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社會體制的變革、價值觀念的變化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呈現出開放性、自主性等特點,這些變革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新時代高校應在學生中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生活方式;精神文明建設;高校
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對新時代高校學生生活方式進行探討,引導他們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既是把高校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的重要條件,也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 當代高校學生生活方式上呈現出的主要特點
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制約著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就必須分析并把握其生活方式上呈現出的主要特點。
(一) 生活觀念的開放性與生活層次的高雅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呈現多樣化特點,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保守文化和開放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等交織在一起,人們積極向上的現代生活意識逐步形成,生活觀念有了明顯的改變。新時代人們在努力尋求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平衡的同時,敢于公開競爭、標新立異與表現自我。高校學生在具備一定鑒賞水平后,不僅要求文化生活的形式多樣數量繁多,還要求注重質量建設,即生活層次的高雅性。越來越多的學生利用休閑時間獲取知識,提高素養,把休閑娛樂和自我發展統一起來。在休閑活動中,高校學生了解了社會,活躍了思想,開闊了視野,最終達到了精神生活的充實和愉快。
(二) 生活內容的特色性與生活形式的多樣性
高校文化生活方式在走向開放、高雅的同時,還應堅持文化生活方式的特色性,這就要求高校文化生活要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特色性。隨著文化思想的不斷解放和改革,藝術形式的繁榮,社會文化生活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當前高校文化生活因組織不力、資金短缺、人才缺乏等問題而冷冷清清,使得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及創造性功能有所削弱。由此可見,高校必須有多種多樣的文化生活方式吸引學生們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擔當精神以及呈現自我的探求意識。
(三) 生活方式的多元性與生活方法的自主性
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社會生活領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城市化使文化呈異質性,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領域嚴格分開,個人自主性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面貌、交往方式等發生了顯著變化,生活方式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特點。這場變革不僅僅是對于傳統高校文化生活方式的摒棄或超越,更是對于傳統高校文化生活方式的繼承和發展。雖然高校文化生活由其自身特殊性決定,與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有強烈的反差,但社會文化生活隨著市場經濟的介入,越來越多地顯現出自主性。這種自主性在高校文化生活中體現在既有個人支配的時間,又有集體活動的統籌,既有被管理者的參與,也有管理者的謀劃。
二、 高校科學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培養
新時代高校中倡導建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面的配合。
(一) 構建必要的文化氛圍與教育條件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文化氛圍下形成的。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生活方式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各自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一定的教育、科學、藝術、倫理道德等,形成精神文化的環境,構成生活方式賴以存在變化的氛圍,在物質條件大致相同的情況下,文化氛圍不同,形成的生活方式便不同。新時代高校要建設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便必須為其提供文明、健康、科學的文化環境,創造必要的教育條件。只有較高的文化發展程度,才能造就較高形態的生活方式。在當代社會,深入到生活各個角落的媒體對社會生活發揮極大導向作用,肩負著倡導社會主義生活方式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于高校創建社會主義文明的生活方式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高校應注重現代媒體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二) 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當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還存在某些“不到位”“不入心”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其所采取的方法與方式不科學、不合理有關。高校必須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行之有效的舉措,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選擇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校學生處于青年的初、中期,是心理上的“斷乳期”、轉折期和自我發現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年,思想政治上較幼稚,自我教育能力較差。生活方式作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其選擇絕不是單純憑興趣愛好與感覺而安排。可以說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是人生理想與人生價值實踐和展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應引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信仰和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 堅決抵制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影響
由于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和丑惡的社會現象的影響,在少數學生中還存在著貪占便宜、合理利己主義、為己利他主義等思想和行為,在高校學生中已有一定市場,從根本上動搖科學、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礎,嚴重影響了學生個人的成長和成才,必須加以引導。高校學生缺乏獨立和足夠的經濟收入,基本上都是依賴父母,必須反對講究“面子”、趕超時髦、追求享受的錯誤傾向,批判和抵制享樂主義的思想意識,培養勤儉節約、自食其力的美德。總而言之,高校要提倡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必須批判和抵制以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的腐朽生活方式的影響。
總之,高等院校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必須遵循當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正確引導,結合實際,使他們以嶄新的精神風貌站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前列。
參考文獻:
[1]蔡燦津.營造新時代的生活方式[N].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99(7).
[2]夏斐,魯雷.近20年來大學生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研究述評[N].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
作者簡介:
柳衛民,湖北省武漢市,湖北警官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