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潔 侯秀娟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這種經濟體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不斷推進和發展的,保障了我國經濟平穩發展。本文結合在此期間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具體談一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改革
1978年年底,我國開始改革經濟體制,這次改革采取了雙軌漸進的方式,沒有全盤否定計劃經濟,而是在肯定在計劃經濟的合理性的基礎上進行漸進式的改革。但在那個時候,許多海外學者認為市場經濟體制更好,計劃經濟體制比較差,而市場與計劃雙軌并行的制度則是最糟糕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必須一次性跨過鴻溝。[1]我國第二代領導人結合了我國的國情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實行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沒有照搬國外經濟模式,而是選擇了這個“最差的”計劃與市場并行的雙軌制,事實證明這個天才般的選擇是適合中國的發展并使我國走上了繁榮與發展的道路。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探:從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到發展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78-1984)
1、計劃為主市場為輔(1978年—1982年)
到1978年底,中國有10億人口,其中80%是農民,文盲占比非常大。1979年的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收入為210美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這就表明了中國的經濟要想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必須要進行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只有堅決改革不適應甚至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才能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國更加繁榮富強。鄧小平曾多次強調“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個論斷一定是錯誤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雖然這種方法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法基本上相似,但也有區別,是全民所有制之間的關系。[3]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指出: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允許對于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鞏固和發展國營經濟。這突破了之前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百分百計劃經濟理論。
任何變革都需要有突破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偉大創造與經濟特區的建立就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切入點。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工作人員談話時肯定了安徽小崗村“大包干”的做法。在此之后,政府不斷穩固、完善和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廣大農村地區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解放了勞動力,改變了農村的經濟格局,奠定了經濟發展和后續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黨和國家為了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平穩過度,于1979年7月8日至1982年,建立了沿海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并且,黨中央、國務院不斷調整政策,并且優化了布局結構,以促進經濟特區更好更快發展。實踐證明,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這些經濟特區的建立與成功崛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的先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2、發展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2年—1987年)
隨著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新的解放。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討論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表明了計劃經濟并不僅僅只包括指令性計劃,也包括指導性計劃。自1985年5月以來,鄧小平連續幾年推動“價格闖關”。這意味著,以前由國家設定和控制的物價,現在要開始由市場決定了。[4]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在與外賓的談話中強調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并不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計劃經濟一直搞下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只有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才能解放生產力,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5]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逐步建立起有計劃商品經濟新體制的基本框架;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模式;加快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這表明計劃與市場內在是統一的機制,要對長期形成的僵化的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使經濟活躍起來。這是對之前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的傳統觀念的質的突破,明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為真正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的過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建:(1987年—1992年)
在蘇聯建立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都跟隨蘇聯實行計劃經濟;而資本主義國家都不約而同的實行市場經濟。因此,所有人的腦海里都存在著一個一致的見解:資本主義國家就應該實行市場經濟,而社會主義國家就應該實行計劃經濟。自從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起,直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普遍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必定要實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計劃經濟與公有制、按勞分配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這是全社會的共識,是重要的指導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6]而鄧小平并沒有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是反映社會制度的范疇,而只是將其作為組織經濟活動的手段。1989年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描繪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輪廓。這此期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深刻變革的建立也經歷了巨大的考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的政治風波使本來就對改革開放心懷不滿的人便對改革開放橫加責難,焦點又集中在市場和計劃關系問題上。從1989-1991年,中國進入了為期三年的“治理整頓”期,經濟增長減速,經濟改革停滯。然而中國經濟并沒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
積蓄能量。1992年的春天,已經88歲的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時發表重要的談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扭轉了局勢。鄧小平強調并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這只能是死路一條。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并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最本質的區別。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和完善:(十四大以來)
1992年10月12日,在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代表黨的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報告并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便于更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是一項復雜與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四個字不可或缺。這既不是多余的,也不是畫蛇添足的,這恰恰是畫龍點睛,也就是點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本質。[7]我國實行的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或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宣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但是市場經濟秩序還有待繼續整頓和規范,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健全和完善,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為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全面部署了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改革的步伐不會停歇,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一直在路上,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還僅僅是剛剛開始,還需要有很長的路要走,只要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參考文獻]
[1]林毅夫著.解讀中國經濟[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林毅夫著.中國經濟專題(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鄧小平著.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周其仁著.中國做對了什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鄧小平著.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衛興華,李先靈.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曲折歷程_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J].寧夏黨校學報·名家論壇,2019,21(2).
[7]江澤民著.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 山東 濟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