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 ? ? ? ? 要] ?醫學免疫學是醫學生進行臨床醫學實踐的重要基礎性學科,課程內容本身較為抽象難懂,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高職高專院校醫學免疫學的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特點、專業背景以及班級的大小、知識點的難易等情況的不同,結合臨床實際需要,靈活運用多種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起來,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和目標,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專業,不斷開展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為學校和社會培養優質人才。
[關 ? ?鍵 ? 詞] ?醫學免疫學;教學方法;問題導向學習;案例教學;云端資源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194-02
醫學免疫學是高職高專院校中醫學、藥學、護理學等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但從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雙向反饋來看,醫學免疫學課程既難“教”也難“學”。首要原因就是課程內容本身較為抽象難懂,理論性和交互性很強,免疫學知識與醫學微生物學知識交叉較多,同時學科進展又快,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進來,另外,近代免疫學已擴大到醫學的許多領域,滲透到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預防醫學中,并和許多學科交織在一起。[1]這增加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度。
針對醫學免疫學課程的教學難點,有研究者開展了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BL)—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BL)聯合教學法的應用與研究,認為兩者結合提高了教學質量(馬新博等,2017);另有研究者對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措施在醫學免疫學課程教學中的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米娜等(2018)認為,“作為教師如果做到以下六個方面,即‘巧開篇、明主線、重內涵、接地氣、多互動、善總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2]但總的來說,對于高職高專院校醫學免疫學的教學還缺乏系統全面的方案設計,尤其是針對高職高專院校的獨特性沒有顧及。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和學生具體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結合臨床實際需要,化難為簡,作出合理的教學安排和改革。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
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興趣,講授教材就易進入睡眠狀態。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成為課程教學成功的關鍵。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學習者主動參與的學習,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它既有學生的主動探索,又有教師的啟發誘導,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提高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與傳統教學結合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免疫學概念和理論[3]。醫學免疫學課程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如果能以知識點的邏輯性為基礎巧妙地設置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解答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學,就可以強化學習的效果。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分別設置課前、課中和課后問題,讓學生能抓住所學內容的綱要,通過問題任務增強師生的交流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如補體是免疫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知識點,難度較大,但是相對免疫學其他內容來說比較獨立,交互性不強,非常適合PBL教學法。課前先設置問題“補體是如何發現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網絡搜索等收集答案,對補體的發現、作用以及補體命名有了初步了解。課中設置問題“補體因為其能補充和輔助抗體完成免疫作用而得名,但補體的作用僅限于此嗎?”然后利用PPT、動畫以及角色扮演多種方式講解、演示補體激活的三條途徑、激活物、激活過程以及比較各途徑的異同點,學生認識到只有經典途徑補體才是抗體的補充,而MBL途徑和旁路途徑都是在抗體沒有產生之前就起作用了。課后再設置問題“補體檢測的臨床意義?”讓學生自發地擴展學習,收集補體檢測的化驗單,再在云端課堂上與教師一起討論分析化驗單的意義,將基礎知識與臨床相結合。
二、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運用云端資源,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免疫學的內容比較抽象,而且交互性很強,一些概念單純講授學生很難理解,借助微課視頻,先把課件以及視頻動畫資源上傳到云端課堂,讓學生先觀看預習。利用云端班課可以實現課堂翻轉,突破傳統課堂的空間限制,使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更貼近學生。彌補了課上教學課時緊、進度快、學生接受能力不均衡的不足。基于微課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4]。此外,還可以在云端上傳一些習題,可以作為隨堂測試,及時掌握學生本堂課接受程度;也可以作為課后復習,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知識點的漏洞,及時補差。通過手機云端,學生還可以即時提問,教師給予直接輔導,增加了師生互動,彌補大班教學師生互動不足的缺點。在課程教學結束后,讓學生對使用云端課堂資源結合傳統面授課堂的效果進行評價,對護理、骨傷、中醫等專業682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81.3%的學生表示,與單純面授教學相比云端課堂的教學方式使學習更方便、更易接受,學習效率更高,90.6%的學生表示使用云端資源,自學能力有很大提升。
