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麗,何美賢,鄭彬,丘俏玲,崔聿,肖曉峰
[摘 ? ? ? ? ? 要] ?為制定科學的專業教學標準,項目組以廣東為主、面向華南區域展開商務管理專業人才需求與培養調研。調研圍繞商貿流通行業發展、典型企業崗位用人要求、職業院校專業建設以及畢業生反饋四方面展開,發現存在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精準、專業課程設置分散、新商業新技術類課程缺失等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 ? ?鍵 ? 詞] ?商務管理專業;高職;人才需求;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42-03
一、調研概況
(一)調研目的
為全面了解行業企業商務管理人才的供需狀況、職業崗位設置、典型工作任務以及從業人員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要求,查找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的專業教學標準,全國商務管理專業教學標準研制小組華南區域項目組面向行業、典型企業、職業院校、畢業生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
(二)調研對象與方式
本次主要使用“問卷星”進行問卷調研,問卷有效率95.4%,另外還采用了訪談法、資料查閱法等調研方式。
1.企業調研
調研了42家本專業相關行業企業,企業分布于廣州、深圳、東莞、中山、汕尾、佛山、三亞等不同城市,覆蓋大、中、小型不同規模,企業類型兼顧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科技創新型,含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重點調研了廣東蘇寧云商銷售有限公司、深圳百果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典型企業。
2.職業院校調研
調研了6所高職院校,地區覆蓋廣州、中山、陽江等城市,其中省級示范院校3所、國家普通高職院校2所、民辦院校1所。
3.畢業生調研
調研了參與院校商務管理專業、工商管理專業533位畢業生。畢業生就職于廣州、深圳、中山、東莞、佛山等城市,分布廣泛,樣本有效。
二、調研結果分析
(一)行業調查結果分析
1.新常態階段經濟發展總體形勢
經濟創新和轉型升級是我國新常態階段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也成為商務管理人才培養轉型升級、加強內涵建設的指揮棒。“十三五”時期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國家積極推廣“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此,高校應當緊貼行業發展動態,切實擔負起后備人才培養的重任。
2.行業發展催生的商務管理人才需求
商務管理專業面向多行業培養人才,重點對接現代服務業中的商貿流通業,包括傳統商業、電子商務、新零售業、現代物流業、部分商業服務業和部分生產性服務業。被調研企業普遍認為,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各類生產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未來社會許多職業將被人工智能等技術所取代,同時也將出現新職業。就管理類崗位而言,隨著技術發展和時代進步,那些既能解決技術問題,又懂得國際商業操作規則的復合型工程師尤為搶手。就服務型崗位而言,電商、教育、健康娛樂、文化、藝術、旅游等產業會不斷發展壯大,這些產業和互聯網緊密相連,需要大批掌握互聯網技術的服務人才。面對未來職業的改變,教育領域必須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注重提升人的全面素質,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3.職業崗位設置情況及行業人才結構現狀
高職商務管理專業主要培養商務運營與管理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部門包括商務部、策劃部、營運部、營銷部、采購部、行政部、客服中心、人力資源部、連鎖企業門店等;主要崗位包括商務助理、采購專員、企劃專員、渠道拓展專員、客服專員、市場調查員、行政人事助理、店長、運營主管、人事主管、辦公室主任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報告以及智聯等機構發布的人才流動分析報告表明,服務行業用人需求與現代制造業用人需求并駕齊驅,銷售業務、行政、銷售管理等崗位用工需求量排名居于前十,但整體而言,從業人員良莠不齊,高端人才十分匱乏。
(二)企業調研結果分析
1.崗位群對職業能力的需求變化
調查表明,商務管理類崗位范圍廣泛,其中需求量最高的為銷售經理及銷售員,此外包括儲備干部、人事助理等。學歷要求以本科和高職為主。企業聘用人才最關注的因素包括溝通能力、專業知識、職業態度等。基層業務類人才最受重視的專業能力主要為客戶溝通能力、產品銷售能力、商務談判能力等。中層管理類人才最受重視的專業能力主要為商業分析能力、商務談判能力、客戶溝通能力等。
2.畢業生市場價值
調查表明,商務管理專業畢業生轉正之后的月薪水平有明顯提高,主要介于3000~5000元之間,與實習期相比提高均值在1000元左右;工資的離散程度大,特別是5000元月薪的占比大幅增加,原因在于企業所在不同行業存在差別、學生在不同崗位上表現出的價值差異性較大等;調查顯示,仍有部分企業提供較低工資,說明這一部分企業對畢業生的價值認同感較低。
3.職業生涯規劃及晉升狀況
商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之后的晉升機率相對較高,80%以上畢業生2年之內能獲得初次晉升機會。職業生涯規劃及晉升通道呈現以下特點:(1)絕大部分企業對商務管理人才都有詳細的職業生涯規劃,職級的數量均有3~5個;(2)企業對商務管理學生的職場初期規劃較多的集中在管理培訓生、商務助理、企劃專員、客服專員、儲備干部等職位;(3)初次晉升的職位主要集中于店長、部門主管、行政主管、銷售主管等,這一類崗位既需要較熟練的專業知識能力,又需要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性事務的處理能力;(4)商務管理人才的高階職位基本集中在“經理”級,需要較強的專業意識去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經營策略。
