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
服裝業是廣東省的優勢傳統產業之一,服裝專業是一個老牌專業,很多高校都開設有本專業,特別是民辦高校,招生人數較多。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順應市場要求培養出能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端服裝人才并立于不敗,是我們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并著手解決的問題。為此,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相適應、與人才市場需求相對接的原則,及時調整專業建設思路,更新教學觀念,使得服裝專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且具備一定的創新性。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服裝業也發展迅速,服裝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廣東省是我國服裝發達地區,特別是牛仔產品,產量占全國70%,占全世界20%以上。針對市場需求,服裝設計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趨增大,服裝設計專業在廣東地區就業和發展的前景都非常看好。伴隨著廣東省服裝設計高速發展,對設計人才的需求也呈現井噴狀。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服裝公司和行業協會反映的常見問題。在薪酬方面,一些高級設計和技術職位的月薪超過1萬元。近年來,服裝畢業生就業率已超過98%,這也證明服裝市場發展迅速,學
隨著服裝設計業的蓬勃發展,服裝設計培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服裝設計專業,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為了使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真正學習他們的優勢,大學必須不僅要在專業課程中科學、有效,并建立相應的培訓基地也是不容忽視的事情。只有這樣,培養的設計人才才能真正被社會所利用。圍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盡可能建立與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工作場所相適應的真實或模擬專業環境,使培訓基地成為:區域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應用和推廣基地。
廣東高職院校服裝專業近幾年更加深化了與企業的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實現專業和行業(企業)職位之間的無縫連接;積極開展工廠,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以及“工作和學習交替”,完成教學任務,為企業,社會定位更多的設計人才。同時,積極組織專業學生參加各類大賽,進行社會實踐“工學交替”,全面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在學中賽、賽中學,每年積極組織本專業的學生參加各類服裝設計大賽、服裝技能大賽,以此大大提高了師生的綜合實操系統化水平。
校外實訓基地是指各專業的社會生產機構,包括企業和公司。它們的主要功能;一是完成各自特定的生產任務,保證企業或公司正常的管理、生產、銷售、服務等運作流程。二是承擔著為學校學生提供社會生產實習指導、“工學交替”的實踐學習的任務以及科研開發的任務。學校內外的培訓基地有機結合,形成功能性教學和培訓基地,確保學生學習使用和應用所學知識,促進學習,實現產學研結合。
以廣東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和創新為目標,提高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提高創新創業的整體素質和能力,結合建設原則,課程體系和課程體系的結構模型,依托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主要開展以下“工學交替”的實踐內容:
1.企業認識實習(初始階段)。在課程開始前的假期,安排學生以分散的形式進行二周的企業認識實習。目的是了解服裝公司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及產品開發流程,使學生對產品開發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與課堂教學穿插進行的依托“基地”建設的“工學交替”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實驗。通過穿插安排配合教學內容的課堂實驗,使學生初步掌握教學基本知識。
3.依托“基地”建設的“工學交替”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延伸的課外實踐。教師通過課堂輔導,及時糾正學生錯誤,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術。學生在課堂實驗中只能在老師的輔導下,完成部分規定的實驗內容,剩下的內容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
4.將企業新產品開發任務作為學生綜合設計案例。課程的最后一次綜合設計實驗,通常選擇品牌公司的產品設計為案例,進行模擬公司的技術開發實驗,學生完成的作業,通常由企業技術專家和老師共同點評,分析作業的優缺點,以此提高學生對服裝結構構成技術在成衣設計中的應用能力。
5.企業認識實習。完成課程后,學生將進行第二次商業實習,但是,實習的要求是不同的,希望學生們能直接參與企業研發中心的產品開發,將所學的立體成衣構成技術直接引用于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通過依托“基地”建設的“工學交替”創新創業實踐,從工作中深刻了解產品開發技術工作的特點,了解面料、工藝、成本等因素對產品開發的影響,深化學生對所學服裝的三維內容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創新和創業精神。
簽訂了校企聯合辦學協議,開展“產學研”協同育人的戰略合作,成為院校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同深化人才培養:
1.公司每年安排學生參加公司舉辦的“服飾品牌創意設計大型訂貨會”,進行了校外實訓基地的產教融合、“工學交替”實踐教學活動。在公司設計師和專業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學生們開展了服裝設計,服裝材料科學,服裝制版,工藝,服裝會展等各種專業理論知識的現場教學活動;CAD應用分析指導等。
2.公司選派一批設計與生產專家作為學生的導師,對學員進行企業文化、客戶溝通技巧、職業生涯規劃、服裝材料知識、服裝設計實訓等內容的培訓,為公司、社會培養了大批行業高端人才。
3.公司建設了“職業學院教師發展中心”,為學院教師培訓、鍛煉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場地。
4.公司不僅積極推動校企合作,還選派多名高層次技能型兼職教師承擔了院校部分課程的教學工作,參與設計專業教研、教改、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工作。
5.教學手段多樣化,全面提高實踐能力。充分利用校內培訓室,創建虛擬工作室,虛擬工藝品等場所和手段,創建實戰和模擬教學環境,并將教學活動定位于互動復合活動。同時,利用校外培訓基地開展“工作交替”社會實踐,它將使學生能夠在上學期間接受能力后培訓和完成關鍵技能。
1.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實踐。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及時將行業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反饋到實踐基地,使實踐教育能夠及時反映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同時充分發揮作用。基礎高科技設備的功能和發展為社會提供技能評估,技能水平評估,材料檢驗和測試,實踐培訓,研究,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使其開放。
在教學內容的構建中,要充分結合人才的應用,制定規范和特點,避免純技能訓練的內容,選擇“適用性”作為教學內容的設計依據,選擇基本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組合“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和綜合技能”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同時,結合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教學內容與技術進步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企業發展優勢,形成以校企深度融合為基礎的多形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服務性原則,樹立全員服務先導意識,以服務企業和社會贏得支持、贏得合作、贏得發展;堅持職業性原則,遵循全過程就業導向理念,以職業崗位需求構建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實訓環境;堅持開放性原則,實施全方位開放辦學戰略,以開放思維打造育人平臺、實施雙贏策略、形成長效機制。面向廣州,輻射珠江三角洲,培養具有足夠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強大就業競爭力的高端技術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了實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艱苦的努力,院校要對人才培養計劃,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培訓室建設,校企一體化,訂單培訓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人單位對本專業學生也越來越滿意,同時越來越多的學生報考本專業,這些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我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功。十三五期間,開發訂單教育,與企業共同確定教學內容。
3.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十三五期間,服裝專業將繼續與相關合作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訓計劃,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實現專業與崗位之間的無縫銜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及時將行業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反饋到實踐基地,使實踐教育能夠及時反映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同時充分發揮作用。基礎高科技設備的功能和發展為社會提供技能評估,技能水平評估,材料檢驗和測試,實踐培訓,研究,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使其開放。
實踐教學和教材建設是實踐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學科內容的選擇,實踐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以廣東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為目標,提高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依托“基地”建設“工作交替”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創新與創業,結合課程體系構建原則與課程體系結構模式實踐。
最后,依靠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廣東省,廣州服裝設計協會聯合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實現無縫專業行業(企業)的位置;積極開展廠中學,校中學,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可以在高職院校接受幾年能力崗位培訓及完整的關鍵技能培訓。高品質的企業合作,以建設創新型和創業基地,切實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支持相結合。對于企業、為社會定向培養更多的服裝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