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華
(哈爾濱市第二職業中學校,哈爾濱 150001)
當前,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日益普及,各行各業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日趨明顯。只有加速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才能肩負起培養經濟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哈爾濱市第二職業中學校在“十三五”期間緊緊抓住全國首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項目建設機遇,努力做好頂層設計,部門協同推進,加強機制創新,全面改善網絡教學環境,借力教學資源研發不斷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開展教學模式改革,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進學校創新發展。
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推進“中德諾浩”高技能人才培養助推計劃,優化網絡課程,全面實施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訓的整合,為學校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經驗。
組織語文、數學和各專業的26個集備組開展教學資源建設、梳理與應用工作。借助世界大學城“全國網絡學習空間征集活動”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會計電算化、中餐烹飪等18個專業方向深入開展師生網絡學習空間建設,組織空間應用研討課和優秀空間評比等活動,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助力師生學習與交流。
計算機網絡技術、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專業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和仿真模擬教學平臺,不斷推進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專業課教學模式改革。美發專業馬征老師應用校企開發的仿真模擬教學平臺輔助《平直眉的應用》一課,在2017年省信息化教學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率先借助智能穿戴技術,由企業技師在4S店維修車間講解維修技術,通過智能眼鏡將現場技師第一視角情景通過視音頻設備傳遞給學生,學生在校實時觀看學習,積極開展線上互動,突破了學校學習的局限性,有利于學生學習企業的新知識、新技術,解答了學生在校學習無法解決的問題。
校企合作開發《泡芙的制作》、《企業應付職工薪酬的組成》等微課教學資源,制作《旅行社英文接待》、《家裝布線》等動畫和其他仿真實訓軟件,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方便記憶。
學校模擬導游實訓室建有模擬導游教學工作站及三維實景教學系統平臺,平臺中含公共景區36個,黑龍江省景區12個及公共影音文件庫、公共課件庫等,支持中國旅游地理、導游業務、地方導游基礎等課程;財稅一體化仿真實訓室輔助會計沙盤、會計實訓、小企業會計、銀行業務實訓等課程教學。這些實訓室功能齊全,教師可充分利用仿真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活動,切實提升了實踐教學效果。
積極推進中餐烹飪、會計電算化、美術設計與制作等專業語文、數學、德育等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資源的制作與應用。兩年來,制作教學課件1080個,微課427個,動畫32個,仿真實訓軟件67個。教師在教學中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開發和使用培養了精于課堂教學設計,善于運用教育技術的優秀教師團隊,也使學生通過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選取與利用等環節的實踐,獲得建構知識的能力,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校企合作開發《中西式面點制作》、《攝像技術》可視化教材,教材中《提拉米蘇蛋糊的制作》內容應用于教師全國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并榮獲一等獎。
學校與知網合作建設知識服務平臺,利用期刊庫在知識分類檢索方面的優勢,為師生提供應用于教學、科研等方面的知識素材,為師生自主學習、教育科研提供了基礎保障。
中餐烹飪、汽車運用與維修兩個骨干專業承擔基于金智學習平臺的遠程課程建設工作。將《西點烘焙技術》、《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等五門網絡課程分別向五大連池市職教中心學校、哈爾濱市阿城區職教中心學校等合作學校相應專業開放,學生進行線上學習。優質教學資源的遠程輸送,極大豐富了合作學校的課程資源,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切實發揮了國家中職示范校的引領、幫帶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助力教育教學。為此,學校制定《哈二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考核標準》,積極組織教師開展辦公軟件(文檔處理、電子表格、演示文稿)、多媒體設備應用(打印機、掃描儀、電子白板)、微課制作等網上培訓,并依據標準組織考核,涌現出一大批信息技術應用標兵。165名教師參加南崗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平均成績93.66分。在南崗區電子白板測試中,參賽10名教師全部榮獲優秀。
組織骨干教師開展用PPT美化大師制作專業演示文稿、用focusky動畫演示大師制作教學課件等內容,進一步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打造優秀教師團隊。
組織教師367人次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智慧互聯校園新生態峰會等省級以上培訓,開拓教師視野,帶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帶來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
