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 要:做為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城市化建設成為時下的熱點。“文化經濟”形態背景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和“文化城市建設”兩個趨勢進行協同討論,發掘兩者之間的聯系,將會對城市建設的外延擴展與內涵積淀兩方面都產生積極的影響。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視角出發,梳理非遺保護與開發對于文化城市建設的積極意義,探討如何將非遺的保護傳承融入到文化城市建設中去,是當前背景下文化城市發展的可行之路。
關鍵詞:非遺;保護;文化城市;策略
城市是生產及消費的重要集散地,也聚集了全國大多數的人口。城市建設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要命題,與此相關,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步入了快車道,而城市應該如何建設、城鎮化的進程中應該規避哪些問題也成為關注的熱點。當前城市建設及城鎮化建設的主要精力在于經濟的發展,由此出現了缺失城市內涵、缺乏城市特色,千城一面等問題。而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構建城市特色成為時下城市建設關注的重點。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越來來越多的地區喪失了區域特色,增加了千城一面這一問題的嚴峻性。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革,依托于區域性獨特的生產生活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危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題通常在農村地區展開,這從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主要集中在農村可以看出。然而非遺的開發最終的指向點應該在城市,這是由城市所具有的人口集中優勢,以及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在城市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這同一背景下,合并討論城市特色的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成為城市建設重要途徑。本文將主要致力于從文化經濟的角度,考慮“非遺保護與開發”這一命題,如何融入到文化城市的建設中去。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共贏。
一、文化城市建設的背景
傳統意義上,文化城市一般理解為是以宗教、藝術、科學、教育、文物古跡等文化機制為主要職能的城市。此類城市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質,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額聲譽并在文化旅游領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如以寺院、神社為中心的宗教性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麥加、麥地那等;以藝術成就為特色的城市,如奧地利的維也納、意大利博洛尼亞、西班牙塞維利亞、英國格拉斯哥等;以古代文明陳跡為標志的城市:中國的北京、西安、洛陽等。
而文化城市建設的重點應該是以打造富有文化內涵、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這可以視為城市文化特色打造的系統工程。正如生態城市的關注點在于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城市建設主要在于文化特色的打造和凝練。
二、非遺保護與開發對文化城市建設的意義
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更多是從非遺本體出發展開討論,或者就其原生環境的保護展開探討。從非遺開發的功能性角度討論也主要聚焦于經濟職能,思考非遺開發如何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如何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如何拉動內需。非遺本身作為文化資源來講,其文化屬性,以及對于文化建設層面的推動是不容忽視的。
(一)助推城市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其產業屬性,強調經濟數據的增長,一方面是文化屬性,強調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正是之于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文化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資源,充當了基礎性的作用。非遺的保護可以為文化產業,尤其是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素材,從而進一步推動文化城市的建設。若干品牌性的文化產業項目將成為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
(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城市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即是“千城一面”的問題。正如前文所述,提出“文化城市”建設這一命題,也正之于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而開展。為如何突出城市特色,則應該在文化層面著手。要保持一個城市的特色 ,首先要在城市規劃中尊重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①非遺即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特殊的生產生活條件下形成的傳統文化形式,植根于所處的環境,與當地的生產生活習俗密切相關,有著鮮明的地域性的特征,直接反映了當地延續百年以上的風俗、習慣、技藝等。圍繞非遺傳承保護進行文化建設,對于構建文化城市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 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城市,如北京、西安、洛陽、揚州等,無不是以豐厚的文化積淀著稱。也正是諸多文物古跡的留存提升了整個城市的文化水平。城市大力開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有利于保存傳統文化,進一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入市井民間。是提升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手段。在過往幾年,各地掀起的名人之爭也正源于此。越來越多的地方意識到保護非遺等傳統文化資源對于提升文化內涵,增強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意義。保護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以此作為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在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提升了城市文化內涵。屬于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的雙贏。
