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萍
[摘 ? ? ? ? ? 要]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發展,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發展為“課程思政”,響應“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要求,引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走入高職院校專業學科教學課堂,深化思政教育成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思考,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深入探析,找尋正確路徑,推動“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的進一步落實,將思政課程切實與高職院校專業學科教學相聯系,落實“大思政”教育工作。
[關 ? ?鍵 ? 詞]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196-02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高職院校在開展課程教學時專業課實用主義現象嚴重,其課程蘊含的思政育人教育資源被忽視,導致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逐漸陷入“孤島化”境地,其教學時效性、育人時效性降低。
新時期,隨著我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的不斷召開,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即“課程思政”。它進一步明確了“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高職院校必須以其為教學指導方針,在專業學科實踐教學實踐中深入研究、深入實踐、深入探討,以探究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路徑。
一、“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學科為引領,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和其他學科協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發揮各資源、課程育人功能,實現“協同效應”“課程思政”。
高等院校在發展中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導方針對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為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知識。在過去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是由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承擔,其教學效果不佳,形成了“孤島育人”的教學現狀,教學脫離學生發展、脫離專業實際,讓思政教育“局限化”開展,其教育育人效果不佳。為解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這一教學問題,上海高校率先探索實施“課程思政”,取得了很大的實踐成果。“課程思政”也成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模式。
“課程思政”的提出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首先,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客觀需要,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也從側面表明,“課程思政”的發展能夠充分調動各學科資源,將教學發展變化到學校的各專業、各課程,形成教育合力實施思政教育,能夠在“協同效應”下更好地實現“育人”最終目的。
同時,“課程思政”的提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發展的新路徑,它有效地推動了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為其開辟了新的路徑,是“大思政”觀的具體體現,能夠滿足“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需要。
二、高職“課程思政”的建設規律
“課程思政”的建設講究規律、方法,它不是無規章制度地開展,而是規律性地活動。把握其建設規律,才能夠做好“課程思政”改革的思想準備工作,“課程思政”的改革發展才會更有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規律
“課程思政”的本質以及教育目的仍然是為了推動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開展,因此它必須符合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規律。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觀點強調“合適”。它認為思政教育應該在合適的時間、恰當的知識、合理的方法下自然而然地滲透、流露,這樣才能夠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它不是一個引導教育對象被動接受的過程,不是強迫教育對象進行思政知識學習,而是在“潤物細無聲”下引導教育工作者感受知識,“被思政”下接受思政教育工作。
(二)教書育人規律
“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政教育工作與各學科教學工作緊密聯系,這也決定了“課程思政”的開展必須符合教書育人規律。首先學科教學的目的是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尤其是針對高職學校,它的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在工作中形成“完整的人”。因此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時必須注重與“教”結合,不能完全“育人”,這樣才能夠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與學科教學“相互協調”。
(三)學生認知規律
“課程思政”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因此建設“課程思政”必須滿足學生的認知規律。新時期下,每一位學生作為不同的個體在信息化環境成長下都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們有時靈動活潑,有時卻又幼稚、迷茫;有時開朗樂觀,有時卻又自卑暴躁。在物質層面上,他們渴望獲得“獨立”而不是“約束”,在精神層面上他們追求“指引”而不是“干涉”。因此,“課程思政”在開展過程中必須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發展“齊頭并進”,這樣才能夠確保“課程思政”的發展滿足學生個人成長需要。
三、高職“課程思政”的改革路徑
要想在高職院校發展、落實“課程思政”,推動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由思政課轉移到“課程思政”,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實施教學。