4.商務管理人員應當提升的素質
企業認為商務管理畢業生仍需提高的素質能力為溝通能力、禮儀表現和管理能力;畢業生主要的不足之處在于理論與實踐脫節、溝通能力弱、情緒控制與心理抗壓能力差、對行業及產品沒有專業認識、缺乏良好的職業態度等。可以看出,企業認為商務管理畢業生最需要提升的是職業通用素質和實踐能力。
5.企業對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建議
調研企業中有60%以上已開展校企合作。企業建議通過提高畢業生實踐操作能力、加強校外企業實踐鍛煉、豐富社會實踐活動、植入校企合作課程等途徑提升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建議開設商務溝通與客戶服務實訓、商務禮儀實訓、產品銷售實訓、營銷策劃實訓、商務數據與輿情分析實訓等實訓項目;開展企業學習參觀、社會調查、勤工儉學、參加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較受推崇的校企合作形式是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就業、訂單班、企業冠名班等。
(三)學校調研結果分析
1.華南區域院校商務管理專業教學基本情況
調查表明,華南區域各校商務管理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存在連鎖經營與管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電子商務、商務策劃、人力資源管理等方向。總體而言,絕大部分學校能結合現有校內外資源,不斷探索,進行有益嘗試。
重點調研的6個院校專業共與43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均每個院校7家。合作企業中不乏知名企業,如廣東蘇寧云商銷售公司、深圳百果園公司、廣州立白公司、海爾集團三水基地、美的集團、環亞集團、華潤萬佳集團、廣東天地壹號公司、陽江沃爾瑪公司等。
由于不同院校商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同,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整體而言,開設率較高的課程包括企業管理、經濟學、商務溝通與談判、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等。調研還發現,大部分院校專業課程的設置能跟隨新經濟、新商業環境的變化而進行適應性的調整,例如創新創業類課程在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均有設置。
師資配置方面,各高職院校71%的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職稱結構比較合理,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74%以上。
6個專業共開設17個實訓室,平均每個專業開設3個實訓室。其中超過2個院校開設的實訓室包括有ERP實訓室、商務管理多功能實訓室、管理沙盤實訓室、商務談判實訓室。其他實訓室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實訓室、物流管理實訓室、商務禮儀實訓室、會計實訓室、辦公軟件實訓室、商務策劃實訓室以及精益生產實訓基地。
2.招生與就業
重點調研的6個專業在2016-2018年年均招生規模為103人,三年年均最大招生規模為183人,年均最小招生規模為22人。2016年至2018年平均就業率為99.24%,專業對口就業率為84.43%。
3.對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
(1)人才培養方案內容及執行情況
調查顯示,各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每年都需根據行業變化更新,專業教學內容亦每年更新,逐漸完善;制定后均按人才培養方案執行,一般不進行調整。理論與實踐學時比1 ∶ 1左右。存在與教學內容配套的優秀教材不足、專業課的實踐性不足等問題。
(2)專業建設中最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專業建設中最需解決的突出問題是師資數量不足、實踐能力弱且研究領域與專業發展方向的匹配度有待提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生源質量不高、教學硬件設備不足、專業定位不準確、建設資金不足等。
(四)畢業生調研結果分析
1.畢業生就業情況
調查表明,畢業生所從事的企業性質以民營企業為主(53.47%);工作與所學專業存在關聯的超過75%;超過90%的學生入職三個月內能勝任工作;一半以上畢業生對工作表示滿意或較滿意;對目前所從事的工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晉升空間或工資待遇低、福利差,其次是工作單調乏味、缺乏挑戰性以及工作壓力大、無法適應;畢業生認為自己最欠缺的職業素養是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認為從事商務管理工作必備的職業技能是客戶溝通能力、商務談判能力以及商務分析能力,其次是商務調查與資料整理能力、客戶管理能力及商務策劃能力;30%被訪畢業生有過晉升,晉升次數多為1次;主要晉升崗位為部門主管、部門經理;沒得到晉升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崗位有限缺乏晉升空間、個人能力不夠以及晉升條件中要求的工作年限時間過長。
2.對本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及教學效果的評價
