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琦
摘 要: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又是大學生融入社會并順利實現社會化轉變的通行證。本文探討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渠道中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形成全員參與、全程滲透、全方位育人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格局。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為《教育規劃綱要》)強調,要“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可見,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意義重大且十分迫切。社會責任感的養成,不僅能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人格修養等多方面的自我完善與成長成才,而且有助于大學生認識應擔當的社會責任、融入社會并順利實現社會化轉變。
1 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有機有序有形地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必須善于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大學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和正視國家、社會、民族、生態等方面的現狀與問題,激發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改革創新精神。
1)要有意地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教師本身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才能有意識地對學生實施社會責任感教育,才會自覺地、有目的地發掘教材中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元素,用心搜集相關素材,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要有機地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即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學科教材的特點,有意識地抓好課堂教學的思想滲透,實施主流社會價值的影響,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
3)要有序地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即要根據教材的順序和學生心理發展的順序,在要求、內容、層次和安排上有系統地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
4)要有形地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即借助視頻、案例,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使教育有聲有色,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性,增強感染力。上述做法,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其中,“有意”是前提,“有機”是關鍵,“有序”是基礎,“有形”是條件,四者合力,形成有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體系。
2 在校園文化中,讓大學生在有聲無聲有形無形中感染社會責任感
高等院校優越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成人有意識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們的環境。”[1]因此,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還必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與大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相結合,讓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在大學生平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扎根、發芽,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教育效果。
1)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作。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學校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的總和,是滋養大學生心靈,激勵大學生奮進的精神磁場。它主要包括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內容”[2]。通過校園文化的形式對大學生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主要從四方面進行。一是愛國愛鄉教育。引導大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國情,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歷史使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立志報效祖國、建設美麗中國。展示家鄉改革開放的光輝成就,能增強奉獻社會、建設美麗家園的信心和意識。二是愛校敬業教育。如舉辦校史展覽,用老校友成才報國、愛校敬業的奉獻精神激勵師生。三是扶貧濟困教育。結合每年各時段的社會公益內容,開展扶貧助學、關注留守兒童、關愛殘疾人等公益宣傳教育活動,增加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
2)發揮展覽會的教育作用。根據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需要,舉辦“法制教育圖片展”、“知識產權圖片展”、“禁毒宣傳圖片展”、“八榮八恥圖片展”,增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引導大學生學法、守法、護法,樹立“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榮辱觀。圖片展覽圖文并茂,直觀生動,集科學性、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體,教育效果深刻顯著,頗受大學生的歡迎。大學生在靈性、內隱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的感染下,在有聲無聲有形無形中陶冶情操、激發斗志、傳承文明,在自覺不自覺中培育了社會責任感。
3 在社會實踐中,讓大學生在體驗感受中領悟社會責任感教育
大學課外社會實踐活動應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際,研究具體問題,逐步培養其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和改造社會的膽識能力。
1)軍訓和國防教育。開展大學生軍訓和國防教育,一方面是履行憲法規定的義務,另一方面是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大學生觀看國防教育圖片展覽、聽講座、參觀軍營、感受部隊文化生活,接受《國防法》、《兵役法》教育,可以增進對軍營生活的認識,并且為在校生踴躍參加年度征兵活動“預熱”。軍訓和國防教育,培養了大學生一絲不茍、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樹立了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增強了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2)見習、實習期主題調研活動。針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積極開展以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教育實習和見習開展教育專題調研,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如家庭教育狀況、義務教育政策落實情況以及老百姓對未來教育的愿望等。學生們通過課外調查訪談、查閱資料、發放問卷等形式,積累第一手材料,形成見解,為當地黨政決策提供依據,在負責任的專題調研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3)校內外志愿者活動。《教育規劃綱要》要求高校“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鼓勵師生開展志愿服務”、“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為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等高校已經或者正在考慮把志愿服務納入學分制,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
4)三下鄉活動。在活動中,大學生舉辦講座,傳授果樹科學栽培、農作物除蟲等科技知識,開展量血壓、修電器等便民活動,宣傳衛生知識、法律知識、節能環保知識。實踐證明,大學生送科技、文化、衛生下鄉,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建設,既服務社會,又鍛煉自己,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在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通過親臨現場,親自動手,真實體驗,感受社會和人生百態,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愛,也能深刻理解社會責任感缺失對社會帶來的冷漠與不幸,從而增強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變化取決于三個條件,一是中國的下一代有沒有信仰;二是中國的下一代有沒有責任感;三是中國的下一代能否實現廉政。
現實啟示我們,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已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要從我做起,從生活點滴做起,從每個環節做起。培養社會責任感,一定要從高校教育教學實際出發,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在實踐中加以引導,不斷積累、完善、鞏固,逐步養成。高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意義,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強對大學生中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危害與根源的研究,加強對服務人民、服務國家社會責任感的當代內涵與價值的研究,不斷創新培育社會責任感的途徑與方式,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
[2]李大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高校理論戰線,2012(2).
王鴻一(1875-1930年),名朝俊,以字“鴻一”行世,山東菏澤鄄城縣劉樓村人,近代山東教育家、實業家、社會活動家,是曹州乃至山東辛亥革命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人。他的“村本政治”思想及實踐啟發和引導了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他自留日歸國后大辦教育、實業,是曹州及魯西南現代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