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慧
摘 要:閱讀教學是發展思維的教學。學習認知具有不同層次,思維亦有不同層次。根據閱讀能力的層次訓練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是每位教師必須注重的。培養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使不同層次的思維形成一個思維整體,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維層次
閱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迅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強化閱讀效果呢?下面我談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產生機械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通過教師讀,帶動學生讀,通過優生讀,帶動后進生讀,激發學習情緒,幫助學生把握感情基調,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利于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如有些課文,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感人,可以通過教師范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如三年級下冊第3課《廬山的云霧》一文,老師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的云霧的特點”這一中心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間萬變的美。范讀意境優美的句子“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帶著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腰的云霧,又像是系在上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蓖ㄟ^老師的讀感染學生,帶動學生通過多讀感悟廬山云霧的美,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有些課文對話較多,可以通過教師讀提示語或師生分角色朗讀,激發學生更好的朗讀熱情,把握感情基調,從而在讀中理解感悟。
二、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初讀
體驗性閱讀是指在閱讀的瞬間在心靈上引起的各種快感,發生在讀者閱讀作品的第一時間。學生在第一次閱讀課文時,會用內心體會作家的心,用自己的熱情、自己的失敗、自己的酸甜苦辣體味作家、課文人物的世界,產生初始閱讀體驗,產生對整篇文章的整體感知。這個體驗、感知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基礎,直接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如果學生在初讀課文中產生的體驗和教師的不一致,或者教師不了解,則很難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層次――感悟課文。學生的初始閱讀體驗是學生和課文進行心靈對話的結果,只有重視這個初讀的體驗,才能夠使語文課堂變得和諧、生動、有活力、有創造性。
體驗性初讀是閱讀教學的開始,教師要了解的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的第一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預習和交流。教師安排學生在課下對課文進行預習,即初學課文自由讀。預習的要求可以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讀一讀。要求借助拼音、工具書讀通課文;第二,寫出自己讀了課文之后獲得的感受(長短不限);第三,提出自己的疑問;第四,寫出對作者、編者和文章的建議。對這四個方面的預習,除了讀通課文這一內容作一定的程度要求外,其他內容全部強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的第一感受,不作任何程度的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可以寫在作業本上,也提倡學生在課本相應的地方作批注。
三、讓學生進行品讀賞析
1.側重詞句的品味感悟訓練。在學生初讀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精讀品味句子,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的方法:根據課文描寫結合生活經驗、閱讀經驗感悟語句,把心放進文章中讀,感受文本內涵。接著交流閱讀感受,在這一過程中關注閱讀理解的個性化,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并深化閱讀的方法指導。
2.側重讀與寫,讀與思的結合,讀活文本。小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他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能充分發揮他們這一優勢,有效地用于導讀,那么學生的感情朗讀就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維空間,引導兒童展開合理想象,則不僅可以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而且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難點,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也十分有益。
3.側重教材的補充,讀出內涵。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它所能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容量畢竟是有限的。雖然學生會用自己的智慧做精彩補充,但起點較低,閱讀量相對不足,知識面比較窄。因此,教師對教材的適時補充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讓教材立體起來,豐滿起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讓學生寫下讀后感
1.重視積累內化訓練。熟則能悟,悟則能化。內化不同于機械的積累,結合語境的積累,結合情感的積累才易于被內化。一是誦讀,誦讀于口,領悟于心。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斷,甚至默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釋放情感。在誦讀中明意,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吸收。二是在學文的各個環節,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味、讀中運用結合起來,憑借互動共振的效應,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
2.側重遷移運用訓練。精心選擇聽與說、讀與寫的結合點,抒發情感,把從課文中學到的語言材料、表達方法、修辭手段等遷移運用于新語境中,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當然,遷移運用不僅在這個階段進行,有時在精讀階段就可以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有機結合運用訓練,使理解與運用互相促進,只是在鞏固階段,對遷移運用有所側重而已。
五、小結
總之,閱讀是語文課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只有循序漸進,搭好臺階,架好梯子,善于引導,做到讀有層次,讀有指向,才能化有形為無形,才能真正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重視平時的課堂教學的指導,同時要求學生養成有感情朗讀的好習慣,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予以足夠的重視,采用最佳閱讀方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沈芹.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科學導報,2014,(14):10-10.
[2]袁晶亞.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徜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2,(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