(四) 增強城市凝聚力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創造性的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指出軟實力是對外的影響力和對內的凝聚力的總和。城市建設同樣可以以軟實力的提升為建設目標。一方面,經濟數據、工業指標、人口規模、社會消費總額等可以作為城市硬實力的體現。而文化城市建設的相關成果則可以作為軟實力的體現。一方面,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都屬于軟實力中對外影響力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城市中對內的凝聚力也是應該重點關注的,而且應該作為文化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至少已經有百年的歷史,而在這個時間段里,非遺承載了當地民眾共同的價值觀念。在城市開發過程中注意非遺的保護,有助于凝聚地方意識,提高文化認同,建立文化層面的歸屬感。
三、非遺保護與開發助力文化城市建設的策略
整體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非遺不僅需要傳承,更要運用現代技術和話語體系其重新解讀與拴釋,賦予新的文化意涵,使之與現代生活相關聯。因為原生環境的喪失,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處境更為艱難。由此,考慮非遺保護與開發助力文化城市建設的途徑,應該從非遺自身的特點以及文化建設的需要,兩者的結合點出發。從廣義范圍來看,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由此也可得知,文化城市建設也應涉及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兩個方面。
(一) 加強非遺類文化設施的興建
文化設施作為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活動的承載者,在開展文化傳承、文化建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定的傳承方式,部分非遺項目相對小眾,文化設施興建可以為非遺展示展演提供機遇。匈牙利在一戰之前都以歐洲的騎術之鄉知名,但在馬被現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之后,馬術活動在匈牙利逐步消失。然而,后期的匈牙利政府重新復活這項運動,在首都布達佩斯修建了大量以馬為主題的廣場、雕塑、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并依托這些設施,開展馬術表演,使得布達佩斯重獲“馬術之城”的美譽。維也納金色大廳、悉尼大歌劇院一方面作為城市地標存在,一方面也烘托了真個城市的音樂氛圍及文化內涵。依托非遺類文化設施興建對于營造城市文化內涵、展現城市獨特的文化元素都有積極意義,從而有利于助推文化城市的建設。
(二)打造特色旅游產品
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缺乏特色。非遺項目為特色旅游文化產品提供了素材,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是展現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非遺的地域性特征決定了非遺創意產品的地域性、特異性,而以非遺為素材進行的創意產品開發相應也具有其獨特性,這有利于在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市場上爭取一席之地,而特色文化產品的打造也是助推文化城市建設的可行之路。
(三)打造特色非遺節目
品牌性的節目打造對于提升地方知名度、增強地方吸引力具有重要的影響。桂林打造的《印象·劉三姐》、開封《大宋·東京夢華》、杭州《宋城千古情》、泰安《封禪大典》都屬于各地區特有的品牌性實景演出節目。而這些節目的打造都對于城市影響力、吸引力有較大的推動,對于營造城市文化氛圍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文化城市是一種城市發展的理念和方法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文化發展過程中需要傳承和保護的傳統文化瑰寶。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對文化城市建設的意義以及非遺保護與開發助力文化城市建設的路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時也是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雙贏。
[注釋]
①單霽翔:城市文化特色重塑與文化城市建設(上),北京規劃建設,2017,111 單霽翔:城市文化特色重塑與文化城市建設(上),北京規劃建設,2017,11
[參考文獻]
[1]戴立然.城市文化與文化城市的辯證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2016,06.
[2]單霽翔.城市文化特色重塑與文化城市建設(上),北京規劃建設,2017,11.
[3]單霽翔.城市文化特色重塑與文化城市建設(下),北京規劃建設,2018.01.
[4]單霽翔.從“功能城市 ”走向“文化城市 ”發展路徑辨析,文藝研究,2007.03.
[5]民進齊齊哈爾市委.發掘城市文化資源 建設特色文化城市,齊齊哈爾日報,2012.3.28.
[6]張鴻雁.論特色文化城市理論體系建構研究與實踐創新,南京社會科學,2012.08.
[7]張鴻雁.新型城鎮化視野下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設,民族研究,2014.01.
[8]盧濤、李先逢:《城市核心 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多學科凋適理念》,《 城市發展研究》,2002 ,01.
[9]彭冬梅,劉肖健,孫守遷.信息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理論[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08,01.
[10]鄭強.數字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保護與發展研究[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4.
[11]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12]談國新、孫傳明.信息空間理論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6.
[13]黃永林、王偉杰.數字化傳承視域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的重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8.
基金:貴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單列課題重大項目“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研究”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