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之中處處存在數學。眾所周知,語文與數學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兩大基礎學科:語文幫助學生讀懂生活,數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的邏輯規則,同時使得生活更加便利。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已經逐步向素質教育方面轉變,教育模式也隨之改變。與傳統小學數學教育相比,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更注重提高學生對數學題目的閱讀、理解、解析、實踐能力,通過對生活化的數據案例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將數學概念與生活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G44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0-0049-02
引 言
小學是學生接觸社會的第二階段。在此階段內,學生對任何事物均抱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并不能理解專業的數學概念并將其應用于生活中。小學階段之前,學生對生活中的數據認知僅限于父母的言傳身教。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數學過程中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傳達信息,采取一些“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數學學習保持充足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一、確定生活化的命題
小學生因年紀較小,在自我控制方面沒有足夠的自制力使自己保持長時間認真學習、學習探究的狀態,容易被身邊的事物吸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通過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將數學課程中的知識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當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較大的興趣之后,就會意識到數學是生活中較為實用且有意義的學科。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不再是一件難事。小學數學教學中,以邏輯性原理為基礎,將基礎的數學理論知識以層層誘導、逐步推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引出下一概念,結合基礎知識,理解貫通,從而引出更深一層的數學概念[1]。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正方體、長方體的定義,使學生理解基本的幾何體空間概念,引導學生分析空間立體結構,如有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等,再結合教室、生活中常見的空間幾何體,讓學生辨別空間幾何體的類型,同時將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正方體所有的邊均等以及長方體對應平行的邊均等、相鄰的邊不等等相關幾何體知識向學生進行講解。
在引導學生在教室、家庭中尋找幾何體的同時,對學生尋找到的幾何體進行講解。如桌子、書本、粉筆盒、橡皮擦等均屬于長方體,而魔方屬于正方體,同時觀察橡皮擦、魔方等幾何體的各個面,并通過不同角度觀察其形狀。教師引導學生將各個面之間的形狀變化進行對比,同時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思考幾何體,建立空間想象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立體感與空間感;通過布置課外作業,如制作沙包,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體會立方體的面與面之間的連貫和交互,促進學生空間感與立體感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進行課本講解,并布置學生進行習題練習,從而達到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率較低,且受學生學習興趣、注意力、思維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并不完全,進而在習題練習方面不能很好地完成練習,長期累積,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產生懈怠,喪失主動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來糾正,將相關數學學科概念穿插在日常生活能接觸到的地方,通過生活化的講解,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例如,講解《元、角、分》一課時,教師可以情景模擬實施“小小商店”的生活化教學活動。教師先通過PPT的形式展示1元、1角、1分,向學生講解元、角、分之間的單位進制,即1元=10角=100分,1角=10分。通過“小小商店”的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單位價值之間的運算規律,以此讓學生學會換算物品之間的單位進制。比如,一個鉛筆盒的價值1.8元,等于幾角、等于幾分。若小花帶有24張1元紙幣、16張5角紙幣、8個1角硬幣、24個1分硬幣,有幾種付錢方式?小花帶的錢最多能夠購買幾個鉛筆盒?最后,教師以同樣的方式將其他 “商品”進行售賣,增強學生對元、角、分的認識。
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數學學科有著很強的邏輯性,在生活中也是常見且常用的學科。教師可以根據數學的邏輯性特點,將其與生活中相關的數學知識連接起來,貼近生活,復原生活情境,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增強學生對生活化教學的認知;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凝聚課堂注意力,引導學生對邏輯性數學知識進行探索與求知,從而更好地進行課程學習[2]。
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一課時,教師通過講解分子與分母的關系,同時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切蛋糕、切西瓜等切分行為進行生活化教學,將蛋糕、西瓜一分為二,即表示為1/2,讀作“二分之一”,通俗解釋為某事物的一半;切成四份即表示為1/4,讀作“四分之一”,切開的每一份均為原來整體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將數學知識與生活事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分子與分母的聯系,辨別其中的邏輯關系,促進學生想象思維能力的發散,強化邏輯思維能力。
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遍布于每個角落,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均有著不同程度的涉及。生活化數學教學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能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生活化學習過程中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進一步加深對數學邏輯的理解與數學概念的鞏固。
例如,在分米和毫米、角的初步認識、升和毫升、多邊形的面積等諸多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認知生活中的基本運行規則,如時、分、秒之間的換算單位:1h=60min,1min=60s;1L=1000mL;1dm=100mm等。同時,教師通過布置生活化的課后家庭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如幫助父母去買菜,體驗所購菜品的重量(kg)和價值(元)。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 語
小學屬于重要的啟蒙階段,小學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均有著極大的影響。通過生活化情境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邊玩邊學,寓教于樂,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生活化教學模式,既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又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楊財英.融入生活,體會小學數學教學之趣[J].學周刊,2019(10):99.
杜慶忠.再談如何加強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J].才智,2019(07):84.
作者簡介:柳鵬程(1967.2—),男,江蘇東臺人,本科學歷,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