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恬
孟子說:“術不可不慎。 ”對于個體來說,職業的選擇將影響整個生命歷程。 高中階段是生命歷程重要的轉折點,學生既面臨著文理分科,或選科走班的難題,又有填寫志愿時選擇學校、專業的困擾,加之缺少長足規劃,取舍艱難。 美國學者薩帕在其職業發展理論中指出, 一個人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就應該接受職業規劃的教育,學校除了開設專門的職業規劃課程,還可以利用現有的課程中的相關資料滲透職業規劃教育。 在職業規劃教育課程還未正式走向學生的背景下, 在語文課程中滲透職業規劃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以下是作者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的教學策略。
語文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薈萃, 也是人生體驗的沉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還未步入社會的高中生社會主人公意識還不夠強烈,對社會時事常抱以“不關己”的心態,“宅居”“佛系青年”成為時代之殤。 語文課堂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下應通過語文選文的學習, 加強學生個體與社會的聯系, 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如學習屈原、陸游、辛棄疾等愛國詩人的文章時,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在講解《記念劉和珍君》時可突出個體在黑暗時代所做出的大無畏的犧牲, 讓學生從“差序格局”做到推己及人。
當今,快節奏的生活衍生出一系列的“快餐”文化悄然滲進了學生的生活。 手機游戲、偶像追星、生活泛娛樂化,高中生人生價值目標有重功利,講實惠,蘊含著趨樂避苦的趨向。 人生價值觀教育是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必須充分發揮情感的渲染作用。 以關愛學生為基礎,創設情感情境,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可鏈接起:孔子在不解、譏諷、困厄一路伴隨下仍“知其不可為之”宣示大道于天下;一身傲骨的李白即使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完全破滅,也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文最后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樣激越、決不妥協的呼聲;陶淵明即便在“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的窘境中也因做官“以心為形役”“深愧平生之志”而決然吟出《歸去來兮辭》的人生選擇。 串聯不同時代有志之士做出的人生選擇,學生能更好地認識人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文中輪番登場的各色人物都有自己的職業身份, 在學習的過程中無疑是對學生職業生涯意識的啟蒙。 教學中借助多媒體,使學生儲備職業常識和深諳職業道德,《感動中國》是最好的滲透教育,不僅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的職業特點, 更為杰出人士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的貢獻以及身上所體現的職業道德感動。 我還播放了北京大學宣傳片《星空日記》,引導學生總結出相應的職業選擇經驗,使之逐漸形成生涯規劃意識。
職業規劃常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有關5個“W”的思考模式。 從問自己“我是誰”開始,然后順延追問。思考模式需要學生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 根據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蘭德提出的“人職匹配理論”可知,性格對職業選擇有限制作用,興趣在職業選擇上具有導向性。通過設計合作探究課程, 分析作者及作品主人公的性格,引導學生認清自我,完善自我。 結合《鴻門宴》《項羽之死》設置項羽性格分析的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研究中明白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其事業的選擇以及性格弱點會制約其事業的發展, 促進學生在平時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性格,完善自己。
設計實踐課程,發掘學生的閃光點。 《短新聞兩篇》講解的是新聞和報告文學。 我開展了爭當 “班級小記者”活動,報道校園新聞。 班上一位女生平時留心生活,加之文學功底深厚,總能捕捉到常規生活的“新”事,寫作新穎,成為了同學眼里的“明星記者”。 在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時也為她學習增添了動力并對其今后的擇業有導向作用。 還可積極組織詩歌朗誦比賽、書法大賽、攝影比賽、演講比賽等讓學生發掘自己的閃光點,找到自己的興趣傾向,并與職業聯系,完成“我想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 ”的職業規劃。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處處有語文。 新課程標準下的必修、選修教材板塊設計,旨在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職業素養決定了一個人在職場中發展的程度, 可通過平時的語文訓練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用題是語文生活化的縮影。 溝通能力有“聽、說”的雙向性,要善于傾聽他人,也要表達得體。應多創設情境,細化訓練。如在新學期面對新生,合理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求職現場”的自我推銷演講以增強自信;模擬產品發布會現場“答疑解惑”訓練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模仿名勝景區的“景點介紹”環節側重提升調節語速、把握情感的能力。 通過語病、成語、銜接題目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說話思維能力,知曉謙、敬,口語、書面語學做職場中的謙謙君子。
實用類文本是一種偏向于實際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是學生通往社會、把握時代脈搏的窗口。 側重考查學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這與職業閱讀的價值取向一致。 快速地提取文本的有效信息并篩選分析做出自我判斷, 并針對社會中的某一現象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也和職業中的納言獻策相近。 實用性文本也為學生應用性寫作提供了就事論事的參考,還有人物傳記、新聞調查、采訪實錄也能很好地應用到職場寫作中。
現代社會極具競爭性、挑戰性和開拓性,只有富有創造能力的人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才能在職業領域游刃有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意識,使其養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習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對于文本的解讀不可拘泥于一時一種,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如讓學生從翠翠的角度續寫延伸《邊城》的結局,探究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體思想。 在寫作課程中多融入時政類材料,讓學生有根據地暢所欲言, 與時俱進地完善課本寫作材料“父子協議”的利弊觀。 每周練筆設定“故事新編”主題,世說新語“龜兔賽跑”“井底之蛙”“鐵杵磨針”等故事,并鼓勵學生創新、原創寓言故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相信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各展其能,發揮所長,定能成為學生在高中階段規劃職業的引路人,讓學生做自己人生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