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雯 付永存 王知博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130032)
地理過程知識是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是闡述地理事物形成、發展乃至消亡的,具有一定時間背景的地理知識類型。 地理過程有的往往跨越時間長,有的在一瞬間發生、結束,但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都具有延展性。
高中學習階段涉及到的地理過程知識十分豐富,在高中地理三本教科書各個章節中均有呈現, 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為例,包括大氣的循環過程、水循環過程、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等一系列地理過程知識。 依據袁孝亭[1]教授的研究,包括以下四大類地理過程知識,一是包括地球運動、 太陽直射點移動等循環往復的過程,二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演變過程,三是地理事物和現象隨時間而發生的數量變化過程, 四是人文地理過程。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也提出了諸如“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 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課程設計理念,并且也對地圖在地理過程知識教學中的運用提出了相關要求, 例如“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 的 地 理 意 義。 ”等。[2]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 同時在一些特定的時間也是地理教學的成果體現, 地圖對于地理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地理過程知識作為地理知識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地圖在其教學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引導和呈現作用。 地理過程知識具有連續性、 預測性的特點, 地圖作為直觀的展示工具能夠將地理過程全貌乃至地理過程發展的片段以各種方式方法直觀的呈現, 彌補文字不能達到的視覺呈現效果。
同時我們在知網以“地圖、地理過程知識”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下載相關論文進行歸類研究,通過對于地圖在地理過程教學中運用研究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許多學者已經開展了地圖在地理過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但多數是以教學設計案例以及地理過程知識的歷年高考分析為主, 并沒有從地理過程知識最根本的原理角度來分析地理過程知識的地圖運用以及相關的實踐活動,并且所有研究都是以現有地圖為工具,并沒有根據地理過程知識的教學實際現狀對地圖的使用進行分析、設計和呈現。
既然地圖在地理過程知識教學中一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們就不能在教學中將地圖泛泛的使用,而是要抓住地理過程知識的教學要點,使地圖在這些地理過程教學要點的教學中起到一定的關鍵輔助作用。 那么高中地理課程中的地理過程知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地圖來加以呈現的呢?我們依據課程標準和地理教材知識點進行分析, 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地圖在地理過程知識教學中的應用要點。
地理過程具有一定的時間背景,是通過一段時間的發生、發展才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地形、地貌以及人文地理事物。 例如某階段的人口增長過程的描述會體現“建國前”、“19xx 年-19xx 年”,某地人文景觀變化的描述會體現“自xx 以來至xx”等,以上都是地理過程發生時間的具體表述。 我們要把握地理過程知識的教學,就要明確地理過程發生的時間背景,在地圖呈現時能夠地理過程發生時間段的狀態, 以及在這個時間段其他自然、人文要素的影響和變化。
所有的地理過程都是發生在一定的空間區域的,也就是說地理過程在“某地”發生,是地理過程知識的空間背景。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能凌駕于空間之外,能夠體現出變化特點的地理過程知識更是如此。 例如“北京市綠化景觀的變化”中,“北京市”即是地理過程的地點,而“青海湖湖岸線位置的移動”中,“青海湖”是地理過程的地點,那么在教學中,用地圖進行地理過程地點的定位就是必須要進行的教學環節,只有在地圖中確定地理過程發生的地點,才能明確地理過程發生的自然、人文環境是怎么樣的,地理過程處在什么樣的一個地理大環境當中, 從而才能對地理過程的發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我們如何判斷地理過程發生了變化或者說是取得了過程進展呢,那么我們需要在地理過程的發展時間軸上, 選取與一些時間點相對應的過程特征來進行表征。此時,某時段地理過程發生起點的表現特征即為參照對象,與某時間點所對應的地理特征為比較,構成了地理過程發生、發展變化中所體現的特征。 地圖是呈現比較的最佳手段,具有文字、語言等所不能表達的外在的直觀的體現方法。 例如河谷的形成過程,我們一般用“谷溝-谷溝流水-谷溝加深和延長-V 型河谷-U 型河谷”來描述其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那么其中谷溝、谷溝流水、 谷溝加深和延長、V 型河谷和U 型河谷都是該地理過程不同演變階段所體現出來的不同特征, 我們根據這些表現特征來判斷地理過程的發展階段, 并由此聯系該發展階段的發生時間和發生特點。
地圖對于不同類型的地理過程知識,具有不同的體現方式,我們用以下兩個案例來進行分析說明。
水循環過程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中,是高中地理課程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地理過程知識,教材中要求從“相互聯系的水體”、“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兩個大方面來進行知識掌握。根據查閱現有“水循環過程”的教學設計,幾乎是全部的教學設計都運用類似于教材中的水循環示意圖來進行教學講解,即在平面圖中用箭頭和文字標注出蒸發、地下徑流、下滲、地表徑流、降水、水汽輸送等環節。 這樣傳統的地圖教學起到了平面示意水循環過程的效果, 但是學生對于水循環過程的環節還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并沒有因為該示意圖的呈現而起到深刻或獨特的記憶效果, 究其原因是示意圖過于平面化、程式化。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對水循環過程教學的地圖呈現進行了設計,旨在突出其空間性、立體性,力求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地圖設計中,我們首先明確水循環過程是發生在陸地及海洋間、陸地間、海洋間的空間位置,那么我們為了更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中的衛星數字產品在衛星圖形上截取真實的陸地和海洋的區域地圖,以此來作為水循環過程的下墊面呈現,目的是將水循環過程發生的空間位置以實際地點的方式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加深過程教學要點的印象;其次,在所截取的下墊面區域地圖中加載相對應的高程數據,使其呈現立體效果,這樣能夠提升水循環過程的空間感,從而建立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最后用畫圖軟件繪出水循環各環節的名稱等,或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用繪圖軟件來進行添加,詳細講解水循環各個環節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對于“人口遷移過程”的教學,除了遷出區、遷入區、遷移方向的地圖教學外,還要對于人口遷移過程產生的影響進行講述,這方面知識點的教學在課堂中除了用語言描述之外,也可以利用地圖多樣的呈現方式來進行表達。 以專題地圖為例, 專題地圖有餅狀圖、柱狀圖、范圍圖等多種形式,那么在人口遷移過程產生的影響這一知識教學中, 便可以選用不同類型的專題地圖來進行呈現與表達。 例如,人口遷移過程對于人口在城市分布狀況的影響,就可以選用區域地圖為底圖,將各個區域的人口遷移過程前后的數量做餅狀圖處理,將餅狀圖附在相應的區域之上;再如講解人口遷移過程對于遷出區和遷入區自然環境的影響,我們可以收集相關數據做范圍圖處理, 將范圍圖和遷移方向圖一同呈現, 達到深入分析人口遷移過程的效果。
綜上,教師應把握地理過程知識的地圖教學要點,選取、 設計和呈現更為合適、 合理的地圖進行地理過程知識的教學, 用地圖的方法建立地理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