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相關比賽,鍛煉隊伍,助力教師提高,促進日常教學。信息化教學大賽榮獲省8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全國3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全國職業院校教師微課大賽榮獲8個一等獎、5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東北三省四市“柏年杯”微課作品及教學設計大賽中榮獲3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
學校對無線網絡進行重新布置和優化,實現所有移動終端能同時訪問在線管理平臺和教學資源,為學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礎保障。通過微信公眾號和企業微信實現移動端辦公,及時了解一線教師教育教學情況,實現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學校在綜合業務管理平臺和一卡通教務考勤平臺基礎上建設學生成長管理系統,以信息化手段全面帶動德育管理升級,在大數據支撐下,使評價多元化,體現了學生素質考評的客觀與公正。
學校在信息化建設成果基礎上,積極打造優秀網絡學習空間,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2.1.1 原有模式基礎
學校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努力培養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教學視頻、課件等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專業教學探索嘗試項目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居多,教學資源以課件為主,數量少,形式單一,輔助教學效果一般,促進學生能力提升效果也不明顯。因此,急需打破原有教學模式,創新探索新模式,優化教學過程。
2.1.2 新模式——開展基于網絡空間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
中央電教館提出開展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工作后,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積極響應,認真制定培訓方案,采取分層實施策略,建好教學骨干、班主任、網絡空間建設骨干教師和學生四支隊伍,指導師生從了解學習空間作用到建設、應用學習空間。通過開展空間應用示范、研討課,為全校教師引領空間建設思路,帶動教師開展空間教研苑、在線測試、作業系統等應用探索,實現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優勢互補,逐步推進建設工作。
經過建設與應用,創建教師空間207個,學生空間2119個,班級107個,教研苑28個,發表文章7561篇,上傳視頻836個。學習空間的應用,突破了時空限制,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學習平臺,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2.1 在空間應用中積累教學資源
學校在推進數字化資源建設的同時,加強現有資源的規范整理,以教研組為單位對各學科教學資源統一分類、規范命名,便于資源共享使用。校企合作開發《離子燙發的操作方法》、《客房中式鋪床、西式鋪床》、《樣本方差公式難點突破》等微課、動畫、仿真實訓軟件,增強課堂趣味性,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為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2.2.2 在空間應用中積累教學經驗
依托空間記錄教學軌跡、教學過程。陳海洋老師以《毛筆字影視特效之書法字》為題,用空間進行課堂教學,展示課前自學、課中學做、課后拓展提高的教學過程,使網絡空間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教研的有力工具。
借助空間開展網上互動評價。曲亞男老師結合《串聯型電源電路的檢測》一課,融入空間作業和在線評價,即時掌握學生學習效果,豐富課中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
運用空間進行教師研討和師生交流。路琳琳老師通過《Word中表格的制作》一課,展示微博、微信、圈子、教研苑等功能,建立多種渠道,打破以往教師集體備課、師生課上問答等傳統交流方式,密切生生、師生、師師的聯系,提高時效性。
2.2.3 空間應用提升教學效果
為助力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讓每個人都能綻放個性的光彩,學校按照《中央電化教育館關于組織開展“一生一空間、生生有特色”職業院校網絡學習空間征集活動的通知》要求,對4個建設團隊進行專題培訓,積極開展網絡空間征集活動。在評比中,涌現出一批有特色的網絡空間,30名教師、70名學生榮獲學校網絡學習空間一、二等獎,25名教師榮獲學校網絡空間建設優秀指導獎。35名師生在全國網絡學習空間征集活動中獲獎,學校榮獲優秀組織獎。
朱曉紅、王世超、曲亞男等多名教師在省信息化教學大賽、市“燭光杯”優質課展示、區教學“百花獎”等教學活動中,利用空間進行教學,組織學生應用課程資源,在群組中開展學習討論,在線進行測試。豐富的課程資源吸引著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提升了教學效果。
學校堅持把信息化建設工作作為重點工程開展,黨支部書記兼校長王洪霞任學校數字校園實驗校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小組成員由主管教育、教學、管理及信息化建設的副校長等領導組成。學校辦公室協同各行職部門負責學校信息化管理,信息中心負責基礎設施平臺建設管理維護,教務處、政教處協同專業部實施教育教學信息化。
3.2.1 教師
學校在落實《哈二職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發展規劃》過程中,制定了《哈二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考核標準》,明確教師應達到的標準和具備的能力,通過網上培訓與考核,不斷提升教師教學資源的制作、應用能力,電子白板、教學平臺應用能力,空間和課程建設能力及網絡授課能力。
