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平麗
摘 要: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出生人口的減少,農村的中小學已經岌岌可危。城市的發展也為農村的勞動力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入城務工改善他們的家庭生活水平。這就產生了農村人口大量遷移、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的問題。另外,農村的經濟條件和思想覺悟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師隊伍不穩定,給農村初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今天的農村中學教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盡管國家在努力的推進和諧教育,但現狀依然令人頭疼。該如何堅持和發展農村中學的生存困難與發展策略,下面就農村初中的生存困難與發展問題做一個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教師隊伍;人口;城鎮化;留守兒童
當前農村中學教育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校發展無規劃,辦學條件差,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下,教學質量低,學生管理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導致上述現狀的原因主要有:教學方法落后,政府不夠重視,主管部門欠督導。要改變當前農村中學教育的現狀,必須踐行科學發展觀,推進和諧教育,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制定長遠基礎教育計劃,改革辦學模式,抓好教育教學過程管理,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加教師的培訓力度,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宣傳力度,實施公平教育,讓城鄉教育均衡發展[1]。
1 農村初中面臨的實際困難
1.1 教師培養跟不上
國家發展,教育為本,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下,我國以成績論高低的政策下,教學成績是衡量一個學校的重要標準,那么優秀的教師隊伍成為一個學校的關鍵因素。在農村的中小學校中,教師福利很低甚至沒有,有些貧困地區連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造成教師的流動性非常大,都想盡辦法去大城市跳槽,而且大城市優越的醫療、教育、生活處處吸引著大批人,作為剛剛大學畢業的畢業生來講,只要有相對好一些的就業平臺,就不會選擇農村任教。這些大的社會環境,又為我們的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雪上加霜。在農村,沒有“專業素質”的老師,很多老師都是一身多職,音樂、體育、藝術由其他老師兼任,根本起不到素質教育的作用。因教育經費的短缺,無音、體、美教育教學器材,無音樂教室、繪畫教室、語音教室;實驗室、體育運動場地不夠用。除了這些,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當前的實際,農村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大多數是過去的老教師,他們由于年齡偏大、學歷低,沒有經過嚴格的教師崗位培訓,甚至有些還是代課教師,這樣的教師隊伍構成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
1.2 農村學校人數驟減,規模變小甚至兼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學校的人數在不斷減少。農村學校的布局相對比較分散,辦學規模偏小,有的學校僅有幾十個學生,所以各個地方政府為了節約教育資源,合并兼并一些學校,很多孩子需要去離家很遠的地方上學,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嚴重,學校紛紛采取了住校的制度,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都加入了住校生的行列。其次,農村的家長大部分都是初中或高中的知識水平,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方面的要求不高,有些家長希望孩子盡快出去務工,為家里減輕生活壓力。間接造成了生源的流失。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改革開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年一個臺階,生活質量快速上升,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精神文明的滯后,攀比之風開始盛行,誰有錢誰就是成功人士,很多人,尤其是知識相對落后的農村,有些人認為就算不上學也一樣可以掙到錢。這些落后和陳舊的教育觀念,制約了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出現這些問題,對農村的教育發展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2 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策略
2.1 教師入手
教師流動大的根本原因,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待遇問題,那么農村的初中要想留住教師,首先要從教師的經濟方面入手,提高工資待遇,福利待遇,讓教師不再為生存問題而擔憂,甚至可以為農村教師提供比城市教師更加優厚的待遇,并給予相應的榮譽,利用這些吸引愿意留下來,為農村教育做貢獻的一些有志青年,當然這需要國家統籌合理安排教育經費,并且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占比。目前我國已經基本上是以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為主,發展校辦產業,接受社會的捐款,收取學費、雜費等多層次多渠道教育經費的籌措機制。但這種機制還有待完善,目前必須努力解決好的問題是:縮小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的差距,收取的學費和雜費不超出群眾的負擔范圍。把一部分活動的資金可以用來教師隊伍的建設,努力建立一批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師這個職業具有專業性:具有知識與技術,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所以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化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教師素質,改革師范教育,可以學習日本的師范類教育模式,凡是考上師范類的大學生,都要去各個學段去實踐,通過一定時間對各個學段的了解,來確定自己適合的任教學段。