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寶旗 張存云 劉崢
摘 要:我們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既中原文化為主,選取其中的宗親文化模塊,簡單介紹它的形成和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營養的倫理道德精品,更好的把這些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和發揚,為后世子孫留下精神的財富,也為重新搭建中國人重視家庭家族以及國家觀念的平臺。
關鍵詞:宗親文化;倫理道德;現實意義
基金支持:新鄉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新新傳媒項目
1 宗親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宗親,指以姓氏為區分的同宗親屬。由其衍生的宗親文化,是促進中華民族凝聚、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世界文明多元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與政治和現實緊密相關的社會組織,宗親在不同時期經歷了或否定或肯定的評價,在學界,對宗親的研究也歷經了以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為主導的農村宗親活動、宗親變遷的研究向以傳播學、人類文化學為主導的宗親文化研究的轉變。
宗親文化來源于宗法制的社會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文化的發展受到地域以及經濟的影響制約,而宗親文化的發展則與當時的政治統治狀況相伴相生。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國家,早期的原始社會中,雖然生產力水平不高,但宗親文化已經出現,就是我們所說的氏族文化。氏族文化是在氏族部落的建立下形成的,母系氏族時,由于原始的采摘和生育下一代的需要是以女性為主的,所以女性崇拜風行。到了父系氏族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男子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逐漸得到提升,也就決定了男性的社會地位,產生了對父親祖輩的崇拜。隨著農業經濟地位的逐漸提高,地域和血緣的結合使得人們的群組觀念不斷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在這種社會環境里,男性大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利和威望,維持氏族的生產生活。直到氏族制度奔潰,商周統治政權的建立,在沿襲了家長制度的基礎上,宗法制成了社會的統治架構,人們建立了一套以血緣親情為維系紐帶的統治制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心理以及共同的信仰觀念。后世隨著奴隸制度的解體,封建制度的出現,統治階層為了維護其統治目的,儒家的學術興起,但這并不代表宗親文化不再有,相反的,宗親文化還是憑借其頑強的生命力扎根到了封建文化的土壤中,在中國的文化歷史舞臺上有了精彩的演繹,并且茁壯的成長著。
2 宗親文化傳播的意義
2.1 宗親文化傳播與人類發展
宗親文化是歷史的結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保持了一個民族(地區)的獨立性和發展力,可以說人類發展的歷史即是宗親文化傳承的歷程。縱觀整個社會發展歷程,宗親文化的變遷和人類的延續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帶給了人類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文學和藝術的創造則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而人類的發展也對宗親文化的各方面起到了引導和促進的作用。保證宗親文化的順承、延續和創新是整個人類的使命,而這種發展正是依靠宗親文化的傳播實現的。 宗親文化傳播的順利進行使得林林總總的宗親文化內容在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從而促進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步伐。
2.2 地方宗親文化傳播與城市品牌建設
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宗親文化的順承延續了人類的發展,對于一個城市也是如此。宗親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內涵和得以延續的根本,一個城市調性的建立是以傳統宗親文化的傳承和現代宗親文化的容納為支撐的。以廣富內涵的宗親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基本精神,并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將其弘揚發展,對于形成一個城市的品牌形象無疑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構建科學的城市宗親文化傳播體系、提升城市的軟實力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3 宗親文化與優秀倫理道德傳播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在我們提倡文化建設的今天,文化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保證。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化精髓和道德傳統,在現代社會中同樣具有現實的價值,我們應該把這些美好的傳統和當前的精神教育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我們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讓它發揮該有的正面作用。
3.1 個人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的建立
傳統的文化要求中,講究為國為家、尊敬父母、友愛兄弟、與人為善、誠信相處、救助貧弱等的個人原則,同時講求”仁”、”義”、”禮”、”智”、”信”,的優秀品質,要求我們以個人修養為目標,提升能力的發展,在滿足自身的情況下為國家盡心盡力,為社會的發展做一定的貢獻。這些良好的個人要求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在現代的社會中,同樣具有教育意義,它倡導人們改善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在傳統文化的海洋里汲取營養,使得人人向往美好的生活并且有積極進取的決心和意志。在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父母孩子之間相處融洽,有和諧的家庭氛圍、社會成員之間互相信任,相互幫扶,大愛滿人間以及國家繁榮的發展,綜合實力得到提升,保證人人有一個穩定富足的生活環境等等,這些都有體現在傳統的倫理道德要求中,現在看來,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是同樣適用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這些好的觀念思想足夠的重視,并且積極應用到社會主義的文化道德建設中,改善社會風氣,更好的為文化建設服務。
3.2 ”自強不息”精神的動力作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求人們要有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來支撐工作和生活,例如孔子提倡”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教導人們奮斗進取,不斷努力;后世的《周易》直接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觀點理論,指出君子的日常行為準則是擁有不停止前進的步伐。孟子所推崇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更是一種堅定地理想信念的,指引后世的有志之士怎樣正確的價值觀。縱觀歷史,這樣的言語論述不勝枚舉,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充滿智慧的先哲們對于”自強”精神的高度贊揚,因為對于個人來說,”自強”精神的堅持和實踐能夠成就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對于社會來說,可以杜絕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不斷穩定社會發展;對于國家來說,可以促使國家長久的進步,提升競爭力。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旗幟下,弘揚”自強不息”精神,能夠激發人們自主創業的熱情,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同時讓”自強”精神成為人們的烙印,時刻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前進的信念,把握人生旅途美妙瞬間,最終實現全社會的文化和諧和政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