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佳磊
[摘 ? ? ? ? ? 要] ?從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足見其超前的文化理念與正確的文化觀念。為了將“文化自信”的加強與提升貫徹到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教育工作中,廣大教育者必須對“文化自信”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文化自信”可以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責任意識等實際意義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同時從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強化傳統文化觀念、加深學生傳統文化認知,加大職業教育力度、構建完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學體系,綜合應用多種元素、構建高效科學的高職院校學生傳統文化考核機制等方面把握好提升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不斷提高高職教育及學生管理的新動能。
[關 ? ?鍵 ? 詞] ?“文化自信”;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管理;新動能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240-02
為了讓我國的社會建設急速進步,保證國家的發展穩中有升,我國大力興辦了職業技術教育,也為國家各個領域的建設輸入了無窮的新鮮血液。但是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范圍普及程度越來越深、學校招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逐漸變得參差不齊,學生管理的難度不斷加大,這成為擺在高職院校建設道路上的一個重大難題。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建設工作已經從面子工程、硬件建設逐漸向內涵的豐富、底蘊的增加以及文化的深入開始延伸,教師的工作開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中存在的理想目標不明確、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學習動力缺失、紀律意識淡薄、社會公德觀念不強等不良現象。畢竟精神層面的問題還需要從精神方面入手,因此高職院校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通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途徑來實現學生管理實效性的顯著提升,為學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注入更加充沛的動力。
一、利用“文化自信”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實際意義
(一)“文化自信”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個人,都應當具有一定的精、氣、神,而凝聚這種精、氣、神的核心,還是其內在的文化底蘊。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是最為核心的、層面最高的、底蘊最深的民族實力。身為一名中華民族的子孫,身為一名龍的傳人,必須對國家堅持的社會主義道路、共產主義理念、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保持高度的自信,同時還必須對祖國的傳統文化保有足夠自信。在2014年10月份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座談期間,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提出了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東方,雄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擁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高職院校的學生是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的中堅力量,也是維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紐帶,高職院校學生是否樹立了遠大的人生目標,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追求,是否具備高尚的精神素養,都體現著高職學生自身的精神風貌以及整個國家整體的精神風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全面展示出來,讓高職院校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高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
(二)“文化自信”可以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責任意識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擁有的最為深厚、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植根與發展的沃土。生活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哺育下的高職院校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不斷熏陶,其文化自信也將不斷增強,進而形成繼承、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和責任。作為一名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責任意識是必須具備的,同時也是牢固樹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崇高理想、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需要的根本驅動力。在當前世界文化交互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學生受到西方思想影響越來越深的形勢下,許多學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絲迷茫,并逐漸偏離了人生的目標。重點進行“文化自信”的提升,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思想、精神的熏陶和滲透,進而強化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職院校學生才能夠勇于擔當建設祖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形成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具備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將維護祖國的尊嚴和榮譽、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首位。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學生才能對民族傳統文化形成高度認同,才能夠更加自覺地激發自己潛在的精神力量。
二、利用“文化自信”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新動能的策略
(一)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強化傳統文化觀念,加深學生傳統文化認知
環境的熏陶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且積極的作用,加大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將“文化自信”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主題中,打造文化校園、人文校園、和諧校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管理效能。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是人類積累豐富知識的集散地,是人類文明以及科學技術進行廣泛傳播、有效傳承的集散地。加大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對校園文化主題進行精心挑選與擇取,從中融入足夠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智慧。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思維更為開闊,理念更為先進,因此其對文化的選擇也更具多元性,假如不能保證學生受到經典的傳統文化的熏陶,就有可能讓那些腐朽、低俗的不良文化侵蝕,故此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
首先,在構建校園文化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突出、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明確自己應當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明確自己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密切關系,樹立用正確的方式來推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理念。其次,要打造不同形式的校園文化陣地,使用多種方式、通過不同載體來傳播校園文化。如可以從硬件建設方面入手,設置展牌、宣傳欄、文化石、文化長廊、文化展示園地等;可以從軟件建設方面入手,組織演講比賽、歌詠比賽、音樂競賽、器樂展示、社會實踐等多種活動。這樣在軟件和硬件的同步加強下,學生的人生信念將得到正確的引領,靈魂也將得到良好的塑造,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將更為強烈,抵御不良思想、不良文化誘惑的能力和信心也將得到有效增強,行為也將更為規范,學生管理工作也將如虎添翼,取得更為明顯的實效。
(二)加大職業教育力度,構建完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學體系
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文化自信”,首先,需要高素質的教師。教師作為學生思想的塑造者、文化的傳授者、人生的引領者,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積極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尤其是擔任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教師、擔任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師和班主任,更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在專業理論、教學方法、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建設力度,讓教師能夠在學生管理及“文化自信”的提升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學校也需要為教師能力與素養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給予教師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關懷,不斷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給教師提供更多交流、實踐、學習、探究的提升機會,鼓勵教師創新開展工作,將教師對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推動作用完全發揮出來。
其次,需要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實施改革。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保證文化進行傳承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是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塑造,確保文化得以傳輸的基本載體和最主要的形式,故此需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式,將學生對文化、知識學習的趣味深度攫取出來。在教學模式的選擇方面,需要堅持綜合調取多方資源、合理配置適用資源的理念,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去選擇必修課和選修課,同時加大人文素養培育內容的比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管理效能。
(三)綜合運用多種元素,構建高效科學的高職院校學生傳統文化考核機制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斷積累的智慧,在古代擁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在當代來說依舊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對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走向以及解決世界性的難題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哺育一代代中華兒女的乳汁,尤其是在當前社會下更能夠激發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了深度激發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動機,需要建立并不斷完善文化考核機制,將此機制納入學生畢業考核以及優、特、模等先進評選的機制中,通過規范的考核標準來激發學生學習祖國傳統文化的動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學校應當團結社會各界的力量,建成以政府為龍頭、以全社會各領域、各階層為組成的“文化自信”提升推進力量,政府能夠在制度方面進行明確規定,宣傳部門能夠進行廣泛傳播,學校能夠保證文化知識的傳授與引導,其他單位、行業給予環境創設與支持,形成一個“文化自信”提升的大一統組織,確保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大力發揚。
總而言之,在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給予學生持續的關注,并從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入手,經過系統論證與反復探究制定出更加切合學生實際的有效策略,并通過持續性的工作來保證學生文化自信的盡快形成,為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養的更大提升提供更強動力,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強動力,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提供更強動力。
參考文獻:
[1]曾紅萍.文化自信視野下高職學生文明素養的提升[J].廣西教育,2017(7):50-51.
[2]王靜.高職院校學生文化自信培養路徑[J].北方文學(中),2018(5).
[3]吳鳳蓮.試論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J].職業,2017(25).
[4]楊利英.以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強化高校學生文化自信[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8(3):6-8.
[5]金博雅,李德方.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研究:以常州高職院校為例[J].職教論壇,2017(17):45-48.
[6]余飛.如何培養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J].江蘇教育,2016(8):75-76.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