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凱
摘 ? 要: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尤其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具體體現在:推進產教結合與校企一體辦學,實現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推進構建專業課程新體系,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推進建立和完善“雙證書”制度,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推進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協調發展,奠定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以科學定位為立足點,優化職業教育層次結構;以對接產業為切入點,強化職業教育辦學特色;以內涵建設為著力點,整體提升職業學校辦學水平。
關鍵詞:產業需求 ?項目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25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9(a)-0209-02
1 ?研究背景
1.1 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
(1)心理素質不高。
高職學生因為自身原因,在高考中成績不夠理想,許多人心理素質不高,自信心不足,有不少人甚至存在自卑心理。在自卑的陰影中,一旦受到挫折就會表現出心理較脆弱,承受能力較差,容易自我否定,自暴自棄,甚至走極端。往往在許多方面喜歡與老師、家長“唱反調”,又因為此時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很容易導致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加重。
(2)自我要求不嚴格,自律意識差、缺乏責任感。
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之所以學業基礎差,是與他們在中小學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直接的關系。許多學生平時自由散漫、不守紀律,甚至沾染上不良習慣,沒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也正因為如此,許多高職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以及克服困難的毅力,對自我要求不嚴格,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做到認真規劃,缺乏責任感,自律意識差,心態沒有擺正,覺得來讀大學主要就是混文憑。
(3)文化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一般是達不到普通高校錄取分數線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專、職高、技校的“對口生”。這類學生底子薄,文化基礎差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大都是不會學習,不愛學習,也不想學習,在中小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沒有打牢基礎的緣故。因此,高職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自主性,學習動機不高,沒有良好的學習風氣。
(4) 注意力易分散,興趣容易轉移。
高職學生因為在中小學期間,普遍對學習興趣不濃厚,也不在行,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高職學生不愛學習,大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新生事物上,對學習以外的東西接受能力較強,接受程度高,但是鉆研深度不夠,興趣容易轉移。
(5) 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成就感與自信心。
高職學生在中小學期間基本沒有“戰勝”過其它同學,學習上的榮譽基本上被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搶走,因此很難從學習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就感,從而也就缺乏學習自信心。
2 ?現狀分析
根據如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如果在高職院校仍然按理論知識的體系結構來組織教學,將并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筆者提出“以點破面”的思路。兵法有言:攻其一面,不如破其一點。把高職院校的學科教學和本科院校的學科教學區分開來,摒除以往按照學科知識體系結構來組織教學的模式,而選取知識體系中的某一個或一些知識點為重點進行教學。當學生掌握了這一個或一些知識點以后,可以取得如下效果:一是學習成就感,這是高職院校學生已經失去很久的東西,正是因為學習給不了他們成就感,他們的興趣就很容易被其它事物比如游戲給吸引過去。二是對知識的渴望,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有言“懂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的無知”,以往高職院校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反正不知道”,再多一個不知道也就無所謂了。當我們通過“以點破面”的方法為其打開知識的大門,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其對新知識的渴望,從而激起其對學習的興趣。
以地方產業的需求為導向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的知識點。首先,高職院校的教學本身就是為地方產業服務地,這一點完全契合現階段國家的教育政策和方針。其次,以地方產業即地方企業對技術工人相關技能的需求為導向來培養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技能的實訓教學,使學生在畢業后進入企業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環境,這是我們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現實目的所在。
3 ?產業需求
近期,筆者及其團隊赴益陽市及其周邊的主要造船企業,就相關情況進行調研,總結如下。
3.1 崗位適應情況
經相關企業崗位主管人員反映,近兩年新入職人員(應屆畢業生)崗位適應情況統計如下:在三家企業,近兩年新入職的應屆畢業生中,兩個月之內能夠初步掌握崗位技能的只有20%左右,6個月能夠基本掌握崗位技能的只有47%,一年后能夠熟練掌握崗位技能的只有18%,還有大約6%的人只是初步掌握崗位技能,應屆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之弱可見一斑。
3.2 崗位工作流程和技能需求
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改革,針對鋼質船體建造這一崗位,經調研,其典型工作流程中,選材、號料這兩個階段的任務可由其他崗位的工人完成,所需工人的知識技能如表1。
4 ?課程開發
筆者及其團隊在上述調研的基礎上,就鋼質船體建造這一崗位開發了一門課程。主要針對圖紙識讀與分析、加工、部件裝配與焊接、分段裝配與焊接這四個階段的任務,其基本思路是:以上述典型工作流程為主線,以各個階段任務為基本單位,以所需技能為主要著眼點來組織課程內容和知識體系,通過任務導向型的項目式教學法來達到培養學生能力以使其更好地適應企業工作崗位的目的。課程基本架構如表2。
該課程在項目化校本教材的基礎上,配置有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等教學資源,采用理實一體、線上線下結合、問題情境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完全參照造船企業鋼質船體建造這一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進行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
5 ?結語
《鋼質船體建造》作為“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同時該專業設置有《船體結構與制圖》、焊接實訓周,均為該崗位提供知識保障和技術支持,從而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同時,該課程每一個項目都有實質性的任務載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項目完成后學生都能做出自己的產品,從而增強其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李剛,潘志娟,沈春榮,等.圍繞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培養紡織專業人才——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8(5):367-370,385.
[2] 李奇勇,林明穗,邱冬梅.產業新需求下的地方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實踐教學模式探索——以三明學院資源化工專業群建設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36(2):57-60.
[3] 李楨,張勇,姚駿.基于區域產業對接的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教學改革[J].紡織科技進展,2018(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