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銀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221100)
從狹義層面理解,所謂城市開放空間,主要是指給予人生活、學習、溝通與交往等的室外空間,同時,它也是人與自然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
然而,我國在建設城市開放空間過程中,其建設標準主要是以設計者主觀的價值觀進行設計的,過分的注重外在形式,卻忽略了設計的本源是為人服務。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是因人生理、心理需要而存在的,對于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切不可本末倒置。如今,世界的文化已經意識到并且關注那些涉及到人的自身綜合性狀況(如感受、精神、體驗、視覺)等的問題。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
馬克思在他的不同的著作中深入的研究了人的本質:1.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勞動是人類獨一無二的的活動。勞動是人類區別與其它動物的根本性特征。2.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指出人的需要等同于人的本質。雖然是從不同的角度論斷了人的本質,但是其核心內涵是一樣的:以人為本。
在馬克思文藝理論中,關于“人”的理解,指的是普通的人,具體的人,是人民群眾的人,是富有人性的個體。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并不是為了不存在的人或事設計的,而是為了生活在城市空間中的真實存在的人而進行設計的。“人”是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從現實的人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才是“以人為本”的好設計,才能正確領悟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真諦。
對于“本”解釋,有兩種涵義:一是事物的根本,二是世界的本源。“以人為本”中的“本”屬于第一種釋義,是事物的根本,與“末”相對。在現實世界中,人的根本是人的自身。馬克思的最高理想就是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世界觀的角度出發,馬克思認為,物是基礎,人是主導,人要自覺的創造自己的歷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設計時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既是對馬克思最高理想的發展,同時也是對城市開放空間設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解決之源。
“形式服從功能”是城市開放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開放空間是人與人、人與物進行各種信息交流的場所。從馬克思文藝理論“以人為本”設計思想的根本功能來看,使用、審美、認識、教育等功能歸根結底是為人的全面發展。使用功能是設計的基礎,違背了功能性的原則,無論是何種設計,其設計最終都會走向失敗的。
在充分考慮自然因素(如光照、風雨侵蝕等)的前提下,開放空間人的設計應當充分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使開放空間的設計更加人性化。如美國加州伯克利市圣巴勃羅公園就是典型的沒有將功能分區的空間代表,偌大的空間卻完全忽視了步行系統,沒有人行道,也沒有便于人們非正式交流或者安靜休息的座椅,其內的設施野餐區和游戲場沒有得到充分足夠的利用,游戲設施很枯燥,無法滿足兒童的需求。這種將開放空間功能模糊的處理、完全忽視人們需求的結果,必然會導致空間的使用率降低,整個空間活力逐漸喪失。
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空間環境,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內心期望,是人們對于生活的一種向往與憧憬,引導著人們產生一種新的美學觀念和價值觀念。依據人體心理學,可以將人的心理需要分為三個方面:安全需要、社交需要、隱私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在開放空間設計時,必須著重考慮使用者的安全需求,使人避免處于有各種安全隱患的空間;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接下來就是社交需要。當社交需要成為設計的主要動力時,人們就會把開放空間視為尋找和建立溫馨人際關系的場所;隱私需要是繼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之后凸顯出來的需要,設計作為人的主觀活動,設計者必須真正的了解人們的各種心理和隱私需要。如高大的樹木形成的半圍合空間不僅給人生理上的安全,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護了人的隱私性。關注不同心理需求的開放空間設計,反映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本源,給設計強而有力的支撐。
開放空間是為城市中所有人群提供休閑娛樂等公共活動的空間,這就要求在開放空間中無論是老年人、兒童、殘疾人還是健全的成年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應該符合所有人群。不同的人群因其自身心理與生理的差異,因而對于開放空間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但他們的需求卻常不被理解或者不能很好地的在開放空間設計中得到體現。開放空間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就是要最大程度上的消除由于生理、心理不同帶來的障礙,使設計盡可能的滿足使用該空間的不同人群的需求,讓不同人群都能享受城市開放空間生活帶來的樂趣。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是以人為本,這充分說明了人的重要性,對人的理解并尊重是當代設計者必不可少的品質。如悉尼的沃爾頓公園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午餐、聚會和娛樂休閑的場所,既非常適合那些單獨人群來到公園,同時又適合那些成群結隊而來的人群,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非常愿意來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設計者從人的角度進行設計,充分考慮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此公園設計成功的原因。
可持續設計是從人與自然的可持續關系上考慮衡量的設計。在設計時,設計者需要充分考慮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的破壞。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不獨立于自然,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作為高級智慧的物種,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積極促進人與自然的共生。
城市開放空間中可持續設計是人與自然共生的綠色設計。在城市開放空間中,可持續設計理念表現在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不浪費,不損耗,以人為本,以資源為輔,相輔相成,確保空間的可持續性。在開放空間規劃設計初期,設計者必須系統的考慮開放空間可持續的全過程。只有遵循可持續性設計原則,才能合乎人類、合乎自然發展的需求,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自然人化”的理想,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城市開放空間是是現實生活的寫景,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不僅是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是人們對于精神文明需求體現的場所。城市開放空間凝聚了人們對于現在或者未來生存空間的憧憬與向往,那么要體現出這種令人憧憬與向往的空間,以人為本理念尤為重要。在開放空間設計中,人是設計的基礎,也是重要的內容,設計不僅要體現人們的意識形態,而且在設計時還要具有可持續性,使之適應各種空間環境的需要,盡量符合各類人群的需求。
人的自然化是指由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對自然適應的過程;自然的人化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主要是指由于人類的實踐活動而引起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類寄希望于設計來改善自身生存的環境,因而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對于空間自然環境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恩格斯曾批評的指出有些人一味的追求美的事物或者美的視覺感受,卻忽略設計的初衷—為人服務。在這一點上,設計者值得深思—如何真正的實現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古人或許就更早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如陜北人民居住的窯洞已經沉淀為一種文化,利用當地天然形成的地形和材料制作而成,成本低廉,冬暖夏涼,是“人化自然”的體現。當然,在現代,也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將人與自然、物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例子,如長城腳下的“竹屋”,其建筑是由竹子外形做建而成,屹立在狹窄的山石上,伸展的姿態,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大量竹子的運用,體現了東方文明獨特的精神氣質與藝術風格。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世界不斷的發展,人的需求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是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放在第一位是正確,并且是永遠不會過時,這是設計者應當遵循的原則和底線,是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建設當代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