雖然大部分學生對新型教學手段更為接受,但班級人數多、課程內容抽象的現實特點決定了傳統教學手段依然必不可少。可以將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起來,既滿足了大班教學的要求,又調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比單純講授教學有很大提升。以講授抗原的概念為例,抗原是指能與T、B淋巴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受體(TCR、BCR)結合,促使其活化、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效應物質(效應T細胞或抗體),并能與相應的免疫效應物質特異性結合,進而發揮適應性免疫應答效應的物質。這個概念幾乎就是在描述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過程了,其中TCR、BCR、效應T細胞、抗體都還沒有講到,理解起來非常困難,所以在授課前先把相關視頻動畫教學資源上傳到云端課堂,讓學生提前自學預習,在課堂講解這個概念時,用手繪圖的方式將概念呈現在黑板上,以抗原—細胞—免疫效應物質三角關系講清楚抗原的概念,使學生對免疫應答有初步的了解。這樣通過云端微課視頻的自學結合傳統的講授,使抽象的免疫學知識得以形象的呈現,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三、根據班級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具體教學活動中需要針對學生和班級的實際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LBL教學法(Lecture-Based Learning)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體,是“你教我學”灌輸式的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學習效果差,雖然LBL教學法存在不足,但目前其他教學法依然無法完全將其取代,LBL與C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醫學免疫學中的教學效果顯著,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5]。對于大班教學,卻是必須要用到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準備,揚長避短,提高教學質量。CBL教學法(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是傳統教學方法的補充,也特別適合醫學生學習。教學中需要將兩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CBL結合LBL教學法優于傳統LBL教學法,在免疫學教學中有應用推廣價值。免疫學教學中會加入大量的案例,以求與臨床課程做好銜接,如抗原部分有兩個重要的名詞,“異嗜性抗原”和“交叉反應”,講授之前先選擇一個案例,某患者在感染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兩到三周后,出現了血尿,化驗也有急性的腎功能衰竭等。損傷的原因可能是機體針對鏈球菌產生的抗體與腎小球基底膜結合導致,也就是說,針對鏈球菌的免疫攻擊同時攻擊了腎小球,造成了腎小球的損傷。這時提出問題,這個現象和抗原的特異性是不是矛盾?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此現象,然后引入“共同抗原”“異嗜性抗原”和“交叉反應”等概念,使抽象的名詞易于理解,學生在復習記憶時也容易產生聯想。啟發式教學法也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經常用到的。護理專業在學習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時,說到青霉素過敏的原因是青霉素的降解產物,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醛酸,這時就要學生思考在實際應用青霉素的時候要注意什么,怎樣才能盡可能減少青霉素的降解,與護理臨床操作中提到的青霉素制劑需要“臨用現配”結合起來。
四、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專業需求,因材施教
傳統教育中考試成為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這種傳統觀念使大多數教師和學生的思想被束縛,教師教的必須是要考的,不會考的課則“不必教”,甚至“必不教”。這使素質較高的學生自身能力的發揮受到束縛,不利于開發其內在的潛力以及創造力;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容易忽視重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加以引導,普通學生強化基礎知識,讓學生每節課能感受到“有所得”;對學有余力的學生給予一些擴展知識,讓學生能夠“有所思”。因此筆者也認為,針對不同的專業,醫學免疫學課程教學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中醫、骨傷等臨床專業要注重臨床辯證的能力,加入更多的病案教學,圍繞臨床常見疾病展開教學,如各型超敏反應的臨床常見疾病病因、機制及防治措施。護理學專業學生應該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強調與護理工作相關的內容,如青霉素過敏的原因、皮試的原理等。而藥學檢驗專業就要側重于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總的來說,免疫學作為基礎課程要為臨床服務,讓學生學以致用,這也是高職高專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總之,高職高專院校醫學免疫學的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特點、專業背景以及班級的大小、知識點的難易等情況的不同,靈活運用多種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起來,讓學生無論是在課堂內還是課堂外都能獲得想要的學習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重視起來,不斷思索,不斷創新,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專業,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和目標,為學校和社會培養優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金巖,關洪全,李建春,等.論高等中醫院校免疫學基礎教學的現狀及改革的必要性[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0,2(2).
[2]米娜,吳瑗,趙流寧,等.《醫學免疫學》的教學“六要素”[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8,34(12):1891-1894.
[3]高立芬,馬春紅,梁曉紅,等.PBL聯合傳統教學在醫學免疫學中的應用[A].中國免疫學會會議論文集[C].中國北京,2015.
[4]周曉濤,周文濤,王松,等.基于微課與翻轉課堂的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索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8,34(11):1729-1733.
[5]孫穎,馮龍,張小莉,等.LBL與CBL相結合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28):25-27.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