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學生要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寫作時要以負責的態度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等內容。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對高中生寫作上提出的具體要求,那就是注重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的發揮。而落實到文章中無非是寫作素材的選擇,布局謀篇,中心立意,以及語言運用都要有獨特感受和標新立異之處。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得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是一項系統工程,因為學生的寫作是一種很主觀的活動,影響寫作的元素分門別類,像個人經歷、成長環境、知識積累、寫作技巧等等,對學生的寫作都直接產生影響。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寫作主體性,教師的指導和學生個人的努力要緊密結合,方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1.實現學生寫作主體性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教師的引領,教師不僅要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還要與學生建立友好的情感溝通,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教師在寫作技巧的傳授中應做到系統化安排,并落實到每一堂課的學習中。因為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精心選取的,其內容和藝術特色都有其獨到之處。為此,教師在授課前。備好作文教學內容,教師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才會得到有機的訓練。平時缺少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對寫作心生畏懼,常常面對作文愁眉不展,覺得無話可說。這種情感一旦蔓延,就無法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學生每一課的學習中,以不同形式的命題和寫作形式訓練寫作,學生動筆的次數多了,就會丟掉恐懼感,甚至產生親切感,寫起作文來自然會信心滿滿。由此可見,情感和興趣在寫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要充分利用感情與激趣的方法,這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個性寫作空間,增強學生的寫作熱情。
2.實現學生主體性寫作的關鍵因素之二,是教師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我們應從學生平時的材料積累抓起。雖然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離開了豐富的寫作材料,即使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很高漲,也難以寫出有獨到見解的文章。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主要在于學生是否積累了豐富的作文素材。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寫作技巧多么的精湛,但如果平時沒有注意寫作素材的積累,也同樣寫不出好的作文。從古今中外文學大家的寫作成就可以看出,他們都經歷了人生難忘的經歷,陶淵明、曹雪芹是這樣的,魯迅、巴金是這樣的,狄更斯、巴爾扎克也是這樣的。只有親身體驗過生活,才能用文字感染讀者。“文學來源于生活”是很精辟的一個結論。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地積累材料的習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寫作能力。同時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這樣一個道理,“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是寫作的法寶,“臨時抱佛腳”是無法實現自主性寫作能力的提高的。教師在培養學生積累大量素材的習慣時要做到有步驟、有方法、有檢查,同時要培養學生對每則素材要寫出感言。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個性,才能寫出標新立異的文章。
1.規范教師的指導程序。因為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工程,師生在短期內很難看到明顯的成效。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的作文時,要做到耐心而持久、做到科學化、系統化的訓練方法,建設相對固定的展示平臺。把這項作文教學作為每一周的專題來進行,讓學生通過語文課現場“表演”;并結合高考作文的要求進行有準備的表達,要求學生發言,人人有講演稿;整個過程實現全程錄像,然后集中時間播放,讓學生提出改進意見。經過長時期的訓練,學生就會增強寫作的主體性。
2.建立以情感督促學生主體性寫作的機制。高中學生主導性極強,對于教師布置的作文往往不看好。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的作文命題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或者是脫離學生的生活。這就需要教師勤于動腦,緊緊追隨時代的步伐去命題,讓學生感到這樣的命題對自己將來升學考試是有幫助的而樂于接受教師的指導。這就是情感督促機制。另外還要建立團隊牽制機制,所謂的團隊牽制機制即采取有效的方法能驅動學生前行,開展團隊合作方式的目的就是以集體鉗制個人,增加學習的集體壓力。利用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個人事小、集體事大”的心理,進而強化團隊的榮譽高于一切的意識,促使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進一步增強。
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教學中要把作文教學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上來。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讓鉆研作文教學方法成為自己教學的一種習慣、一種愛好、一種精神。要以教師的自身行動來感染學生,師生在作文實踐中建立起溝通交流的橋梁,共同為提高學生寫作的主體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