調查表明,畢業生對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滿意度較高;不滿意的部分集中在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以及校外實習、校內實訓。課程重要性方面,超過50%的被訪者認為管理學基礎、商務溝通與談判、商務禮儀課程重要程度最高,其次是經濟學基礎、市場調查與分析及企業管理;專業實訓課程中被認為比較重要的課程是商務溝通與客戶服務實訓、商務禮儀實訓和ERP沙盤實訓。被調查畢業生認為對工作幫助最大的素質教育課程為社會實踐,其次是就業指導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而科技文化活動的幫助最小。
3.職業發展情況
調查顯示,有5.63%的畢業生進行了創業,創業領域主要為實體銷售和電商。創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團隊管理、產品推廣以及資金短缺;未創業的主要原因是資金、資源和個人能力的缺乏。畢業生認為最有用的職業資格證書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跨境電子商務員、助理會計師、會計從業資格證(已取消)以及國際商務單證員(已取消)。畢業生工作過程中學習或進修的新知識、技術有計算機、外語、商務知識、溝通及其他和從事行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將來在工作中打算繼續學習計算機、英語、管理、客戶溝通、團隊管理、財務和營銷等。
三、商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問題
1.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精準。大部分高職商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尚存在定位領域廣泛的問題,沒有明顯的行業企業聚焦,區域經濟服務不到位。
2.專業課程設置分散。部分專業的課程設置非常分散,沒有緊密圍繞典型職業活動和工作任務,需要加以集中和規范。
3.新商業、新技術類課程缺失。面對新商業環境,部分院校課程設置沒有適時進行調整,缺乏商業數據分析、“互聯網+服務業”知識和技能培養課程,不能有效支撐企業對商務管理崗位知識、能力、素質需求的變化。
4.教學模式未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點。部分院校課程缺乏教學做一體化課程設計理念,教學方式停留于講授為主,沒有實現與職業教育對接。
5.素質教育及商業傳統文化教育不足。在素質教育方面,心理調適和抗壓能力培養不足,“服務意識”“吃苦耐勞”精神培養不足,溝通能力培養不足,忽視商德、商道的培養。
6.校內實訓室條件參差不齊。各院校實訓室條件參差不齊,部分實訓室設備陳舊,功能落后,已經無法滿足信息化教學技術的要求。
7.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各院校雖然與眾多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但是合作深度不夠。大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輸送實習就業學生層面,企業參與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意愿和程度不足,校企共建的課程內容相對較少,企方出任講師授課的更少,往往只局限于一兩次的課程講座。
8.國際化進程剛剛起步。部分專業已經開展對接國際教育標準的專業教學標準研制和實施,部分專業已啟動國際合作辦學,但大部分專業尚未啟動國際化項目。
(二)對策建議
1.準確定位商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商務管理專業應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步伐,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需求,著重服務區域經濟優勢產業,培養高素質的商務管理人才。
2.規范專業課程體系。考慮圍繞市場調查與分析、商務策劃、采購配送、銷售推廣、客戶服務、財務結算等典型職業活動及工作任務開設能夠支撐專業核心能力的必修課程。
3.開發新技術類課程。充分考慮新商業環境,有針對性地設置商務管理專業新技術類課程;提供面向地區經濟重點發展行業產業的方向課程,使學生能夠獲得個性發展,提高與工作崗位需要相一致的職業能力。
4.以教學做一體化為導向創新課程教學組織。專業課程教學組織應突出職業教育特點,切實推進“教學做一體化”課程改革,強調實踐在教學中的決定性作用。
5.開展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素養教育。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專業必修課程,培養學生傳承和發揚勤奮、創新、團結、奉獻的優秀傳統文化;秉承愛崗敬業、意志堅韌、思維超前、客戶至上、誠信共贏等職業信念和品德。
6.建設實訓教學條件。改善實訓條件,滿足商務管理綜合實訓要求以及企業真實項目實訓的基本要求。
7.校企共建“專兼結合”教學團隊。選擇優質企業,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采取多種合作方式引入企業資源;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提供優越條件,吸引企業運營和管理專家到學校兼職教師,形成校企雙方人員同時具備雙師資格并相互兼任企業運營管理與學校教學雙重崗位。
8.加強國際交流,提升專業國際競爭力。在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國際化等方面加強國際交流,通過多種方式向國際優秀院校學習,提升商務管理專業在國際同類院校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房照.高校商務管理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39):29-30.
[2]趙秋濤.高職高專商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J].中外企業家,2017(12):205.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