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摘 要:文章從欣賞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將詩詞演唱融入教學,將詩、畫、樂融入教學,啟發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同時對鑒賞詩歌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詩歌鑒賞;音樂美;情感;演唱
詩歌是一種表現人類心靈世界、極富創造性的文學樣式。我們教學時,重點應是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掌握詩歌鑒賞方法我認為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1 欣賞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黑格爾說:“至于詩則絕對要有音節和韻,因為音節和韻是詩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 甚至比所謂高于意象的詞藻還更為重要”。詩人朱湘說:“詩無音樂如同人無眼珠”,使得音樂關最終體現在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上。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悅耳動聽的詩語,不僅可以滿足人們聽覺上的美感要求,而且有助于渲染氣氛、表達情感、創意意境、增強藝術感染力。郭沫若甚至把音樂性看作詩的生命,對詩歌鑒賞者來說,感受詩歌的音樂之美,無疑是鑒賞詩歌的一項重要內容。構成詩歌音樂美的因素較多,但主要因素是:韻律、節奏。
鑒賞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根據詩歌的不同,欣賞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可結合多種形式展開,為了更好激活學生對詩歌意象的把握,可以將優美的音樂引入詩歌教學中,以達到再現詩歌意境,加深理解詩歌內涵、拓寬思維領域和激發審美情趣的日的。
1.1 配樂詩朗誦
實施教學時,通過不斷的吟讀背誦,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可以根據詩歌的不同配不同的音樂,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誦,如:個人表演誦讀,集體朗讀,小組對讀。為學生播放著名演員、電視臺主持人朗誦的磁帶烘托課堂氣氛。課堂上學生隨著或優美或凄涼的音樂,伴著主持人的朗誦或高亢激揚或淺吟低唱,學生在吟誦中,喚起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與詩歌中表述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情冶性的目的。
如:講授杜甫的《兵車行》,配的是民樂二胡,“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接著是一-段如泣如訴的二胡過門,聽著凄涼、幽婉的音樂,學生表情個個莊嚴肅穆。在憂傷的音樂背景中,學生深深理解了“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詩句的內涵,更加同情戍邊役夫的痛苦,和對統治階級的憎恨。對詩圣杜甫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勾畫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圖畫。綠色的原野,連海的江潮,一輪孤月高懸。虛、實、動、靜結合,于宏大高遠中, 透著安謐。潔白的月色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飛霜.扁舟、高樓、鏡合、思婦、游子,人間萬象,自然和諧地文織在一起, 體現出清幽淡雅的意境。配上《春江花月夜》的古典名曲,音樂能使詩歌的意象悄然而至,又使人深陷春江花月夜清幽意境而不能自拔。
1.2 將詩詞演唱引入到詩歌教學中
詩是歌唱的藝術。由于詩語本身的音樂性,因而它往往被譜曲歌唱。歌曲中的歌詞是音樂性很強的詩,它要求詩歌語言的音樂性與曲子在節奏、音韻、情調等方面達到和諧。因此,可以借助于表曲的音樂來加深對歌詞音樂美和抒情美的理解。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表現了詩人“借自然界的現象來寬解其離愁別恨,并寄托了自己對于生活的美好祝愿”“著名歌星王菲演唱時聲音柔和、甜美,唱出了詩人歡度佳節的愉快和牽掛家人的情懷。歌詞語言的舒緩、悠揚、悅耳與那音樂的緩緩流動、輕輕飄來的柔美旋律融為一體,聽其音,賞其語, 把我們帶入對未來幸福生活充滿希望的遐想中。因而,當音樂響起時,置身在悠美場景中的學生不約而同地跟著音樂唱起來。
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大江東去》都可以通過音樂演唱出來,無論是用舒緩、柔和的江南小調,還是高昂、奔放的男聲獨唱,將詩與音樂結合,學生在淺吟低唱中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藝術效果。
2 進入角色引起共鳴
一首好的詩歌往往是作者在激情狀態下的產物,他把自己的全 部情感體驗注入了作品之中。詩歌欣賞中的情感體驗就是在聯想和想象的基礎之上,喚起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與詩歌中表述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情冶性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詩歌欣賞中引發情感體驗,使自己與作者注入詩歌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呢?我們可以通過聯想激起類似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想象創設相應情感體驗的情境。如:很多出門在外的學子,都有種思念家鄉的情結,特別是當某一個特定的時刻,例如佳節、月圓之夜,講授李白的《靜夜思》卻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職校新生入學地第一學期,由于大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 且剛剛又經過酷暑下的軍訓,在八月十五思念家人心切,聽了這首詩很多學生潸然淚下,有的不約而同的背誦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流傳千古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舟逢佳節倍思來”,學生與作者注人詩歌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因為它準確而恰當地表達了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他們在此深深體會到詩歌的無窮魅力。自然更為透徹地理解了詩也理解了詩人。
對即將畢業的二年級學生講李白的《贈汪倫》,柳永的《雨霖鈴》。詩詞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讓學生感慨萬分,用此向概括三年的同學友情不僅情深義重,而且感人心懷。柳永詞中“執手相看淚眼,意無語凝咽”,“執手”兩字“生動、細膩、真撲,形容別情,妙到毫顛,不僅寫出了分手的情狀,而且暗示了他們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對此句,經歷了分別場景的學生深有同感,學生通過想象創設出相應情感體驗的情境,產生聯想,從而引發新的美感。
3 詩、畫、樂結合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現代語文教學,尤其是詩歌閱讀教學, 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媒介,將美妙的音樂與形象的畫面結合起來,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或制作精美的課件強化視覺形象,讓學生獲得全面的、 立體的、復合的美感,借助畫的形象美體會詩的意境美,借助詩的意境美豐富畫的形象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抒情意味極濃的詩。首節起筆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舍的細膩感情,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輕柔纏綿的基調, 也將讀者帶到一種寧靜而傷感的意境中。一段輕柔、 美妙的音樂引入詩的開頭,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橋給詩人最美的印象,是她的寧靜與和諧。中向四節描繪了康橋旖旎迷人的風光,滲透了詩人無限的情思。詩人用幾幅清幽旖旎的畫面為我們描繪了康橋:斜陽金柳、波滌青荇、虹落清潭、夢映星輝、夏蟲默契。這時將康橋的美麗風光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由景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前面對詩人和康橋的感情,讓學生從這首如清泉流瀉、白云漂浮、有著優美的旋律和節奏的詩歌中,領會新月派詩歌的建筑美、音樂美和繪畫美。
總之,詩歌閱讀教學的方法很多,對如何提高學生欣賞和鑒賞詩歌的能力,可以說“前人之述備矣”。如:涵詠法、比較感悟、意象分析、從接受美學的角度欣賞、詩歌鑒賞的“格式塔”方法論等等。不同時代的讀者,不同年齡、性別、身份和學養的讀者,對同部作品的理解是 不會完全一樣的。 因此,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不同的詩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