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玉瑩 張曉鵬
在對幼兒施加教育時,教師的觀念至關重要,同時對師幼互動也有著較大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在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促使廣大幼兒教師在新觀念的指引下開展研究和探索。目前,在觀念和行為之間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現在轉變上需要教師先加強思想意識層面的理解與認識,在實際操作運用層面有對某些觀念實踐的領悟智慧和運用策略,以及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融入信息化技術支持,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逐漸認識和領悟,在實施教學行為的過程中不斷掌握,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促進幼兒發展。
幼兒的數學學習在本質上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很大程度上受日常生活經驗的影響。對于幼兒來說,數學知識就存在于周圍生活中,這是一種最自然、最愉快的學習。數學本身是一門邏輯性和系統性都非常強的學科,幼兒學習數學有其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的限制,因此,教師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是在把握數學的系統性和幼兒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數學活動,創設相關教學環境,有效組織數學活動,引導幼兒建構數學知識經驗。該過程需要高效的師幼互動,教師需要在良好的氛圍中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從而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此外,實踐證明,由于幼兒數學學習身心發展特點的特殊性,教師在數學活動中融入信息化支持,恰當地提供多媒體幫助,不僅能有效促進師幼互動,還能較好地解決幼兒思維發展的局限性所帶來的對數學活動學習和理解的困難,從而促使幼兒獲得最大化的發展。筆者結合幼兒園實際教學實踐,淺談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實施師幼互動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根據幼兒的需求及特點開展數學活動是前提
教育本身就表現為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師幼互動的狀況直接決定教育的效果。幼兒教師身兼數職,多種角色隨意轉換,不僅要和幼兒一起做游戲,還要以幼兒喜歡的方式進行引領,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這種互動在數學活動中尤為重要,因為數學活動比較抽象,需要教師敏銳地發現幼兒存在的問題或關鍵點,將其轉化為幼兒的探究需求,作為和幼兒的共同關注點,引導他們主動探索答案。在幼兒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肯定并支持每一個幼兒的探索方式和發現,在師幼互動中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提供空間、空間及材料上的幫助,支持幼兒的表現和表達,讓幼兒放心大膽地去探尋自己感興趣的點,不必為了迎合老師的夸獎而放棄自己的想法。這種師幼互動的方式保護了幼兒的最初意愿,最大限度地容納了幼兒智慧的激發與碰撞。
是否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并能準確把握其需求,科學開展數學活動,決定了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是否有效。為了確保有效的師幼互動,教師要在活動前認真、深入、準確地了解每一個幼兒,全方位備課,不僅要準備好數學活動內容,對所要開展的內容做好研究,設計完備的教學過程,還要對幼兒現有的能力水平和已有經驗做出客觀分析。教師在活動前要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提供各類材料,并能根據全班幼兒的現狀進行預操作,設想對哪些幼兒提供怎樣的支持和幫助,以保證幼兒在活動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相應的材料和工具,進行探索和交流。
教師對幼兒了解得越充分,在師幼互動中為幼兒提供的支持和幫助就越有效。尤其是在確定數學活動的重點與難點、設想教學提問、選擇教學方法和策略時,教師能更好地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學習和心理特點,在有效的師幼互動中達成教育目標,促進每一個幼兒在自己原有知識水平上獲得發展。
二、巧妙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支持數學活動的開展是保證
3-6歲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容易對一些具體形象的事物感興趣,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抽象思維在這一時期并不占有優勢,對于幼兒來說,那些數學中的概念和推理既摸不著又不能直觀地看到,因此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活動中的抽象知識或概念。針對這一情況,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支持數學活動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有效。融入信息化支持之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把難以看到或不能理解的內容分解制作成可視的內容,通過課件播放的形式呈現給幼兒,這樣就可以把數學活動認識的對象由抽象變為形象,把原來較陌生、難以明白或理解的數學內容轉變為具體形象、易于理解的可視事物,使幼兒得到較為明確的感性經驗,為逐漸形成初步的數學概念、掌握淺顯的數學知識提供了保證。