3.2.2 管理人員
學校使用金智管理平臺辦公,教務處負責教務管理平臺、教師評價,政教處負責學生管理與評價,辦公室負責OA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移動化辦公。學校依托黑龍江中職信息化建設共同體和學校信息中心加強平臺應用管理培訓,明確職責,提高辦公效率。
3.2.3 服務人員
服務人員為學校管理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提供保障和技術支持。兩年來,通過提升、發展服務人員信息化辦公、平臺維護、多媒體制作、網絡裝備維護、信息技術應用指導培訓能力,促進教學模式創新,為校企同步教學、遠程課程輸送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實現組織管理模式變革。
學校按照教育部《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制定《哈二職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發展規劃》,實行信息化建設一把手工程,由信息中心、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具體落實。兩年來共投入建設資金733.12萬元用于數字校園無線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仿真實訓基地建設、教學資源開發和教師信息技術培訓。
學校重構萬兆光纖網絡,實現無線全覆蓋,各校區通過南崗區教育網和聯通裸纖實現千兆互聯,學校現建有71個標準多媒體教室,90個實訓環境均配備多媒體投影或一體機大屏。19個微機實訓室通過云桌面、無盤站技術等,提供節能、環保、靜音、高效的實訓環境。
學校結合實驗校七項重點建設內容確定任務點,重點在教師培訓、資源建設等方面開展校本行動導向研究,開展PPT美化大師、視頻采集制作等培訓,通過信息化教學相關比賽,以賽促培,對參賽作品創意、表現形式等進行指導,提升作品整體水平。中餐烹飪專業教師團隊參加全國信息化工作委員會《2015年全國職業院校視頻公開課程課題項目》研究,課題成果《提拉米蘇的制作》榮獲主視頻一等獎,《燙蛋的操作方法》等榮獲3個微視頻一等獎。在數字校園實驗校建設過程中,《校企合作開發中餐烹飪專業視頻課程的實踐探索》《以人為本建設中職數字化校園》等成果,發表在《當代教研論壇》《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等雜志上。
學校邀請省、市信息化建設專家來校評估數字校園實驗校項目,對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等七項建設內容進行評估,各級領導充分肯定二職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與專業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仿真實訓基地建設、平臺管理與應用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在學校提交的研究報告、論文、經驗中,將《以人為本建設中職數字化校園》《構建多重培訓路徑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認定為實驗校建設項目成果,在教師隊伍信息化教學水平整體提升、信息技術提升校企合作效果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
兩年來,學校全面推進資源、學習、管理平臺應用,形成融匯資源、普惠師生、智慧應用的信息化教育系統。教師116人次在國家、省信息化教學、微課等相關大賽中獲獎,學生45人次在國家、省信息技術技能等大賽中獲獎。寧波、穆陵市職教中心和綏芬河教育局等12家單位來校參觀信息中心、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實訓基地,學習學校綜合管理平臺建設經驗,信息中心劉龍主任、于雪峰副主任多次在黑龍江中職信息化建設共同體會議上以《中職數字化校園建設若干問題探討》《金智W3平臺應用探索》為題交流分享信息化建設工作體會。學校專業帶頭人劉龍、李劍明,骨干教師侯艷、馬旭彤等作為省信息化教學大賽專家承擔評委工作,指導參賽選手提升作品質量。骨干教師楊衛濱作為省兼職教研員,在省中職現代服務業專業教學優秀教學成果展示會上,指導黑河職教中心王春暉老師信息化課堂教學《導游接團程序》,并多次擔任全國中職“創新杯”信息化說課比賽評委。學校承辦省信息化教學大賽課堂教學賽項第三階段比賽,督導趙虹、梁瑋鋒為賽事提供教學指導。學校作為省中職示范校校長聯席會主席單位,承辦全省中職示范校建設推進會議,邀請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魏民、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文信息中心主任陳松講授數字校園建設先進經驗。學校建設經驗《構建多重培訓路徑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信息技術提升校企合作效果》分別入選2016年和2017年全國首批數字校園實驗校典型案例。
《生活報》《哈爾濱教育》、東北網、南崗e家等6家報刊、雜志、網站、微信公眾平臺以《突出特色 創新發展 服務社會》《哈二職運用智能穿戴技術提升校企合作效果》等為題宣傳報道學校信息化工作,更多經驗被借鑒分享,充分發揮了首批實驗校的示范輻射作用。
學校目前為聯通百兆出口,教育網30M出口帶寬,限制了課程應用等的發展。學校將按照師生人數和信息化發展的需求,在2020年把帶寬增加到1000M以上,并為助力專業教學、人才培養,開展骨干專業配套錄播教室建設。
隨著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實訓設備、平臺、軟件增加,維護量增加,需要再增加專門的信息技術管理人員2名。
學校雖然在信息化相關比賽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呈現不均衡局面,今后,我們一方面要提升教師隊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整體水平,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解決終端、外設、系統、軟件應用等能力,減輕信息中心維護壓力。
未來,學校將緊跟時代步伐,更新理念,提速行動,在課程資源、教師隊伍建設、信息化教學等方面深入研究,進一步促進教育教學變革和管理服務創新,助推學校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