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書映
摘 要:學習古詩文,除了落實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之外,更要充分理解古詩文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豐富知識、滌蕩心靈、提高修養。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潛移默化、熏陶漸染,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傳統文化;風俗;愛國;理想;挫折
一、古詩中滲透著民族氣節
每一首古詩都寄托著詩人的一份情懷。“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寄托著愛國情懷,“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低吟著思念的情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訴說著悲憤,“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頑強,“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展示了悠閑,“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書寫了快意……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品味詩句,體會情感,把握詩中民族精神之靈魂,才能提升學習的境界。
1.愛國主義教育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在《示兒》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臨死前,詩人仍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位卑未敢忘國憂”正是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王昌齡也曾在《出塞》中寫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曹植也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豪情。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句意和了解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古人熱愛祖國的壯志豪情。
2.志節教育
唐代詩人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在這強烈的呼喊聲中,表達了他為窮苦人民謀利益的崇高理想;屈原也在《離騷》中抒發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遠大抱負;范仲淹胸懷天下,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凌云壯志;蘇東坡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激情和壯志;文天祥面對死亡,舍生取義,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現了他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凜然正氣;以婉約見長的女詞人李清照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壯志豪情。在閱讀這些作家的作品時,我們怎能不被他們的遠大理想、錚錚鐵骨而感動呢?這些正氣之歌是我們培養學生堅貞氣節、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理想的最有益的樣本。
古詩中,詩人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梅、蘭、竹、菊等都寄托著詩人或不屈不撓、或清新脫俗的精神風骨。例如學習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讓學生了解到:出生貧寒卻才華橫溢的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郁結于心時,他憤然吟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三年郁悶之氣,體現了他不畏強權、傲岸不屈的精神。又如鄭板橋的《竹石》中刻畫的竹的形象:瘦弱的竹扎根在貧瘠的石縫中,生長在陡峭的崖壁上,被狂風、雨雪、烈日一次次無情地打擊,竹子一次次被擊伏在地,又一次次迎著風霜雨雪倔強地昂起頭。結合詩人的人生遭際,讓學生了解到詩人當時因給百姓求情而得罪大官,終被罷免。李白、鄭板橋分別表達了自己永不屈服和不畏強權的風骨。古詩將詩品與人品融為一體,能令學生產生對民族氣節的敬仰與向往。
二、古詩中滲透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歷史的積淀,時代的產物。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了解古詩中的傳統節日,還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其中所蘊含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學習中我們應順勢引導:重陽節這一天,古人都會做些什么事?進而引導學生查詢其他傳統節日的相關信息,例如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用文稿演示的形式進行交流。此外,還可以看《屈原》、吟詩詞、唱《橘頌》、選艾葉、賽龍舟、吃粽子……可以給學生安排一段較長的周期查資料、做實踐。通過積極引導和實踐參與,讓古詩學習成為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有益方式。
當然,學生的探究意識需要不斷地培養,課后可以讓學生收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資料。通過深入研習,學生對古詩中的傳統習俗就會了解更多。漸漸地,他們會知道重陽節不僅有登高和戴茱萸的習俗,還有賞菊、吃重陽糕的風俗,還會進一步了解到如今重陽節是我國的敬老愛老日;會知道元宵賞燈和吃元宵;端午吃粽子;除夕盼團圓,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春節放鞭炮等許多傳統習俗。這種結合民俗文化的教學延伸必定會讓一些學生對傳統文化習俗的由來產生濃厚興趣,潛移默化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廣度,培養了基本的美德,也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而且這樣的形式還能讓課堂氣氛更活潑,對學生的學習情緒起到調節作用。
作為一名肩負著“傳道受業解惑”重任的語文教師,特別需要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加深對本國優秀文化、傳統習俗的理解和熱愛。只有了解得深入,才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才能讓學生修心立品、潔身自律,進而提高自身語文素質。
三、在古詩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直面挫折
不論哪種版本的教材,所選古詩文中都有大量鮮活的人物故事,通過這些歷史上勇敢機智、情懷高尚的人物的事跡,教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敢于面對挫折、戰勝挫折。教學中要好好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引導學生觸摸這些偉大的靈魂。
1.用作家或作品中人物的坎坷經歷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這類課文教學應以與偉人心靈碰撞為重點。例如學習《史記》,要先讓學生走近司馬遷了解其人其事。他在《報任安書》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自古以來,許多大文豪都歷經磨難才著書立說,名垂千古,司馬遷可以說是其中的典范。把《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合讀,了解司馬遷身受腐刑的遭遇,可感受到司馬遷忍辱負重、追求遠大理想的執著精神。
2.運用作品中蘊含的哲理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引導學生對古詩文中具有哲理性的句子深入理解,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由一次敗興之游悟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宰相,宦海沉浮,離任回家,途徑褒禪山,處在人生低谷的他,仍強調“志”是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王安石以對“志”的堅守,堅強地挺進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難不輕易趴下,終成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卓越的政治家和唐宋散文八大家。蘇軾在《定風波》中,面對人生風雨,著竹杖芒鞋而不以為苦,一個“輕勝”,一個“任”反而盡顯他坦然、樂觀又曠達的胸襟。在古詩文中還有許多像這樣極富哲理的作家作品,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極佳素材。
3.引導學生崇尚自然、回歸自然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中國歷代古人所崇尚,古人把自然界當做自己情感的皈依。現代人處于受物質擠壓的精神狀態下,特別渴望回歸自然獲得撫慰。自然界是人類的良師益友,我們應“把自己完全沉沒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沒到自我里去”,達到物與我的統一。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自然,回歸自然,在自然中陶冶性情。在《觀滄海》中曹操描繪了自然界的壯美:“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在《秋水》中莊子寫道:“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揭示了自然景觀能讓人在欣賞中獲得精神愉悅的審美特性,體現了莊子“天地有大美”的觀點。蘇軾謫居黃州,夜游長江,在清風、明月、江水間感悟宇宙、人生,“物與我皆無盡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是作者逆境中的精神支柱,他因此超脫榮辱、得失、生死,人生苦難得以釋懷。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癱瘓后,十五年來泡在地壇,靜坐一角,看四季輪回,聽大地之聲,聞落葉芬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徜徉其間,與時間和歷史、自然和生命交流。作者把地壇當做精神的家園,地壇讓這個不幸的人得到了靈魂的歸宿。感受詩文中的自然之美,會讓我們內心澄凈、灑脫,進而增強生命的韌性。
古詩文是傳統文化中美麗的一頁,它散發的魅力、折射的精神、孕育的靈魂將永恒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將這些華章通過教學輸送進學生的心間,才能讓傳統文化永綻光彩。
參考文獻
[1]尤紅娟.唐詩宋詞選讀[M].長春出版社,2017,8.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商務印書館,2011,12.
[3]方勇譯注.莊子[M].中華書局,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