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結構材料是自主游戲的橋梁,低結構材料在自主游戲中運用得當才能發揮其最優化作用。教師通過“積累與篩選”,探尋低結構材料運用的取與舍;“放手與嘗試”,提升低結構材料運用的觀察能力;“引導與支持”,實現低結構材料運用的有效指導幾個具體措施有效推進低結構材料在自主游戲中的運用。
關鍵詞:低結構;材料;運用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1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162
自主游戲內涵表現為自由性、愉悅性、體驗性、創造性,其核心價值是自主、快樂、主動、發展。開展幼兒園自主游戲,適時適宜地提供生活中常見的、隨手可得的低結構材料,可以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能力充分想象,不受限制地與低結構材料互動,發揮材料獨特的價值,同時,充分挖掘自主游戲的核心價值。幼兒園中常見的低結構材料指原生態、簡單、多元、系列的材料,包括自然材料和再生材料。這些玩具對幼兒的限制比較少,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能力、充分想象,并能賦予材料獨特的意義。如何才能有效推進低結構材料在幼兒園自主游戲中的運用,真正發揮材料蘊涵的教育作用,讓幼兒在與材料的操作互動中自主學習并獲得發展,在為期兩年的教學研究實踐中,我認為關鍵是做好以下“三措并舉”。
一、“積累與篩選”,探尋低結構材料運用的取與舍
注重低結構材料提供的生態性,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思考低結構材料的運用方式及投放自主游戲區域,嘗試選擇一些低結構材料投放到自主游戲中,并通過觀察和記錄幼兒在自主游戲中運用的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進一步挖掘低結構材料的運用方式。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嘗試,我們發現各班都有不同程度地在自主游戲中運用了低結構材料,種類也比較多,但是低結構材料多是只運用在某個自主游戲中,要么材料玩法過于單一,要么材料成分過于復雜,單種材料數量不夠,無法做出效果,這些材料是否也可以運用到其他自主游戲區,教師思考得比較少。例如,某班級教師收集了養樂多瓶子、彩色杯子,僅僅用來進行自主建構游戲,幼兒在搭建過程中,僅僅只能將杯子進行橫向,縱向疊搭等,盡管剛開始有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幼兒就覺得索然無味。于是我們針對低結構材料的特性,如何選擇,可能運用的方式及自主游戲區域進行研討,歸納了以下幾點。
1.所選擇的材料應該是可塑性強的,容易收集的,例如,報紙,因為它可薄可厚,可折疊,可團,形態能根據我們的需要千變萬化,十分容易收集,也能因為充分利用而減少廢物產生。
2.在選擇材料時,我們要對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判斷與預設。規格相同的瓶子可以投放到結構自主游戲疊搭組合,可以作為美工自主游戲裝飾的模板,可以作為科學自主游戲玩水的載體,可以投放到音樂自主游戲中當成打擊樂器。
3.選擇的材料應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與興趣,尊重幼兒的選擇,在幼兒不懂如何選擇時,我們可以將材料進行適當投放,觀察幼兒對于哪種材料更感興趣,操作使用率更高,也可以組織幼兒討論,引導幼兒思考材料可以怎么玩。幼兒傾向于選擇紙制品、各類瓶子、盒子的會比較多,雖然每個階段所選擇的材料有相同之處,但是從他們的玩法及運用的程度來看是呈深入的狀態,教師能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加以增減、篩選和借鑒,取長補短,使低結構材料的使用趨向于最優化。漸漸地,幼兒對于低結構材料的選擇也開始趨向于之前較少運用的材料,進行大膽地嘗試,如撲克牌、衣架,這些材料在運用時體現了一物多玩,而且還能在自主游戲之間實現材料的有效流通。
二、“放手與嘗試”,提升低結構材料運用的觀察能力
