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讀法”提出了“教師致力于導,學生循導學讀”的雙主體教學觀。這種教學模式變“教會”為主為“學會”為主,變教師主動地“教”、學生被動地“學”為教師科學地“導”、學生主動地“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學習。
關鍵詞:“導”字;導讀法;學生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之以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chuàng)造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烏辛斯基明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如何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懸念是設疑,能引起人們的遐想。如果是孩子對懸念的解釋就會多種多樣,讓他們的思維在廣闊的天地間馳騁。那種求知的欲望就會迅速增強,那么適時誘導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級語文教材的題目都是形象直觀、易于引起想象的。教者抓住這個特點,在解題上做文章。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有位同學提出:箭明明是用計“騙”來的,為什么偏偏用“借”字?這是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討論:“箭借來之后是用來干什么的?”學生經(jīng)過討論,不難懂得:“借”字不但點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且既是“借”就得“還”,這里還暗示著這些箭在隨后的赤壁大戰(zhàn)時,還要“還”給曹操,射向曹軍。學生聽后,求知欲劇增,學習情緒高昂,接下去學習就會集中精力,為提高學習效率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讓孩子在玩耍或游戲中學習,寓學于樂,這是低年語文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杜威指出:“要使教育過程成為師生真正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那么,把課文變成劇本讓學生參加演出,不論在臺上或臺下學生都得到了課堂教學所得不到的樂趣。在教《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自己制作面具,分小組表演。于是,在玩鬧中高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 思維訓練,開導以思
貝斯特說過:“真正的教育是智慧的訓練,經(jīng)過訓練的智慧是力量的源泉。”贊可夫認為:“只有在發(fā)展學生智力上下功夫,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愛迪生自勉:“不下決心培養(yǎng)思考習慣的人將失去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所有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必須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在當今高科技時代,更應加倍重視。因此,引導學生去思索,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訓練乃是導讀過程中的一大重任,在教學中,教者不應放過任何一個讓學生思考的機會。如教《狐假虎威》讓學生思考,如果老虎不是驕橫狂妄自大,狐貍能逃脫嗎?如果獸群中有大膽的,敢于指出狐貍的真面目,狐貍能逃脫嗎?這種求異思維的訓練,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思維訓練空前活躍,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說出各自的不同觀點,這不僅是輻射思維訓練,而且擴大知識面,增強了能力。
三、 字詞突破,引導以法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碰上字詞的障礙,教師可利用各手段引導學生理解、突破難點。①應用反義對照理解。用意思相反的字詞進行對比說明。②舉例說明。將詞句應用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聯(lián)系上下文,把抽象的文字符號和具體的事物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③同義對釋。引導學生把具有相同意義的字詞加以對照歸類,并把新知識納入舊知識的系統(tǒng)。④用字組詞。這是引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理解字義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如古詩《梅花》中“為有暗香來”一句,我先讓學生用“為”組詞,學生興趣極高,紛紛發(fā)言:“為什么”“為了”“因為”……組詞完,我讓學生聯(lián)系詩意,選擇一詞作為“為”的解釋,學生一下子就說了出來。⑤利用插圖理解。如《江雪》中“蓑笠”一詞乃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生比較難解釋完整,我就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讓學生將圖中老人的外貌描述出來,再與詩句聯(lián)系,這樣學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四、 形成技巧,導之以練
以“學生為主體”的“善讀”和以“教師為主導”的“善導”都必須通過一個“善練”的科學程序才能夠得以實現(xiàn),才能夠達到“導”與“讀”的和諧統(tǒng)一。如教學《春》,課文描寫春草時,用了一個“鉆”,這個動詞把小草擬人化了,更為生動準確地描述了小草沖破土層旺盛的生命力。描寫春花下的蜜蜂,作者用了“鬧”字,既描寫了蜜蜂活動時的聲音,還展現(xiàn)出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部分學生語感比較差,感悟能力相對比較弱,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讀中悟,才能感受文中詞句所想表達的效果和體會句子的內(nèi)涵。因此,教學時就要在讀中著重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那些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的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除了感受文中語言的形象生動之處,更要仔細揣摩文中的動詞與形容詞,感知其語言的魅力。在學生品讀、理解達到一定的程度,我乘機讓學生圍繞“秋”進行簡單的寫作小練筆,針對性訓練的設計,既鞏固知識,又形成技能,有效地促進整個導讀過程的學習。
五、 精設導語,共達彼岸
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掌握時機,適時進行歸納小結,然后過渡到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使整個討論過程連貫自然。同時在小結中穿插教師必要的講解,在講解中引出新內(nèi)容,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新知識。這樣,師生之間思想得到相互交流,認識上相互啟發(fā),使討論生動活潑,熱烈有序,共達“教”和“學”的彼岸。
總之,導讀法在語文教學中較好地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其方法多種多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在實踐中應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生“會學”,讓學生真正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終身受益。
作者簡介:
吳秋蘭,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西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