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宏
客觀地講,現在高中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尷尬的發展“瓶頸”——學生寧愿把大量時間花在英語閱讀或理科的題海戰中,也不愿花時間學語文。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識字綴文、運用語言等最基本的技能訓練已走入為考試而練習的“死地”。鑒于此,筆者覺得與其苦等其他學科“讓位”,不如“主動出擊”,從其他學科中借鑒方法,恢復語文“母語教學”應有的地位,讓學生能夠做到讀準音,寫對字,說通話,寫出文從字順的文章,培養學生較全面的語文素養。
同是語言教學,為何英語學科魅力巨大,牢牢地吸引住眾多學生的“眼球”?筆者翻閱了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2017年版)》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主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說,英語課程標準是以任務為教學策略基礎,強調運用語言的任務進行教學,讓學生為了完成一項真實的任務進行學習,并要求學生最終完成這項任務,使學生為了運用而學習,學了就能用,從而直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英語學科采取這種教學方式,目的就在于避免學生機械的死記硬背,防止出現“啞巴英語”的現象。而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欠佳,機械記憶,被動學習,甚至厭學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此可見借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了。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問題型”教學法嗎?固然,“任務型”表面看起來與“問題型”極其相似,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然而最大的區別也在于此,“問題型”只注重解決某一問題,解決即可;“任務型”則專注于解決的過程與解決后的能力遷移與態度的轉變,是以“題”激“情”,以“情”促“思”,以“思”創“新”,從而使學生在一種自覺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地品評語言、主題,潛移默化地提升語文素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能動參與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做到扣其情,啟其智,精心設問,盡量讓學生多思,使之入境。其次要大力提倡不迷信權威,不死守成規,要敢于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對教材、復習資料、教師授課中的觀點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再次,在學生的“憤”“悱”之時,教師要及時點撥。創立問題任務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起到啟其智、增其能的作用。根據教材內容,一般可分為5大任務類型。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完課文后,找出一些語段中的關鍵詞句,以便更好地概括文章,且形成看問題抓重點的能力。比如讀完《〈物種起源〉導言》第一段,讓學生找出關鍵性的結論,概括這段話的中心。列舉型任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歸納能力,一般適宜于邏輯思維較嚴謹的議論文。
教師可以把課文段落、詞語的順序打亂,讓學生重新按順序排列,這需要學生清楚文章的內容,領會課文內容的連貫性。
對比不同的材料或敘述并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比如上完柳永的《雨霖鈴》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后,讓學生根據這兩首詞描寫景物的用語,感情抒發的對象,節奏的變化等等方面,讓學生自行概括柳永與蘇軾所代表不同流派的特點。
教師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所經歷和感受的事情,以切身體驗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如在上《胡同文化》時,可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他們的旅游經歷,談他們的感受,啟發學生思考地域的差別所帶來的不同感受,為進入課文學習奠定一個感性的基礎。
項目的任務是由兩人或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的。要求學生圍繞某一主題,通過查找資料、與別人交談等方法獲得知識,其學習成果可通過回答教師問題、撰寫論文等形式表現出來。這些任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以致用的機會,一個自由發揮才能的廣闊的平臺。此類任務一般要求學生課外完成。在這類任務中,團體合作和組織能力非常重要。
借鑒“任務型”教學模式,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索,自主求知。有了任務,學生的語文學習就能從知識和規則的理解,發展到意義的表達和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進一步提升語文實踐能力。
思維越活躍,發現能力和應用能力就越強,但人的思維,均由問題引起,所以有言:“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過程也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比如上小說《藥》時,板書課題“藥”后,在其后面用紅粉筆醒目地寫上“? ”“。 ”“! ”“? ”這幾個標點,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對這4個標點符號作出合理的解釋。讓學生帶著疑問讀課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質疑解疑的興趣,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在任務型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用問題去扣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在質疑和解疑中發展其思維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現成知識,可以受用一時;但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則可以受用終身。而自學能力的形成必須靠自主的實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把自學活動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使學生在自學中思考,在思考中自學。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根據自學的要求不同,可分為探索性自學、深究性自學、吸收性自學三類。探索性自學,這是初步理解階段。如上《游褒禪山記》時,讓學生“查一查”,即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解決課文內生疏的詞語,增強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深究性自學,這是深入理解階段,抓住重點進行剖析推敲。還是以《游褒禪山記》為例,讓學生“找一找”,就作者從記游到抒發感嘆這其中的思路,請同學自己從文中找出某些句子勾勒出一幅簡圖,看誰的最清晰簡潔,以此體會因事明理的寫法。吸收性自學,這是消化運用階段,主要通過手腦并用,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如上完《游褒禪山記》,讓學生”寫一寫“,模仿此文的因事明理、敘議結合的寫法寫一篇游記。
應用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當堂練習,可以用課后練習或隨堂練習,達到消化,這是鞏固新知識。第二層次是知識遷移,這是發展已學知識。比如高三復習中講完古詩文中有關色彩的詞語后,可以出一道有關色彩的測試題:
下列各組語詞引號內的字,所指顏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選項是:
(1)看朱成“碧” /金魄“翠”玉
(2)青紅“皂”白 /“玄”端章甫
(3)“縞”衣白冠 /玉貌“絳”唇
(4)“丹”楓白葦 /“赭”衣塞路
(5)“緇”衣羔裘 /“黔”首黎民
第三層次是將語文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這是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請看下題:
羅董事長的三位朋友分別在今天過七十大壽、喬遷新居、分店開幕。如果你是董事長的秘書,下面三副對聯該如何送才恰當?
(甲)大啟而宇,長發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禮,近者悅遠者來
(丙)室有芝蘭春自永,人如松柏歲長新
1.甲送喬遷新居者;乙送分店開幕者;丙送過七十大壽者
2.甲送分店開幕者;乙送喬遷新居者;丙送過七十大壽者
3.甲送過七十大壽者;乙送喬遷新居者;丙送分店開幕者
4.甲送過七十大壽者;乙送分店開幕者;丙送喬遷新居者
俗話說,無知必無能。但是,有知未必有能。因此,學習重要的是善于知,善于把知識在實際應用中轉化為能力。要誘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多練,把練當作一條主線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以便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借鑒英語學科“任務型”教學模式時,切記這是一種為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而施行的一種方法,把凝固的語言文字、篇章結構看成信息的載體。設計好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從實際出發,使語文學科“工具與人文齊飛”,真正改變語文學科現有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