材料的運用是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共同探究的生成過程,不是固定不變或完全預定。不難發現,低結構材料的使用中,教師預設過多,幼兒創造性少,自主游戲的水平則更低,幼兒更傾向于按照教師的預設思路與低結構材料進行互動。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教師觀念認識存在偏差,認為幼兒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不敢大膽放手讓幼兒嘗試;二是教師雖然知道要對幼兒進行觀察,并適時介入指導,但是他們科學的觀察方法運用不多,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把握介入的時機,以及應采用何種恰當的方式進行介入,教師觀察、分析幼兒的能力還比較薄弱。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運用培訓、觀摩、研討等方式采取以下措施幫助教師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角色。
1.轉化固有觀念,樹立兒童視角。開展“低結構材料大變身”的創意手工專題培訓。主要是利用低結構材料的特性,通過改變材料的結構,變出不同的造型。這種針對低結構材料的方式給我們課題組成員帶來了思想上的沖擊,幫助我們從另外一個視角看待和思考低結構材料的運用方式。通過不同的培訓以及學習形式逐步讓教師從根源上改變觀念。比如,在準備材料過程中,要堅持以幼兒需求為主,教師建議為輔的基本原則,促進幼兒游戲自主性,培養幼兒主動積極性。在低結構材料的運用上,要重視兒童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游戲中的學習是個體積極主動建構經驗的過程,學習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例如,在一次自主游戲導入時教師出示了切割成不同形狀的蛋托,并借助幻燈片的形式向幼兒展現了利用這些蛋托拼出的各種圖案。在自主游戲的整個過程中,幼兒利用蛋托所拼出的圖形基本和教師課件所呈現的圖片無太大的差別。教師這種事先的預設已經限制了幼兒思維的拓展,教師應先讓幼兒自主探索蛋托的玩法,通過觀察幼兒運用蛋托的方法,抓住幼兒較有亮點的玩法進行集中的分享和討論,我們會發現幼兒運用蛋托的方式多樣,可能不僅僅是用來拼圖案,也可以用來建構等,而且即使是用來拼圖,那拼出來的圖案也肯定是形態各異。通過這種具體案例的分析,教師從專業的角度看待兒童在使用材料時的個體能力水平、存在的問題、最近發展區,因此,促成教師更尊重孩子個體的意愿,允許、鼓勵幼兒自主選擇低結構材料,在支持、觀察、引導中,不斷引發孩子對低結構材料的興趣,推進自主游戲的深入開展。同時教師也應有意識地關于幼兒的興趣點,進行靈活的調控,洞察活動的走向,把握生成教育價值。
2.改進觀察方法,提升觀察能力。教師對于自主游戲中幼兒的觀察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該觀察什么,怎樣進行觀察,教師的觀察是處于無意識的狀態,在撰寫觀察記錄時要么面面俱到,要么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針對教師共有的困惑,可以采用實地指導、觀摩研討以及針對觀察記錄的撰寫方面幫助教師逐步提高觀察能力,使教師的觀察更有效,更有針對性。隨著時間、經驗的積累,教師相對于之前觀察的目的更加明確,在觀察時心中有目標,也學習和掌握了一些觀察的方法,如敘事性描述、時間抽樣法、結構化描述法、軼事記錄法等,并借助相機、攝像機多媒體設備以及筆記本等來記錄幼兒活動情況。經過學習、調整、反思,教師逐步能運用這些方法對幼兒運用低結構材料的情況進行觀察,并進行分析和解讀,同時班級兩位教師還能夠進行合理分工,采用全面觀察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方式、學會用客觀的方式了解幼兒的情況,觀察的技能逐步提高,能夠兼顧全體及個體差異,并根據班級幼兒的活動情況尋找有價值、可推進的觀察點,捕捉教育契機。
同樣是大班的“平衡”探索,有的教師投放大量的低結構材料,如冰棒棍、紙杯、石頭、夾子、紙板、紙人等;幼兒將材料進行各種造型的擺放,同時能夠保持兩端物體的平衡,并嘗試記錄。通過各種物體輕與重的對比、平衡點不斷地變化調整,幼兒能更深入、更持久地去探索平衡的原理,豐富、多元的低結構材料,才能引發幼兒探究的持久度,更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三、“引導與支持”,實現低結構材料運用的有效指導
