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明,李蓉,冉鮮,劉婷婷,陳荷玥,鄧宇,張微舜
[摘 ? ? ? ? ? 要] ?移動互聯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面臨“手機依賴癥”等一些新挑戰。開展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推動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提升思政課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谝苿佣说母呗毸颊n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可分為線上教學設計和線下教學設計,兩部分有機融合并貫穿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落實“學生中心”學習理念、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完善學校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保障其順利實施的外在條件。
[關 ? ?鍵 ? 詞] ?移動端;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76-02
當今時代,移動互聯網技術日漸成熟,大數據時代呼嘯而來,個人移動終端設備迅速普及?!耙苿踊ヂ摃r代”已經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并以前所未有之勢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教育領域,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已經席卷而至,以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為代表的教學模式得到迅速推廣,成為教育教學改革關注的熱點。本文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為例,對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行探究。
一、移動互聯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挑戰
移動互聯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既面臨如何提高課堂認同度和教學實效性的一些傳統難題,又面臨“手機依賴癥”等一些新挑戰。
(一)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度不高是不容忽視的傳統難題
高職思政課由于其教學形式、授課方式、教育主體及教育客體相對于專業課程的特殊性,導致不少大學生對其重要性及價值并沒有清楚的認識;加上思政課理論性較強,高職生大多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不足,導致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學生認同度不高,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如何改善思政課教學形式,豐富授課方式,增加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度是廣大思政課教師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
(二)高職思政課教學任務較重與課時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
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教學內容較多,教學任務較重,需要開足課時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但很多高職院校思政課課時被專業課擠壓,課時不充足,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加快教學進程,課堂互動減少,導致學生對教學的參與度降低,主動性發揮不充分,思政課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三)“手機依賴癥”成為思政課堂不得不面對的新問題
研究發現,大學生手機依賴率達到16.7%~30.2%,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調查顯示,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在網的時間達5小時以上的有41.4%;不管什么課都會玩手機的學生占10%左右;五成學生會在覺得“沒有什么用”的課堂上玩手機,而大學生心中的“沒有什么用”的課一般是考查課或思政課。如何因勢利導,充分用好手機這一“移動學習”的工具,化“手機依賴癥”為“手機移動學習”,是廣大思政課教師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
二、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指利用信息技術,依托專門的網絡學習平臺,將課堂的物理時空延伸到網絡的虛擬時空,將互聯網資源與先進學習工具和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取代傳統教學模式乃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大勢所趨。
在大學校園,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個人移動設備已經實現普及化,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并不可制止將手機帶入課堂。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就是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個人移動終端上安裝依托專門的網絡學習平臺的移動APP,將之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利用教師和學生手中現有設備,減少對學校計算機等硬件設施的依賴,教師實現“移動教學”,學生實現“移動學習”,受時空限制少,能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實現“碎片化學習”,在教學和學習方式上更加靈活,實現起來的難度相對較小。
三、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分線上教學設計和線下教學設計,兩部分有機融合并貫穿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
(一)線上教學設計
1.創建思政課網絡課程
老師利用管理賬號登錄平臺創建思政課網絡課程,作為學生線上學習的平臺。目前我們已經創建了兩門思政課網絡課程。每門課程分成若干章節,內容與線下課堂教學一致,課程資源在教研室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事先上傳到網絡課程相應模塊,根據線下教學進度適時發布。
2.創建思政課教學班級
我校思政課網絡課程創建完成后不開放注冊,學生用戶由教師直接導入。任課老師需要在課程下面建立班級,并在班級里面添加學生,為每位學生分配學習通學習賬號。線上班級與線下教學班級一一對應,學生的學號作為學習通賬號。學生用分配的學習通賬號在手機上登錄學習通APP,完善個人資料后會自動顯示需要學習的網絡課程和班級信息。教師能夠將學習任務精準推送到班級或個人。學生通過學習通APP接受并完成課程任務,進行課堂互動。
(二)線下教學設計
