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探究共同參與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過程中起到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所接納實行護理的新生兒100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采用常規護理)以及觀察組(50例,采用共同參與護理),對兩組新生兒的最終護理效果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結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共同參與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新生兒家長的角色能力以及護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臨床運用價值。
【關鍵詞】母嬰同室;新生兒;共同參與護理模式;應用效果
隨著現代產科醫學模式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母嬰分離式護理已經逐漸被以產婦和新生兒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所逐步取代。大部分的產婦作為初產婦缺乏初為人母的相關常識以及新生兒的護理經驗,因此會出現緊張等不良情緒,影響護理的質量[1]。本研究則是對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起到的作用進行探究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樣本選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所接納實行護理的新生兒100例,其中男60例(年齡(39.3±1.2)周),女40例(年齡(40.32±1.25)周)。將其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50例(男26例(年齡(39.3±1.2)周),女24例(年齡(40.32±1.25)周))以及觀察組50例(男34例(年齡(39.3±1.2)周),女16例(年齡(40.32±1.25)周))。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所有新生兒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曉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對照組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產婦接受傳統母嬰分離式的護理模式,由護理人員對新生獨自進行護理,包括新生兒的生命體征、新生兒的喂養、臍帶護理、更換尿片等內容。整個護理過程并未讓新生兒的家屬參與。
1.2.2 共同護理模式
觀察組采用共同護理模式,護理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事項:在新生兒誕生之后,護理人員通過邀請新生兒的家長以及家屬來對其實行護理。在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負責對產婦以及家屬進行母乳喂養、如何測量新生兒體重、體溫和呼吸等內容進行指導,確保新生兒家長及其家屬能夠對上述內容的護理要點以及護理技能熟練掌握。同時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的家長、家屬均積極實行健康教育的指導,可通過采用現場培訓或是一對一的護理知識等指導方式來進一步加強家長、家屬的新生兒護理能力。在護理的過程中,對于新生兒家長以及家屬所提出的相關疑問,護理人員需要保持自身的語言的溫和以及簡潔的表述來進行回答,以此獲得新生兒家屬的信任感,加強護理人員同新生兒家屬之間的護理配合度。此外,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時,需要依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來制定護理的方案,如新生兒的撫觸標準、喂養時間、沐浴時間,尿片的更換等內容,同時向新生兒家長、家屬進行每一項護理內容的講解,講解內容包括護理中的注意事項、護理中的技能操作要點等。以此來確保新生兒家長、家屬對護理流程能夠擁有良好的認知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新生兒的舒適程度[2]。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主要對兩組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其中護理滿意度以打分制表格形式進行調查,滿分為100分,以分數>85分為滿意;以60≤85為基本滿意,以分數<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基本滿意)/新生兒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8.0軟件中分析,率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并以率(%)表示,以(P<0.05)為數據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經過護理之后,觀察組新生兒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家長護理滿意度
經過護理之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新生的護理一直都屬于產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新生兒在其脫離母體之后,周邊的環境變化對于新生兒而言比較明顯,而新生兒的各方面發育尚未完善導致其環境適應力相對較弱。新生兒在出生后所處的環境能夠對其發育、成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傳統護理模式中,通常是將新生兒同產婦分開,護理工作的開展具有相對較強的封閉性質。且傳統母嬰護理中護理人員很少讓新生兒家屬參與其中,造成新生兒同產婦的生疏,對于新生兒在出院后的家庭護理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而臨床資料顯示,母嬰護理模式更能夠有效加強母嬰之間的情感溝通交流,同時也能夠讓嬰兒家屬對新生兒護理常識進一步有所加強。
護理人員實行共同參與的護理模式后,產婦以及家屬均能夠參與到實際的新生兒的臨床護理中來,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對相關健康教育知識進行掌握,以此讓產婦能夠學會正確喂養新生兒、撫觸新生兒以及合理科學的沐浴方式。此外,共同參與的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會加強產婦及其家屬的相關責任觀念,協助其了解新生兒身體的各項特征,以此讓新生兒家長、家屬能夠掌握更多且更好地護理技巧,并將其運用到日后的新生兒家庭護理模式中,起到積極的影響[3]。共同參與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緩解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并激發其主觀能動性。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兩組新生兒在經過護理之后,觀察組新生兒不良發應的發生幾率低于對照組,且家屬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運用共同參與護理模式能有有效降低新生兒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同時提升了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母嬰同室的護理中運用共同參與模式,能夠有效降低和預防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提升了新生兒的生存質量,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的家屬護理滿意度,因此具有著良好的臨床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劉瑞香,郝建花.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共同參與式探討[J].中外醫療,2017,36(5):152-154.
[2]涂麗芳.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應用于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7):205-206.
[3]葉成燕,童麗.協同護理在母嬰同室新生兒病房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4):1843-1844.
作者簡介
張雅文(1992-),女,甘肅省定西市人。護理學本科,甘肅省婦幼保健院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