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潔
摘 ? 要:目的 研究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的對策。方法 查閱近年來國內發表的相關文獻及出臺的相關政策,分析當前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面臨的問題,從日常監管、能力驗證、人才隊伍建設、科研能力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進行對策研究。結果 基于“放管服”改革推進和技術不斷發展下,提出了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的若干對策,為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提供參考。結論 為應對食品藥品領域未來的挑戰,需不斷地、有針對性地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以實現科學監管,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放管服 ?食品藥品 ?檢驗檢測能力 ?能力建設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9(a)-0158-02
Abstract: Objective:The Counter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capacity which based on the reform of the pipes suit was studied. Methods: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capacity were analyzed by consulting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policie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aily supervision, proficiency testing, talent team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ere studied.Results:Under the reform of the pipes suit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capacity were proposed for the food and drug safety supervision. Conclusion:In order to respond the future challenges in food and drug field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capacity constantly and pertinently, and finally 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supervision and to serve industry development.
Ker Words: The pipes suit;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capacity; Capacity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食品藥品安全對于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障和社會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建立健全食品藥品監管體系,保證食品及用藥安全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內容之一。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是監管食品藥品生產、流通、銷售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當前“放管服”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高新技術層出不窮,尤其是產品種類多元化、生產工藝復雜化、流通運輸遠程化,對我國的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斷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是適應當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科學監管,服務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導向。
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主要涉及機構管理、硬件設施、技術人員、科研投入等多個方面。本文通過分析當前食品藥品檢驗機構(以下稱檢驗機構)在檢驗檢測能力方面面臨的問題,從日常監管、能力驗證、人才建設、科研能力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提出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的對策,為食藥安全監管工作提供參考。
1 ?當前我國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面臨的問題
自2014年國家開展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改革工作后,部分藥品檢驗機構整合了原屬質監部門的食品檢測職能,同時縣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進行了資源整合。任務重,時間緊,導致整合過程中,各級檢驗機構出現了職能不清、重復建設、技術人員不足、儀器設備閑置等問題[1];此外,由于受日常檢驗任務繁多、績效工資、第三方檢驗機構興起等因素的制約,政府食品藥品檢驗機構對于高級技術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導致技術人才短缺;隨著食藥產業的快速發展,檢驗標準和技術不斷更新,檢驗人員的技術儲備和創新意識不強;檢驗機構的科研能力及人員對科研的積極性有待提高,而且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視度也相對不足[2];信息化建設程度不夠,使得監管信息資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監管和檢驗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重視程度不足,造成了設備、軟硬件資源的浪費。
2 ?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的若干對策
2.1 強化日常監管,注重“管服”結合
為確保監管效能,在加強日常監管時,還應注重“管服”結合,尤其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將日常監督、考核評價、機構自查、定期維護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在提升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范化水平的同時,還能充分發揮其技術保障功能。在日常監管工作中,應當重視以下兩方面:一是建立并促進長效機制形成,從制度體系、標準及方法、處置方式、考核評估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有效填補系統中的缺漏。二是注重問題導向,監管部門應從實際檢查發現的問題出發,督促檢驗機構準確查找自身存在不足和缺陷,完善機構內部的質量管理機制,促進其檢驗規范化水平提升。
2.2 能力驗證常態化,提升檢驗檢測水平
能力驗證是指利用實驗室間的比對來確定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的活動,是檢驗技術能力的主要手段[3]。建立統一有序的能力驗證常態化機制,有利于推動檢驗機構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深化檢驗機構對檢驗檢測技術的理解,還能發現自身在質量管理和檢測技術中的薄弱環節。
建立統一有序的能力驗證常態化機制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明確能力驗證組織機構資質,引入或強化能力驗證的數字化管理模式,確保能力驗證覆蓋面廣、專業性強、水準度高。二是以能力驗證為抓手,切實加強檢驗機構質量考核工作,建立健全檢驗機構考核評價機制,進一步推動檢驗機構能力的持續提升,加強技術支撐能力建設。
此外,應根據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趨勢,有預見性、分步驟地進行食品藥品檢驗能力儲備,為相關領域的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3 提升隊伍綜合素質,培育創新性人才
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是影響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政府及相關領導部門各應積極引導檢驗機構,一是采取相應措施加大本領域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加強現有的管理專業人才和檢驗檢測技術領軍人才的培養力度;二是建立檢驗人員的日常培訓和技術交流機制,在強化規范化理念的同時,不斷更新知識貯備,拓展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機制,加強業務水平。三是進一步探索建立一套適合檢驗人員的工作激勵和獎勵機制,創造出更有利于人才發展和創新的環境,以充分調動和發揮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吸引富有創造力的綜合型人才。
2.4 加強科研能力建設,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加強科研能力建設是提高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托[4],是提升檢驗機構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途徑。應結合食藥檢驗檢測的實際情況,著力于開展食藥標準制修訂、風險預警機制、檢驗新方法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做到檢驗與科研并行,監管與創新共進。
此外,為達到培養人才、激勵技術人員和保護科研成果的目的,應當重視對知識產權如專利的保護,通過科研成果轉化的方式,激勵技術人員的科研積極性。
2.5 完善信息化監管建設,搭建資源共享平臺
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的信息化技術就是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基礎平臺、網絡和信息資料,促進信息技術資源與食藥監管資源的一體化,實現實時可知的監管需求和行為規范以及高效控制的日常檢測[5]。
針對食藥監管時效性和準確性的要求,建立一套覆蓋面較廣的監督管理系統,涵蓋檢驗機構基本情況、檢驗能力、認證認可、能力驗證情況等內容,采用每年度自主更新的方式,為監管人員規范管理檢驗機構,提升機構能力建設提供一個線上管理平臺。此外,完善檢驗機構的實驗室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能進一步提升檢驗檢測時效性和數據可溯源性[6],在滿足監管準確、高效的同時,還能對數據進行風險預警分析,從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風險。并且,通過建立滿足監管需求的補充檢驗方法信息共享平臺,以發現問題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投入。
參考文獻
[1] 詹少丹.淺談基層縣市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糧食流通技術,2016(14):9-10.
[2] 錢琛,陳佳,陳桂良.淺談開展專利事務對政府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的意義[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6,47(4):497-500.
[3] 石云.能力驗證在實驗室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現代食品,2017(15):43-44.
[4] 高文學,馮文.加強檢測能力建設,實現食品藥品檢驗新跨越[J].中國藥事,2012,26(12):1348-1350.
[5] 劉帥.信息化技術對食品藥品檢測體系的影響[J].食品安全導刊,2014(28):24-25.
[6] 王立山.信息化技術提升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時效性的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