。游戲中,媽媽的語言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較強,還要接送寶寶上學,是游戲的主要發起者;游戲中的寶寶是一個性格較為內斂的人,言語不多,默默地配合著游戲。其次,在同一段游戲時間內,幼兒的游戲經驗存在差異。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越豐富,游戲情節就會越豐滿,從媽媽主導參與到寶寶跟隨游戲,都是對實際生活的真實寫照。再次,幼兒的思維方式不同。有的幼兒僅僅是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中,有的幼兒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會尋找一些替代物來繼續游戲情節,使游戲變得更加豐富,如把海洋球當作食物。最后,幼兒的參與方式不同。有的幼兒會自發地主動參與,有的幼兒會在一旁觀看,目光跟隨著游戲中的孩子,最終在興趣的驅動下參與游戲。當然,并非一定要在游戲中玩耍才算參與游戲,在旁邊觀望也是一種參與形式,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從看懂游戲到看懂游戲中的相同點,再到看懂游戲中幼兒的不同,如此層層遞進,步步剖析。我們逐漸清晰地認識到,游戲中的對話必須基于兒童,明確兒童主題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反復品味,讓兒童站在中央才能助推其發展。
三、發展兒童:教師有獨特價值
是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只要讓兒童站在中央,教師只要靜待花開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師有其存在的價值,需要判斷何時何地給予幼兒何種支持,促進其發展。
(一)輪胎家的故事:無聲無為
幼兒在玩輪胎時喜歡把輪胎堆疊起來。例如,幾名幼兒將三個輪胎疊在一起,說他們的家住在三樓,里面還具體區分出客廳、衛生間等。幼兒把輪胎當成自己的家,在家里玩游戲。看到幼兒喜歡玩娃娃家游戲,教師在第二天就提供了有關娃娃家的材料。可是,孩子們并沒有將輪胎和娃娃家聯系起來,仍然只在娃娃家中玩耍,“輪胎家”變得無人問津,最終慢慢消失了。
上述案例中,教師的目標和幼兒的目標像兩條平行線一樣,沒有交叉點。教師要傾聽幼兒的需求,向幼兒學習,不要以“我覺得”“我認為”作為推進和提供材料的依據。教師要放慢腳步,認真觀察幼兒的游戲,通過記錄、分析和識別,找到幼兒內心的需求和興趣點。游戲結束后,教師要注意傾聽幼兒的心聲,開展游戲分享,引導幼兒介紹自己的玩法,以及接下來想玩什么,需要什么材料,這些材料從哪里來等。最后,教師要與幼兒一起收集材料,將新材料投入游戲中,引發新的游戲情節,幫助幼兒獲得發展。可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無聲無為對推進幼兒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二)遇上重復游戲:無聲有為
幼兒C、幼兒D和幼兒F再次來到積木區。最近三周,他們每天都這樣玩:把積木推倒,再擺成一排,坐在上面,嘴里發出發動機的聲音,直到游戲結束。很顯然,他們在玩開汽車的游戲。當其他小朋友想要參加時,他們會立刻拒絕。雖然他們看上去很享受每天開汽車的游戲,但游戲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化。教師感到很困惑,因為幼兒的游戲完全是重復的,但又不知道該如何干預。
從某種程度上說,重復性游戲不會產生大問題,也很可能會被忽視,教師想要讓幼兒在游戲中盡可能地獲得知識,但幼兒并不會意識到這種收獲。通過觀察幼兒的語言和行為,我們認為幼兒不改變游戲情境的原因可能是:不了解更寬泛的游戲主題(如交通),不知道如何在游戲中融入其他主題;不知道開汽車的人的其他行為,只是了解開車這一行為;沒有足夠的道具去延伸游戲主題。幼兒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同一主題,逐漸形成一種模式,這樣的游戲水平存在于每個年齡段,可以促使教師預測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游戲情況。但是,如果教師忽視這一游戲情況,就會失去促進幼兒成長的機會。出于責任和對游戲的思考,教師決定和幼兒分享該游戲。
(三)沖突性的游戲:有聲有為
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經常為誰當爸爸、誰做飯等小事爭執。教師嘗試了各種方法,如約談幼兒、將幼兒分成不同小組、設立“和平桌”自主商量等,情況都沒有得到好轉。
對此,教師要理解幼兒在游戲中發生沖突是一件尋常的事情。當教師用游戲中的沖突去指導幼兒解決問題時,更多的是教幼兒實踐生活中的技巧,因為花時間教幼兒處理問題的方法比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更有價值。當幼兒產生沖突時,教師要盡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可行性較強的行為方法,找到征服挑戰的方式,幫助幼兒獲得成熟的游戲技能。面對類似問題,教師需要在前期對問題進行重新梳理,察覺到幼兒的感受,再和幼兒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見下圖)
第一環節,識別問題,要求幼兒停止吵架,向教師表述問題;第二環節,收集信息,詢問幼兒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第三環節,頭腦風暴,讓幼兒思考怎樣才能解決問題;第四環節,選擇方法,師幼達成一致意見,共同解決問題;第五環節,嘗試、試用、修改調整,讓幼兒學習試錯的過程體驗。雖然和幼兒一起經歷解決問題的步驟很耗費時間,但幼兒在此過程中獲得的發展是無法計量的。
在兒童觀理念的指引下,我們發現教育視野中的兒童是自由、自主、愉悅的,亦是“自由之天性”。讓兒童站在游戲正中央,我們還需要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