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昌學院)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模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而對高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為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時效性,高校必須要把握住新媒體時代中學生的價值訴求,探索全新的工作思路與方法。
第一,整合性原則。新媒體時代中,高校開展心理真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線上心理咨詢、輔導與線下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在一起,將傳統教育與新媒體信息干預結合到一起,遵循整合性原則,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借助“互聯網+”時代東風,建構“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全面提升。
第二,預防性原則。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事業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一方面,豐富了大學生群體的物質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對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帶來一定的沖擊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大學生容易出現系列心理問題,如自我認知層面的問題、自我發展層面的問題,等等。如果在學生心理問題已經呈現病態化的時候再去干預,往往為時已晚、效果甚微,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一定要遵循預防性原則,借助新媒體工具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進而實現“早教育、早預防、早干預”的目標。
第三,靈活性原則。大學生是獨立的個體,興趣愛好存在差異,價值訴求各不相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心理情況也存在差異性。所以在新媒體時代中,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遵循靈活性的原則,不僅需要把握普遍性的心理問題,還要了解個別性心理問題,進而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心理輔導干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
教育體制改革深化落實背景下,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使得高校辦學實踐中學生管理的壓力不斷加大,學生的內心壓力也不斷增加,于是誘導了各種心理問題。所以,現階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必須要樹立科學的心理教育引導理念,借助新媒體的優勢構建符合當代大學生訴求與行為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學校方面應該積極建設心理咨詢網站,通過網站為學生推送心理教育知識,在網站上可以設置心理健康測評模塊,并且配置專業心理輔導教師。學生可以通過賬號登錄的方式進入互動平臺,針對一些心理問題進行在線咨詢,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留言咨詢,教師根據相關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打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時間與空間雙重限制的尷尬局面,同時,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內心苦惱,從而提高心理干預與輔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在網站中,教師可以定期上傳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下載課程,學習相關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與此同時,高校也可以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通過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心理教育的相關信息,潛移默化的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干預,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當代大學生在春風化雨的感化下健康成長。
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網絡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說網絡已經滲透到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雖然網絡輿情在緩解學生壓力方面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利于學生宣泄內心的情感、釋放內心的壓力。但是,也必須認識到網絡世界的虛擬性與開放性特點,新媒體信息是海量化的,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不能否認一部分新媒體信息是虛假的、低俗的,如果大學生顯卡入其中、無法自發,將全部情感精力都放在網絡上,在回歸現實生活的時候勢必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這就警示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利用新媒體資源開展網絡輿情活動,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化、常態化、立體化。這就有需要高校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的作用,同時還要將分管學生工作的教師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當中,尤其是工作在一線的輔導員老師,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深入學生群體中,觀察學生、了解學生,與學生做朋友,及時感受學生的心理動態與思想變化情況,總結出普遍性問題開展集中的心理輔導,發現各別問題開展個性化輔導,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另外,需要在輔導員的協助與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會干部、團委干部、班干部、黨員等作用,構建長效性的干預機制,師生協作,確保線上線下的同步進行、平行發展,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構建時效性的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教師針對學生心理情況,要對心理問題的性質做出科學的界定,如群體性心理問題、個別性心理問題等,之后制定針對性的輔導教育對策,如針對群體性心理問題可以通過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予以解決,而針對各別問題,可以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工具進行輔導教育。
如果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病態化心理問題的引導或者輔導上,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勢必是“小眾化”的,從而也就會忽視大部分同學,這樣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效能的提升。從本質上來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屬于一種發展性教育,這就要求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針對少部分病態化心理展開教育輔導活動,更為關鍵是通過長效性、常態化的引導、指導,預防全體大學生出現病態化心理、消極心理,進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在客觀上要求高校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積極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打造互動性強、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進一步開拓學生自我成長的互動模式。新媒體時代中,高等教育將會朝著開放性、自由性的方向發展,學生管理的方式與模式也會發生改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活動逐步小團體化。所以,高校一定注意宿舍文化建設、團體心理輔導,同時要發揮朋輩心理干預的功能,引導當代大學生在集體中健康成長,充分感知集體美好的基礎上,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輿情習慣。大學生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外界因素對其心理成長將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面對撲所迷離的新媒體環境,大學生往往會迷失自我,所以學校一定要引導學生認清媒體與網絡的本質,幫助學生展開是正確的網絡輿情,使其在新媒體時代中能夠明辨是非、把握自我,提高情緒調節能力,逐步養成自律、自醒的心理意識。
新媒體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集中遵循整合性原則、預防性原則、靈活性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打造立體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