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
摘 要:互動教學法是英、美高等院校課程教學的常見方法,其核心要義在于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基于《民政工作概論》課程應用Think-pare-share的互動教學法開展教學的反饋,本文認為互動教學法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學中有吸引力的方式,但也受限于三個因素:學生在小組討論的有效參與、小班教學和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堂控制力。
關鍵詞:互動教學法;Think-pare-share 教學效果
互動教學法是英、美高等院校課程教學的常見方法,其核心要義在于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推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個階段廣泛參與,進而提升其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以及教學效果。互動教學的教學模式多種多樣,目前國內高等教育在此方面進行的教學嘗試也非常多見,但互動教學的課程實踐與教學效果究竟如何?在有限的課程時間里,互動教學法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本文通過《民政工作概論》課程的教學反饋對上述問題做一個初步的回答。
一、互動教學法在《民政工作概論》中的應用
《民政工作概論》課程是我校社會保障和公共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特色選修課,選修人數約為30-50人,由于選修人數并不太大,且該課程屬于有關我國民政部門工作理論與實務的實踐性課程,有很強的時代感和實踐性,因此具備應用互動教學法授課的基本條件。在選擇互動教學法時,本課題組成員選用了加拿大溫莎大學懷特教授倡導的Think-pare-share教學法①。作為一種典型的互動教學法,Think-pare-share主要強調小組討論。在授課中,班級同學被分為若干個小組,做三個工作:首先,針對民政工作的六項實務工作之一進行前期的資料整理,了解其基本的工作內容與政策,提出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其次,圍繞問題討論,這里小組成員需要進行大量的學術文獻閱讀,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并解決問題;最后,小組推選出發言人陳述研究發現,并進行師生互動,推動問題的延伸思考進而解決問題。課程考核也建立在討論基礎上,側重對工作實務的政策效果分析。
由于課程中加入了學生互動,任課教師的課程講授在所有課時中大致占據三分之一總課時,其余時間均用于學生陳述與師生討論。又由于課時中的發言和討論需要,學生在課外需要做大量的資料梳理,小組討論的形式也強制學生要在小組中進行團隊合作,這些新的舉措在實踐上對學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二、互動教學法在該課程中的教學反饋
經過為期五年的Think-pare-share互動教學實踐,《民政工作概論》的課程教學改革從最初的教學實驗開始走向成熟,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表現出了較強的認可度,該課程在學生評教系統中的評分約為93分。根據歷年選修人數來看,這門課程在學生們中的受歡迎程度也較高,學生們沒有因為這門課程需要課外做更多的功課和花費額外的時間而棄選該課。
為了獲得更多的課程反饋,任課教師每次課后還通過課后訪談以獲得教學反饋。綜合來看,采用Think-pare-share互動教學對她們的影響并不大,是否能夠獲得一個滿意的學期總評是其最關心的問題。
關于課堂小組討論的教學反饋,絕大多數的同學表示可以接受。其中有一小部分的課程活躍者十分喜歡Think-pare-share的教學方式,認為這讓她/他們獲得了學習的動力,這部分學生認為課堂理應有發表自己主張的空間,不能僅僅是老師宣講。她/他們在小組討論中往往更積極主動,在“思考-討論-分享”的三個環節中也更多是主導者。在活躍討論者之外,小組討論還存在一部分“靜默的大多數”。這部分學生很少愿意主動發言,即便被提問,其回答也顯示其并未進行過深入的自學和思考,讓人反思其在小組中的作用,由于其不能給與有效發言,也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參與積極性。最后,由于課程的小組討論評分是以小組為單位的,關涉該小組成員的成績,每學期都有同學反饋其小組內部成員的“不作為”、“糊弄了事”等搭便車行為,認為自己的勞動成果被侵占,需要老師解決問題。
三、互動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分析
應用Think-pare-share的互動教學法是《民政工作概論》課程教學實踐的一大特色,目的是通過圍繞學生而開展的“思考-討論-分享”的閉環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達學習發現的能力。基于課程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反饋,課題組發現,應用Think-pare-share的互動教學法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規律,提升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在課堂中發言,學生們獲得了更多的自信心,語言表達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都獲得了鍛煉的空間,這是以往傳統課程所不具備的。此外,學生的創造性發言拓展了學習空間,師生的交流發言也催生了課堂中創新的火花,較之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學生更加喜歡“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模式。
然而,互動教學法在教學中效應也受限于三個因素:第一,學生在小組討論的有效參與。課堂中出現較多的“沉默的大多數”其實意味著學習效果不佳,因為互動教學如果不能建基于充分的課前學習與思考以及課堂中的積極交流,互動教學就是在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效果不可能好;第二,互動教學法只適用于小班教學。根據我們的授課經驗,Think-pare-share的互動教學法最好在20-30人的課程中展開,超過這個人數,課堂的教學效果會隨人數增加而遞減;第三,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堂控制力。互動教學法增加了課程的不確定性,學生的提問與回答在課堂中有較強的靈活性,教師如果專業水平弱,課程控制力不強,很容易被“帶反”,失去對課堂教學主題的控制。
[注釋]
①2014年本人去加拿大溫莎大學進行為期三周的教學培訓,親自體驗了懷特教授的Think-pare-share的互動教學,對于這種以小組討論為形式,教學環節分為“思考-討論-分享”的閉環教學過程有深刻的印象,回國后在自己任課的課堂中進行了為期五年的教學改革嘗試。
[參考文獻]
[1]楊瑞平.互動教學法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3(1).
[2]郭志強,楊杰林,仲康.專題研究驅動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8(8).
[3]張西茜.美國高校課堂互動式教學評述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5).
(作者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