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肅
摘 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配網自動化發揮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響使城市配網的設備不斷老化,這不僅對人們日常生活用電方面造成影響,而且對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會產生一些阻礙。針對這種狀況,我國相關部門和企業應該不斷完善城市配網管理體系,通過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實時監控配網運行數據,使城市配網自動化目標真正實現。因此文章主要是對城市配網自動化和配網規劃的實際應用方面進行了具體的研究。
關鍵詞:城市;配網自動化;配網規劃
中圖分類號:TM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02-0174-02
Abstract: The automation of urban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daily life.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aspects, the equipment of urban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constantly aging, which not only has an impact on the power consumption of people's daily life,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distribution network. Besid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social economy will also have some obstacles.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China's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urban distribution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and adopt the Internet and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y real-time monitoring distribution network operation data to achieve the goal of urban distribution network autom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automation of urban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Keywords: 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 automa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不斷加快的城市化,導致已有城市的配電功能無法使人們的日常用電需求得以滿足,這就需要將傳統的配電功能用先進的配電系統來代替[1]。所以在城市電力系統中進一步普及配網自動化,其取得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城市配網自動化不僅可以使電力系統自動化運作的目標得以實現,同時可以將電力調度工作更好的進行。因此具體研究城市配網電動化及其配網規劃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城市配網自動化概述
城市配網自動化就是將自動控制和計算機等先進技術應用到城市的配電網中,同時要將配電設備的性能提升,主要目的是可以實時監控和管理配電網的運行狀況,為城市配電網運行的安全性提供保障[2]。將自動化技術應用到城市配電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將供電的可靠性提升,電力范圍中故障率出現最高的市場就是城市,而通過配電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將出現故障的位置和原因及時的檢查,同時可以切斷故障線路,將其他位置的電力供應及時恢復,將用戶的停電時間縮短。其次將配電網供電的可靠性提升,通過使用配網自動化技術可以對各個位置線路的負荷情況及時的采集,為工作人員后期優化工作提供依據[3]。
2 城市配網自動化的狀況
2.1 配電網絡設備狀況
當前我國大多數城市配電網的狀態都是較好的,架空線路和埋設線路結構兩種是我國配電網主要使用的。一般情況下架空線路主要應用在農村城鎮地區,埋設電纜主要應用在城市地區。目前配電路環網率正隨著配電網電纜利用率的提升而不斷提升,這對我國建設城市配網自動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4]。但是由于配電網具有較為復雜的結構,而且一些安全隱患會隱藏在部分線路中,這樣會將網絡增長運行的負荷增加,從而使配電網的運行效率降低。
2.2 配電自動化模式狀況
從配電自動化系統方面來說,其需要與通訊技術充分結合,通過對通信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向不同距離的配電終端將主站系統的控制命令及時和準確的傳遞,從而使配電自動化的運行控制工作更好完成,而且其可以將配電終端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實時和嚴格的控制[5]。如果設備有故障發生,對其正常使用造成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通信技術可以及時向配電控制中心傳遞故障的相關信息。在正常的情況下,配電自動化設備的運行環境是比較惡劣的,而且其還會廣泛的分布在配電線路的周圍,導致其內部系統結構非常復雜,這樣各種客觀因素都會很容易的對其造成不利影響。針對這種狀況,在實際應用配電自動化時,需要全方位的測量通信技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等,主要目的視為配電自動化的正常運行提供有利的保障。
3 配網規劃在配網自動化中的應用
3.1 將城市配網自動化目標及時明確
就城市配網自動化規劃而言,首先需要將相關的配電自動化發展要求和需求及時明確,將其發展的目標及時的確定,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結合配電自動化的現實和未來,從而可以不斷提高技術,使配網自動化穩定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就我國城市用電而言,由于居民具有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家用電器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樣大大增加了城市人均用電量。針對這種狀況,配電網自動話規劃應該使居民的用電需求得以滿足,將改造和更新配電網的力度加大,這樣才能將其運行的效率提升,將其故障發生率降低[6]。所以在配電自動化規劃中,需要科學的預測未來的用電情況,在應用配電設備時將一定的空間預留出來,主要目的是將配電網的運行效率和質量提升,將其運行中損耗的電力減少,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另外通過對配電網自動化技術的科學應用,可以有效監控配電網中的關鍵節點,將采集數據的效率提升,從而可以將其管理效率加強。
3.2 將配網自動化技術科學應用
城市開發和建設房地產等這些外界因素都會影響城市配電網自動化規劃方面,將一些遺漏現象引發出來,這就需要用更高的標準要求配電網自動化技術。為了將這些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降低,需要將監測配電網運行數據的力度加大,尤其需要把配電網運行中的故障信息及時掌握,這對后期配電網的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要大力的研究配電網自動技術,將配電網自動化技術根據城市配網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這樣可以將配電網廣泛分布和設備復雜等相關問題有效的解決[7]。配電網用電負荷的信息變化情況配電網自動化技術可以及時掌握,針對這種狀況應該根據城市配網的實際情況更好布置使用的監測設備,主要目的是將使用過程中的維護工作減少,將配電網自動化技術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水平不斷的提升。
3.3 將配電自動化系統結構不斷優化
當前許多的結構被應用在城市配電網自動化系統中,應用這些結構可以帶來一定的有利作用,但是這些結構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這對配電網自動化系統會造成一些不利影響。針對這種狀況,需要進一步優化原有的結構,將其實際的運行效率不斷提升。主站在配電自動化系統中占據關鍵位置,其與其他功能之間的關系都是非常密切的。就配電網的實際運行而言,其反饋控制點具有非常頻繁的變化情況,因此在系統中需要將這些數據及時更新,如果這些數據與主站不同步,則可能將誤差問題引發出來,從而對配電網的可靠性造成影響。所以應該在配電自動化系統結構進一步優化,在該系統中納入主要的節點,這樣才能將系統的科學性提升,為自動化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使配網自動化的目標得以實現。另外通過將配電自動化系統結構進行優化,可以將關鍵數據更加準確的采集,這樣可以更好地管理相關節點,將發生的事故及時的預防,從而保證配電自動化的安全和穩定運行。
4 結束語
由此可見,隨著我國各個城市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居民也用更高的標準要求供電質量方面,同時其用電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城市配網自動化可以使居民對供電質量的要求和供電需求得以滿足,這對城市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還應該根據城市當前發展的狀況,科學合理的規劃配網自動化方面,這對城市配網自動化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可以將供電系統的供電質量和效率提升,從而為城市高效和諧發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孟華.城市配網自動化建設及其配網規劃的應用[J].企業技術開發,2014,11(27):86-87.
[2]賴日泳.城市配網自動化及其在配網規劃中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02(14):137-138.
[3]方黎明.城市配網自動化及其配網規劃應用探討[J].河南科技,2014,03(22):121-122.
[4]郭建斌,劉杰.城市配網自動化及其在配網規劃中的應用[J].工業b,2015,08(12):95-96.
[5]宋艷君.城市配網自動化及其在配網規劃中的應用[J].科研,2015,10(33):2-2.
[6]王永輝.城市配網自動化及其配網規劃的應用探討[J].工業b,2015,02(37):173-173.
[7]李征.城市配網自動化及其配網規劃的應用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12(1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