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初中部)
在一項對當前中小學教育銜接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中,調查對象為杭州市12所小學在讀6年級學生640名,6年級學生家長612名,畢業班教師60名和8所中學的初一教師60名。問卷(滿分100)調查的結果表明,家長對子女各方面表現評估的平均分為75分;學生對自己的評估是78分;小學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是85分;中學教師對初一學生入學時表現的評估為68分。中、小學教師對小學畢業生的評估有著明顯的差異,反映了中小學教育存在差異。中學老師調查中得分最低的8個項目依次為:自信心、競爭精神、創新精神、自尊心、自我調控、自理能力、學習興趣和表達能力。從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許多值得教師和家長注意的問題。比如,在學習方面,57%的孩子認為父母提出的要求根本做不到,44%的學生認為對部分老師感到害怕,31%的學生感覺經常受到老師不公正的對待,52%的學生與部分同學關系緊張或對立,28%的學生有經常被孤立的感覺;在情緒狀態方面,有49%的學生經常感到心里煩躁,無處訴說,64%的學生對考試感到緊張;在自我觀念方面,59%的學生覺得自己許多方面不如他人,17%的學生對自己的將來不抱什么希望;在適應性方面,則有43%的學生覺得越大煩惱越多。調查還指出,每年從小學升初一后,有60%的學生成績大幅下滑,年年如此。學生一進入初一,成績就開始下滑,家長意見很大,也很擔心。學生也嚷著太累,要掌握的知識點太多。學生一進入初一,成績就考試下滑,家長意見很大,也很擔心。學生也嚷著太累,要掌握的知識點太多,作業量加大,各類考試增多,競爭激烈,負擔加重。
1.管理方式的不同
為了讓學生記住所學的知識,小學老師習慣對學生進行重復講課;而中學由于課程壓力大,課程科目多,老師大多數無法重復太多遍,對于剛升入初一的學生來說,就需要一個介于兩者之間的過渡。
2.教材內容深度差異
小學知識點少淺,與初中教材不算配套,所以學生一上初中,頓時感到學習任務加重,學習的科目多且內容也比較深。教學方法上的鏈接由于初中內容比小學內容明顯加重,涉及知識面也更廣,要求也更高。
3.思想教育方式上的轉變
從小學進入到初中,生理和心理都有發展,從生理上說進入到青春期,從心理上來說學生認為自己是大孩子了,有了一定的主見。從空間上來說,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化了,他們尋求新的集體并且在新的集體中尋求自己的定位。
1.從老師的教育教學角度
(1)從知識體系上鏈接
第一,初中教師應該了解小學所學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進而把握小學教學和中學教學課程之間的聯系。如小學英語更多的是聽、讀訓練,對英語的學習更多是通過語言和語境的感知去學習,而初中英語除了聽,讀,還學要熟練說和寫。需要從語音到語言進行系統的學習。這就讓許多會說不會寫的小學生感到困難,許多小學生到初中后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法上,需要結合小學的知識讓學生找出知識點的聯系和不同,由易到難,突出重難點,讓他們循序漸進的接受和學習。
第二,中小學教師(尤其是小學高段和初一教師)應加強相互聽課,互相溝通及時反饋各自的教育信息。初中老師上課給小學老師聽,小學老師能夠了解初中的教學方式和學習內容,在小學高年級就可以開始有意識的為初中學習做個鋪墊,而小學階段采取的啟發式教學方式,很值得初中老師借鑒。
(2)從學習方法上鏈接
進入初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A.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必須由變動變主動;
B.學生在學習上必須體現自己的主導性和自覺性,把過去一味在老師的帶領甚至呵護下學習的過程變成自己思考探索的過程;
C.學生在注重學習成績的基礎上必須要更注重學習方法,改變只注重課本內容而不注重課外知識的錯誤觀點。
小學階段學生都是老師保姆式地扶著走。作業不但要老師逼著做,而且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追討”上交,學習很被動。而進入到初中,這種被動式學習將很快被主動性所取代,所學知識也從課內延伸至課外。作為我們教師就要積極引導,耐心做好不同學習方法間的鏈接教育,使廣大初一新生有很快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方法。
(3)從身心發展上銜接。初中生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發現和探索自我,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增強。針對這些特征,老師一方面要尊重和支持他們的獨立愿望,另一方面要指導和幫助,不要對他們要求過高,畢竟初一新生剛跨入初中大門,心理年齡特征仍處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獨立,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交織的狀態。小學教師應該向初中教師交代每一位學生在小學時的表現情況,有必要時可繪制一張畢業生資源庫表;內容包括學習,生活,工作,心理及生理,這樣有利于初中教師很快地了解每個學生過去的思想狀況,學習方法,管理方法和學習習慣,給學生搭好過渡的金橋,及時做好學生的身心健康鏈接。
2.從家長的教育方式角度
(1)及早與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做好溝通
中考是一個綜合性選拔考試,能夠及時與老師溝通,避免孩子過度偏科是很重要的。另外,與老師交流的內容除了學習成績以外,還應該注意孩子心態的變化。
(2)父母雙方要想好如何應對孩子在青春期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面對孩子的自立傾向,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孩子進入初中,學習方法要變。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變。一味的呵護或訓斥都不是很好的方式。孩子在初中以后,不像小時候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父母教育子女需要講出道理,舉出事例。而且語言的作用永遠沒有行為更有說服力。也就是說,小學時父母會采用直接的棍棒或糖衣教育,但到了初中孩子對間教育更容易接受。
3.從孩子自身角度
(1)適應變化了的學習環境。初中不同于小學,突出表現為“三多”——課多,書多。老師多。不少孩子感到不習慣,對功課應接不暇。家長要引導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不要只重視班主任的課,而忽視其他科目。
(2)明確智力上要“三過渡”。一是在感知方式上,由以聽覺性為主變為以視覺型為主,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二上在記憶方式上,由以機械記憶為主轉向以意義記憶為主。三是在思維方式上,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要鼓勵孩子學會獨立地對學習材料進行綜合,判斷,推理,發展思維能力。
總之,中小學教育的鏈接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中小學校已經不應只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課程改革上,更不應該各自為戰,中小學應該攜起手來互相合作,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因素,共同為未成年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們健康成長創造一片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