以滋長式排序“美麗的窗簾”活動為例,在開始環節,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規律,感受規律的存在。教師先出示了一串項鏈,請幼兒思考:你在項鏈上發現了什么?上面的珠子是按照什么規律穿的?逐漸引導幼兒發現項鏈上蘊含的排列規律。隨著幼兒的語言表達,教師以課件的形式一一呈現出對應的規律,例如:紅一綠一白,紅紅一綠綠一白白,紅紅紅一綠綠綠一白白白;紅一綠一白,紅紅一綠一白,紅紅紅一綠一白;等等。教師通過直觀的多媒體課件的呈現,將難以理解的數學規律和具體的操作過程清晰明了地呈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對滋長式排序方法有了具體形象的理解,為幼兒建構數學經驗提供了支架和幫助。
這樣,教師利用現代化教育設施設備,滿足幼兒經驗習得的需要,在數學活動中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要,分別采取適宜的現代化教育手段,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三、在數學活動中提供多層次的操作材料是支持
在滋長式排序“美麗的窗簾”活動一開始,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數量繁多的材料,請幼兒進行排序,結果幼兒的注意力被眾多材料吸引了,對排序活動失去了探究興趣。究其原因,教師在活動前沒有摸透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沒有全面考慮幼兒的特點。經過反思和集體教研,教師分階段展示了材料,既使材料得到了充分利用,又讓材料的投放更具層次性,有利于幼兒充分學習和掌握。
在一課三研的第三研階段,教師增加了活動難度,請幼兒自創序頭進行排序,并根據不同幼兒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對于排序時粗心的幼兒,教師可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按什么順序排的,并用小火車車廂的形式提示幼兒發現排序中的問題,及時進行改正;對于獨立排序較困難的幼兒,教師可提供帶序頭的操作板,讓幼兒在按序頭排序的過程中體會排序的方法,最終取得成功;等等。
幼兒園數學教學中有許多操作性環節,這些環節都需要幼兒與材料進行互動,但并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讓幼兒進行游戲。在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教會幼兒一些基本方法,讓幼兒有目的地開展游戲,在游戲中學習知識,獲得發展。四、教師要成為幼兒數學活動的觀察者、傾聽者和指導者
幼兒的智慧來源于他們的手指尖。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習得各種經驗,在數學活動中發現并提出問題,主動進行思考和設想,在各種試錯探索中尋求答案,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進一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這種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師幼互動,要求教師做一個安靜和忠實的觀察者、傾聽者、指導者。教師要做到觀察在前、指導在后,學會等待,不過多干涉,不急于給幼兒提供正確的答案,留給幼兒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及時、恰當地給予幼兒呼應,通過傾聽了解幼兒的個性需求,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把握好介入時機,提供適時、適宜的指導。例如,在活動開始時激趣式介入,在興趣點上問題式介入,在有探究欲望時誘導式介入,在幼兒操作探索后升華式介入,在幼兒探究有困難時解釋式介入,在幼兒操作材料缺乏時支持式介入,在幼兒求助時協調式介入,等等。這種介入和指導的師幼互動,有效地保證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探索出現關鍵點或偏離正確探究方向時,教師及時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其中,將探究學習的數學概念引向深入或正確的方向,從而引導幼兒保持旺盛的探究欲望,積極主動建構數學經驗。
我們通過探索實踐發現,在有效的師幼互動中,教師不是簡單的管理者和指揮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和傳授者,而是環境的創造者,是交往機會的提供者,是積極互動的組織者,更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為了確保幼兒更好地習得數學經驗,教師需要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融入信息化支持,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把幼兒原來難以直觀看到和理解的數學概念等內容呈現出來,使得原來較為陌生的數學內容變為易于理解的可視事物,得到較為鮮明的感性經驗。如此,可以對幼兒形成數概念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活動是幼兒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幼兒變成了主動學習者,不再以旁觀者的身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發現和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
在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尤其是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教師應心懷教育大目標,準確了解和把握幼兒的現有經驗及水平,及時捕捉教育和指導的契機,靈活運用師幼互動策略,與幼兒相互作用、相互學習,形成和諧、積極的互動氛圍,在有效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