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耐心和愛心的,如果僅僅是因為一紙文憑就去從事教師行業,這是對中國教育的不負責任,往大的方面講是對中國的未來不負責任;提高教師的本身的專業知識以及能力與教師職業道德的提高來獲取;提高教師待遇,努力使教師的工資水平在國家財力限度內,盡快達到不低于或略高于其他行業的平均工資水平,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形成尊重教師的社會風氣,體現教師的社會價值;讓農村教師走出去,參加培訓、進修,增強專業知識。其次,建立教師激勵機制:目標激勵,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學校發展目標,讓教師考到未來美好的前景,并將這一前景與教師當前的工作學習和未來的個人發展聯系起來,從而激勵教師為實現預定的目標而積極投入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制度激勵,通過校內民主制度的建設,充分發揮教帶作用,使教師有機會參與學校重大決策與工作計劃的制定;情感激勵,通過學校領導與教師的談心家訪探病與教師建立感情的聯系,真誠的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得教師帶著愉悅的心情參加工作,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榜樣激勵,通過領導者以身作則或率先垂范或先進事跡,為教師提供參照和范例,激勵老師以此為榜樣而奮發向上;信息激勵,通過外出參觀或請校外教師專家傳授經驗或報刊的有關信息,使得教師增強緊迫感,促進教師奮起直追[1]。
2.2 學校入手
首先,一個學校的發展離不開一個領導者遠見卓識。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者,尤其是當今時代的領導者,對學校的領導過程,實質上是如何最大限度的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靠廣大的教育職工辦好學校,提高教學質量。所以要求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政治素養、管理能力、身體素質外,還應該具有以下的意識與觀念[1]:
1)要善于研究教職工的能力狀況與心理,只有研究每個員工的心理,方能用人之所長,對號入座,對癥下藥,才能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
2)學校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個體,自然免不了接觸社會,作為校長應具有廣泛的社交能力。學校存在于社會中,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不做好外圍的工作,對外關系理不順,工作阻力就大。
3)學校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發展策略,面對人口驟減,生源減少甚至流失,該如何保護我們本土的生源,如何吸引更多的生源,這是學校必須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4)一所鄉村中學,其安身立命的根本還在于良好的教育教學業績。在教學管理上,我們規范教學管理,制定了教學量化考評方案,對教師備課、設計教案、教學評價等有明確的規定要求。建立家校委員會,家長協助老師,對孩子的學習起到監督作用,老師負責把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家長則結合自身孩子情況,對孩子做思想工作等等,實現家校互助。此外,在認真抓好學科教學的同時,學校十分重視特長生的培養,并開辟第二課堂,組建興趣活動小組,定期開展各種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2.3 合作共贏 優化資源配置
加大縣級或市級中線學校與農村中小學的幫扶制度,以校帶校。實施強校帶弱校制度。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將城區的優秀教師選派到農村的薄弱學校,承擔學校管理和教學任務,對口幫扶學校教師進入城區學校,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達到提高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促進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實行教師和校長在城鄉之間的輪崗,積極從政策和機制上促進城市教師下鄉輪崗任教,將好的教學方法、辦學經驗傳授到農村薄弱學校,縮小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等差距。利用政策,可以在教師評聘中、高級職稱時,有在農村任教經歷的優先,到農村輪崗的在職教師,輪崗期間一切關系、工資待遇不變,并給予發放一定的補貼等。政府應加強對教育資源的管理,考慮到各地生源的數量,合理布置學校,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用信息技術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閉塞就等于閉門造車。遠程教育以它強大的優勢進入了農村教學課堂, 目的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向農村學校輸送優質的教育資源。因此,我們要合理利用遠程教育,促進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生素質的提高是提高教育教學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功能,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充分開發和整合教學資源。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音頻、視頻、廣播電視、光盤錄像和書籍報刊等多種形式收集教學資源,并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 有效地開展指導、輔導、答疑等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實現因材施教,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現代化教學理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2]。
3 結語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村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村的教育決定了中國的未來。當前農村的中小學教育情況實在是不容樂觀,基礎教育不扎實,教育的發展也就只能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其問題的解決也是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經途徑。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的現狀,加強和牢固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是農村中小學走出困境,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學(第3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志宏,馮大鳴,魏志春.新編教育管理學(第2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