(一)明晰課程目標,指明“課程思政”教學方向
“課程思政”在教育理念才能實現的突破主要表現為將高職院校的所有課程的教育性提升到了思政教育的高度,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的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必須發生變化,由過去的專業知識傳導、專業技能培養上轉移到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上,落實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教育,結合“職業導向”開展學科教學工作。
按照“課程思政”的教育要求,在學科教學課堂上知識、技能學習的原動力不再是“分值”“成績”,而是與未來的社會就業緊密結合,與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緊密結合。這從目標層次上提高了高職院校其他學科的教學高度,也為各學科的“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深入各學科,開發學科“課程思政”資源
為確保“課程思政”能夠有效發展,高職院校在建設“課程思政”的關鍵步驟就是開發學科課程的思政資源,既要從學科教育出發,又要從思政教育出發。
首先,高職院校要改變目前學校現有學科課程的標準,結合上述所說修改學科教學目標。其次,高職院校要引導思政課程教師協助參與課程設計、課程內容教學,讓思政教師深入專業課程挖掘其蘊含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這樣才能夠確保其他學科的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政課程緊密結合,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豐富傳統思政教學課堂的教學素材。此外,深入學科開發“課程思政”資源也表現在“學校聯合”。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低于一群人的力量,為更深入地開發其他學科的“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形成教育聯動。高職院校教師可通過“學校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科“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整合,這樣既能夠提高“課程思政”資源豐富性,也能夠在強大的師資力量配合下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有效開展。
(三)結合專業特點,挖掘“課程思政”教學元素
高職學校專業豐富,教學內容廣泛,大多數專業與職業、崗位結對緊密,因此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引“課程思政”于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課堂時教師必須結合具體的專業課程實施教學,以找到教學契合點,挖掘其“課程思政”教學元素,更好地推動思政教育工作與高職院校專業學科相融合。
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學科,把握學科特點,找尋思政契機。如在模具、機械等專業實訓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從教學的職業素養入手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通過專業實訓課程引導學生養成一絲不茍的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造價、土木專業課程教師則可以結合其專業課程特點引導學生養成合理配置資源、吃苦耐勞等精神;空乘專業則要求學生要從職業專業學習入手文明禮儀待人等等。這都是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需要教師加以重視。當然,為有效推進思政教育與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相聯動,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實際教學活動時應采用合適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不要將政治性過強模塊化的教學內容僵硬地引入教學課堂,否則只會加深專業學生課程學習的抵觸心理。教師也要適當采用合適的新式教法輔助“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利用新式教法推進教學活動,以讓學生能夠在積極參與專業學習下深化學習體驗,“潤物細無聲”下接受思政教育。
(四)建立制度保障,確保“課程思政”穩步開展
“課程思政”的建設與發展仍然處于嘗試、探索階段,為確保其穩定、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必須針對“課程思政”進行合適的制度保障與考核評價,這樣才能夠確保“課程思政”真正存在于高職院校,而不是一時新鮮熱度,最后消亡。
首先,高職院校要建立符合“課程思政”的領導班子,既要深化高職院校學校領導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由學校教務部門牽頭、學校各思政教育部門以及各任課教師進行協作來推動“課程思政”的教學制度建設。其次,學校要在“監督部門”對“課程思政”的建設建立考察機制,在實踐考察、報告匯總中確保各專業教師成為“課程思政”的踐行者,在監督制度中將“課程思政”的發展落到實處。此外,學校也要加強對高職院校各任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活動,要深化每一位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引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將教書、育人合而為一,切實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這樣才能夠在培訓活動中建立強大的“課程思政”建設師資隊伍,高職“課程思政”的開展才能夠在領導、制度、教師的綜合作用下順利開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的提出、發展與應用是高職院校思政育人的新路徑,更是高職院校開展立體化全員育人體系的重要舉措。每一位高職教育工作者必須全面認識“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在教學嘗試、教學突破、教學實踐中找尋“課程思政”的改革新路徑,以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王石,田洪芳.高職“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
[2]張淼.高職院校建設“課程思政”之路徑剖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9).
[3]邱開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N].中國教育報,2017(3).
[4]陳曉玲.新時代高職“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
[5]何衡.高職院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學論壇,2017(10).
◎編輯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