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東 崔 治 袁鐵軍
(鹽城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為了提高我國工程教育的質量, 使我國工程教育能與國際接軌,從2006 年起,教育部開始在全國高校開展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認證。 截止2017 年底,我國分布于機械、化工與制藥等21 個工科專業類共有198 所高校的846 個本科專業通過認證[1]。 我校建筑、材料、環境、化學、機械等工程類專業啟動了專業認證工作,其中建筑類、環境、材料類已有三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2014 年5 月在制定新生培養方案之際, 開始對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對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啟動專業認證工作。 首先按照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要求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進行了修訂,形成基本符合社會需求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其中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
經過三年多專業認證相關知識、理念、標準的學習和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 已經把專業認證理念有效地體現于本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各個方面,2017 年9月, 本專業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委員會提出的認證申請順利獲得批準,2018 年4 月10 本專業提交的自評報告又獲得專業認證評審專家的認可,2018 年6 月本專業接受了專業認證專家組的現場考察, 本專業各方面工作得到專家組的認可。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本專業教學相關的各方面工作質量的改善和提高的作用,現大致概述如下。
我校是公辦地方普通高等學校, 在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雖然本專業辦學在同類院校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人才培養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工作中起到了較大作用, 得到社會的認可, 生源一般錄取分數能高于本科第二批次最低分數線10 分左右。 但總體上生源質量、 專業的綜合實力與更高層次的高校同類專業相比, 還有很大的差距。 那些比我校本專業綜合實力更強的綜合性名牌大學的同類專業, 其人才培養定位可能是 “復合型精英工程技術人才”、“技術開發領軍人才”、或“應用創新人才”等。 而我校本專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從社會需求、學科支撐、專業性質與學校定位的關系、生源情況、畢業生主要就業領域與性質、主要社會競爭優勢、 畢業后5 年左右應具備的能力和事業發展預期, 給出 “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 的人才培養定位。
針對本專業的 “培養能夠在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產品設計、 制造、 檢測與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 的人才培養定位, 根據工程師能力需求和成長規律, 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要求,把學生畢業時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簡要明確為[2]:具有解決機械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需要的知識、分析問題能力、 設計或開發針對機械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能力、 相關的研究的能力、 現代工具的認知及應用能力、 理解自身應承擔的責任、 環保意識、職業道德和規范、團隊合作意識、溝通和交流、項目管理、 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12 方面的素質及要求。
對畢業要求主要根據能力遞進關系進行了分解,形成了畢業要求指標點, 以便于畢業要求有效地落實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 這里就不進行羅列。
根據畢業要求指標點, 結合專業認證專業相關的補充標準, 對人才培養對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梳理, 使課程體系中所有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能有效支撐畢業要求的實現。
根據與畢業要求指標點對應的課程目標, 對課程體系涉及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 進一步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 以及各部分內容需要的學時、 采用什么樣的考核方式、 考核評價的評分標準等。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工程教學活動從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 轉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 對教學質量的評價, 也從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 轉變為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這就要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的研究, 研究學生能力的形成規律;研究如何根據學生能力培養要求選擇教學內容、 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教核方式; 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 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等。
建立了課程評價、畢業要求達成評價機制、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 培養目標達成評價機制。 使評價結果有效地反饋到課程教學過程, 使任課教師能及時發現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使有教學主管部門能及時發現教學體系存在的薄弱環節, 使畢業生、 行業企業專家、任課教師等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教學內容的組織實施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能及時用于教學質量的改善或提高, 從而使教學相關的各方面工作持續改進。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 要求學生首先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學習各部分內容時,對照教學目標的規定,檢查自身相應能力提升和培養情況, 再反思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教學方法對教學目標達成所起的作用, 并就學習情況與任課教師進行交流, 使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工作能良性互動,互相促進。
近幾年,本專業為加強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要求教師通過企業掛職、 與企業合作開發產品、 解決企業現場技術難題、 在指導學生進企業實踐前熟悉企業技術工藝的備課等途徑,來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專業認證過程中,本專業對開設的所有實驗、實踐環節進行了全面的摸底, 對需要開出什么樣的實踐環節、需要什么樣的實踐條件、現已具備的實踐條件、以往實踐的教學效果等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新增或改造了一批適應工程和技術發展、 對畢業要求有支撐作用的實驗實踐項目;通過學校內部院系協調、校企合作、增加實驗實踐經費投入等措施, 改善了實驗實踐條件, 使課程體系中確定的實驗實踐環節的實施得到保障。
在參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培訓、 認證工作的準備、提交認證申請書、認證申請受理、認證自評報告的撰寫、 專家現場考察和現場意見反饋的過程中, 本專業在各方面的工作對照認證標準和相關要求時, 能充分地發現本專業以往辦學過程中的成功經驗, 能通過自查和專家現場檢查發現存在的不足, 為今后更好地培養合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持續改進各方面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本文對本專業接受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各方面工作簡要地進行了總結, 對同類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