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市陵城區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
1.創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
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學“方位——東西南北”時,教師先出示一個擬人化的太陽,學生覺得很新奇,興趣被調動起來。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在教室里,面對虛擬的太陽,指出東南西北。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面對實際的太陽,指出學校的一些建筑物的方位,使學生從有趣的問題情境中自然地過渡到現實情境。
2.創建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比較4305和4053的大小”變為“4、3、5、0這四個數字所組成的四位數中,最大和最小的數分別是多少”。這樣的問題富有挑戰性,學生也愿意去做、去探索。
1.在觀察思考中發現
比如,教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征”時,讓學生隨意說出一些分數,如1/2,5/6,7/25,7/15……然后判斷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此時引導學生討論:這個規律是存在于分子中?還是存在于分母中?讓學生觀察得到:7/25與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數,而7/15不能。學生首先發現規律存在于分母中。接著進一步討論: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分母有什么特征?最后教師啟發學生試著把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從而發現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征。
2.在大膽猜想中嘗試
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提問:猜一猜它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根據什么猜到的?學生在已經掌握的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聯系長方形與直角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同等條件下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這一猜想。學生在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后,嘗試解決問題,同化新知。
3.在操作實踐中感悟
思維從動作開始,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就會在“動”中感知和領悟。例如,教學“長方體體積計算”時,可以先讓學生將12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排成一個長方體,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排法:即小正方體的總個數,每排個數,排數、層數分別是多少,引導學生得出小正方體的總個數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之間的關系,進而推出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1.算法多樣化,激發靈感
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比如,計算下面一段《三字經》的字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生1:每句3字。3×8=24(個)
生2:每節6字。6×4=24(個)
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目的是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開放性問題,發散思維
一個數學問題,如果它的條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多樣化,答案不唯一,這種問題就稱為開放題。它可分為:①條件性開放題:媽媽買了相同價格的糖,付了40元錢,找回4元,你知道媽媽買了幾盒糖嗎?②結論性開放題:在6、7、8、12這四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因為6、8、12都是雙數,所以說7與眾不同;因為6、7、8都是一位數,所以12與眾不同。
1.在問題情境中反思
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反思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他們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比如,在教學中可經常啟發學生:“你還有其他解法嗎?”“你的想法與別人有什么不同?”這樣有助于誘發學生反思和優化自己的思考過程。
2.在探究過程中反思
在探究新知識中,反思是對學習過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方法、操作程序以及獲得的結論等。沒有學生的自我反思,就難以促進學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續發展。在探索過程中或探索結束時,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