我們采用園級觀摩的形式,組織教師相互了解和研討各班低結構材料在自主游戲中的運用情況,并針對現場觀摩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困惑之處進行研討,進一步明確了教師指導幼兒進行與低結構材料互動的方式。教師挖掘和運用低結構材料的能力,以及開展、指導、觀察、解讀幼兒在自主游戲中運用低結構材料的能力有所提升。
1.觀察與援助,讓低結構材料運用有空間。例如,在小班“冰棒棍變變變”游戲中,樂樂小朋友拿起來了各種顏色的冰棒棍擺放了起來。他先挑出了幾根小號紅色的冰棒棍,擺出了一座房子的造型,接著又挑出了大號橙色的冰棒棍,擺出了一座更大的房子,他總共擺了三座房子。他又拿了兩根棍子,想接著擺其他的造型,但是桌子上放冰棒棍的盒子太大了,沒有位置擺放,于是他就開始四處張望。教師看到了就走過去詢問幼兒遇到了什么問題,在了解了樂樂的需要后,教師協助他整理了桌面,有了更大的場地后樂樂拼得更積極了,作品也更豐富了。在這個案例中,樂樂小朋友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專注地搭出不同的圖形,他遇到的問題不是如何用冰棒棍擺出圖形,而是怎樣找出空余的位置擺出更多的圖形,教師通過觀察及對幼兒的詢問,為幼兒提供了適時的幫助和引導。
2.合作與支持,讓低結構材料運用有價值。例如,在中班“好玩的一次性紙杯”游戲中,有三個小朋友在玩,一個選擇用紅色的紙杯疊了一座四面墻,一個小朋友選擇了用黃色的紙杯疊了一個金字塔,一個小朋友用不同顏色的紙杯擺出了心形、正方形的造型,他們之間都沒有交流與合作,各自玩著紙杯,眼看就要放棄材料奔走其他地方了。看到這種情況,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其中,和幼兒一起建構,提出建議“我們一起來建個公園怎么樣”,與幼兒共同討論建構的主題,有了教師的參與,幼兒建構的作品也更為豐富,同伴之間的交流合作也更多了,幼兒玩得更出彩。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師的參與,增強了幼兒建構的目的性,也進一步提升了幼兒的建構水平。
3.尊重與接納,讓低結構材料運用促發展。教師對幼兒的行為是否尊重接納,直接影響幼兒運用低結構材料的有效性。在戶外運動時,教師投放了瓶蓋呼啦圈,投放材料時教師一開始就預設游戲玩法:“今天我們要來玩竹制圈,先雙腳跳過5個竹制圈,再單腳跳回來。”幼兒玩了幾遍,就沒了興趣,紛紛表示,不想玩了。而另一個教師則先讓幼兒自由探索,一開始幼兒把竹制圈擺在地上進行雙腳連續向前跳,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后,幼兒萌發出了很多種跳的玩法。漸漸地,教師特意將材料逐漸減少,讓幼兒想辦法,輪流游戲。如:同樣的小烏龜運糧食,原來幼兒人手5個竹制圈,現在分成兩組競賽游戲;原來通過跳的方式運糧食,現在將竹制圈立起來通過鉆的方式運糧食,增加了游戲的難度,更激發了幼兒的挑戰性。除此之外,教師還鼓勵幼兒變化、重組游戲材料。將竹制圈與牛奶箱、積木等其他低結構材料組合,搭建圓圈屋頂的高樓,幼兒進行嘗試和探索,采用踮起腳尖、搬來椅子、搬動人字梯、抬轎子等方法,最終確定用搬椅子的方法,幼兒驚喜地發現搭建的高樓都快和教師一樣高了。教師的耐心觀察,支持了幼兒活動中的生成、發現,使教師和幼兒共同感受和發現搭建的精彩,成功的喜悅。
有效運用低結構材料,是一門藝術,低成本、易收集、巧利用、燃智慧,低結構材料在自主游戲中的巧運用賦予了自主游戲生命的活力與創造力,讓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獲得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秀玨. 幼兒園3—6歲年齡段幼兒“做中學”活動的材料投放.[C]//科學教育的實踐與探索,2012.
[2]吳景清.淺析區域活動中低結構材料的投放策略[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6(9).
[3]劉劍鶯.讓問題成為活動的線索——以問題為核心的助推式分享在低結構材料區的運用[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1).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王素敏(1975— ),女,漢族,福建安溪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園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