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田徑教學中過度重視技術能力的培養,從而忽略了小學生對田徑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田徑運動失去了自身樂趣,進而造成學生對田徑學習缺乏必要的積極性,而足球、籃球等體育項目更加受到學生的喜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田徑教學的有效開展。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田徑教學效果,需加強趣味性培養。
關鍵詞:小學體育;趣味性;田徑教學;探究
一、 引言
田徑作為體育教學中的重點項目之一,但就當前小學體育田徑教學現狀而言,學生缺乏積極性,繼而造成田徑教學效果相對較差。因此,在小學田徑教學過程中,需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地引入趣味性教學模式,不斷地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二、 轉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田徑訓練過程極為枯燥乏味,若長此以往,則會導致小學生在艱苦訓練中無法堅持而半途而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轉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從而積極地參與到田徑訓練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根據學生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創新田徑教學方法,如對于跑步訓練而言,鍛煉形式單一,教師可通過鴨子步、蛙跳等新鮮活動類型,激發學生鍛煉熱情,在提高學生腿部力量的同時,能夠增強田徑訓練整體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小組接力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競爭意識與團隊合作意識,進而實現田徑訓練真正的目的。如,在循環跑訓練中,教師可通過設置距離,并在各個距離點放置石頭、沙袋等物品,并讓學生從起點開始,碰觸到第一個距離點物品后,即往回跑,并向第二距離點前進,并碰觸第二距離點物品后往回跑,然后繼續向第三距離點沖刺。通過此種類型能夠調動學生熱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提高訓練效果。
三、 增加趣味性運動項目,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以往傳統的小學田徑教學中,往往組織跑步、跳遠、跳高等項目,而此類項目大多通過距離或速度作為標準,因此,學生若要獲得較好的成績則需通過長時間的重復練習,而過程呆板枯燥不適用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田徑訓練效果,需針對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特點開展趣味性訓練,從而通過豐富有趣的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亦可達到力量、速度以及柔韌性等方面的鍛煉。例如,在跑步訓練中,可通過變通法,增強項目趣味性,如將直線路徑轉變為蛇形、波浪形抑或是螺旋形等路線,抑或將常規向前跑轉變為后退跑,通過變通的方法讓學生嘗試不同的跑步路線,不僅激發學生好奇心,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訓練效果,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 融入藝術元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田徑訓練過程中,極易導致學生出現身體疲勞,重復訓練過程亦會造成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田徑訓練的開展。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在田徑訓練過程中可融入藝術元素,從而實現放松身心、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進行400米短跑訓練中,可播放疏遠的音樂,在學生身心疲憊時利用音樂給予有效的調節。在選擇音樂的過程中,可快可慢,可通俗可古典,主要根據速度而決定。當短跑與音樂相互結合,實現放松心理壓力,緩解身體疲勞的目的。除此之外,田徑與藝術相互融合,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田徑訓練中。
五、 開展少兒田徑,提高教學有效性
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體育田徑教學有效性,需積極開展少兒田徑,在傳播體育文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更多樂趣,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田徑訓練中。如,軟式跨欄架,器材組裝過程中顏色可自如搭配,仿真性強,傳統器材大部分有金屬材料制成,教學中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妨礙了體育教師在田徑項目教學中的順利開展,而新穎的體育器材是吸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要武器。同時,教師還需要遵循安全性原則,做好安全防護措施,既要考慮田徑教學場地的安全,又要考慮動作的安全,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開展趣味性教學,從而提升田徑教學課堂效果,促進小學體育的全面發展。
六、 結束語
總而言之,趣味田徑教學最主要的還在于田徑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需要改變傳統以理論為主的教學方式,多在田徑教學過程中增添一些趣味性的游戲和活動,并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提高田徑教學的吸引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合理地插入故事,幫助學生將一些枯燥的訓練動作形象化、生動化,從而提高田徑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稚梅.引入“快樂田徑”理念,實現“成功田徑”教育的小學田徑教學思路分析[J].田徑,2017(12):49-50.
[2]樊國峰.體育游戲在小學田徑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7(7):40.
[3]孫元昊.趣味田徑模式下的“陽光體育”小學教學之路探索[J].田徑,2017(6):3.
[4]嚴素鳳.小學趣味田徑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田徑,2016(11):42-43.
作者簡介:劉紅,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