1.課前任務發布
教研室通過集體備課,事先將課程各章節涉及的知識點和重難點要求以及各種教學資源上傳至對應的網絡課程平臺,并將學生需要完成的線上學習任務設置成必須完成的任務點。任課老師根據線下教學進度在正式上課前一周內,將相應章節教學資源向將要授課班級開放,將任務點推送至學生學習通APP上,督促學生通過APP進行學習,完成任務。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利用學習通APP觀看學習資源、回答問題、完成測試等線上活動,并將學習中存在的疑惑反饋到學習平臺。教師可以借助手機查看學生學習情況,并在答疑討論區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2.課堂互動教學
線下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傳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體現學生主動性學習、靈活性學習的特點,一般采用任務教學法、分組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可靈活設置為檢測學生線上學習效果、針對性講解、分組討論、課堂隨機點名、教師課堂總結等環節。(1)檢測學生線上學習效果。教師根據學習目標,提前設置好測試題,設定好完成答題的時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手機APP作答。(2)教師對線上學習比較集中的難點進行針對性講解。(3)師生對線上反饋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通過彈幕功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學生討論和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發紅包、積累積分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4)課堂隨機點名。在課堂開始或中途,利用學習通的簽到功能選擇普通簽到、手勢簽到、位置簽到和二維碼簽到等功能,隨機簽到,簽到時間一般設置為一分鐘,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監控,維持課堂的嚴肅性。(5)教師課堂總結,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全部學習內容。以上環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順序靈活調整、對內容適當增減,體現靈活性。
3.課后學習拓展
教師課后發布作業,學生通過作業功能查看作業列表,并在教師設定的時間內登錄手機APP完成線上作業。學習通根據答案自動評判,并給出成績,還可進行圖表分析。教師查看已完成作業的批閱狀態和最后得分,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可以發回重做。作業成績分析結果可以幫助教師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三)綜合學習評價
(1)線上形成性評價。根據教師事先設置的評分標準,線上評價成績由課程平臺自動記錄,期末按一定比例記入學期綜合成績。為了加強考評監控功能,教師可以用學習通設置線上作業、線上測試的時間限制,設置為必須完成的任務點,督促學生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2)線下課堂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參與討論和發言、考勤情況等進行考評,由課程平臺自動記錄,按一定比例記入學期綜合成績。(3)線上學期考試。教師在學習通平臺上組卷,在設定的時間段定向發布試卷,由教師監考,學生通過手機學習通在線上完成考試,考試結束后教師和學生均可在課程平臺查看考試分項統計結果,考試成績按一定比例記入學期綜合成績。
四、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條件保障
(一)落實“學生中心”學習理念
無論是線上學習還是線下課堂互動,我們開展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思政課堂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力求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聽課的狀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增強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獲得感?;谝苿佣说木€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只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引入的新型教學模式,而要讓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真正發揮效應,除了精心設計和因勢調整教學各環節外,還得真正落實“學生中心”學習理念,轉變教師角色,讓學生在“邊玩邊學”的氛圍中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內化。
(二)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畢竟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是移動互聯時代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它的推廣和廣泛使用對教師信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必然提出新的挑戰,在教學前要做好課程建設、做好資料的準備、查閱和上傳,制作并發布數字教學資源,需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需要全面加強學習,全面掌握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提高對新教學模式的駕馭能力。
(三)完善學校信息化教學環境
開展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需要構建大量的思政課學習資源,課堂上需要利用手機參與師生互動,特別是線下課堂教學環節和線上考試環節對網絡的帶寬要求很高,教學時容易出現網絡擁堵,造成線上線下交流不暢,信息傳輸遲滯甚至中斷,直接影響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效果。所以學校需要持續完善信息技術資源,加大網絡覆蓋力度,開放校園網并提高帶寬,從根本上滿足學生線上學習和線上線下互動需求。為此,學校要加強相應的硬件設施建設,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提供完善的軟硬件環境。
參考文獻:
[1]彭倩,梁少帥.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影響及對策[J].經貿實踐,2018(22):267.
[2]谷海玲,叢明,穆莞昱.手機依賴癥對大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影響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10).
[3]范紅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信息化教學實效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5):168-170.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