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超



摘? ?要:一個合理的農地整理項目應該能夠最大的發揮其綜合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效益最大化。土地整理的綜合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在此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還不是很完善。針對這種現狀,本文以江西省某縣三個村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為例,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綜合判斷模型,對土地整理的綜合效益進行研究分析,對土地整理的實踐活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土地整理? 層次分析法? 綜合效益
中圖分類號:F30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9(c)-0251-03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按照土地利用計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調整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結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數量,確保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環。當前我國的土地整理活動以農地整理為主,農地整理是指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一個合理的農地整理項目應該能夠最大的發揮其綜合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效益最大化。
經濟效益主要是指土地整理項目在經濟上的合理性和對當地社會經濟的貢獻程度;社會效益旨在調查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及帶來的效應;生態效益是指通過興修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對田、水、路、林、村等進行綜合整治、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優化生態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效益。土地整理中的此三項效益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不能將其分割開來分析評價。比如,排灌設施的建設在經濟上可以提高土地的產出率,社會效益上可以方便農民生活,而在生態方面也能防止水土流失。可是同時,這也可能會帶來許多的生態問題,比如會帶來對農田小氣候和小型動物棲息環境的破壞。土地資源利用要注重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總合,才是土地整理的充分條件,是土地整理的一組完整的準則。農地整理項目的綜合效益評價問題已經成為當今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1? 評價指標的選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江西某縣三個村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為例。該項目區是江西省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重大工程的備選片項目,項目涉及三個行政村。項目區土地總面積為290.37ha,其中項目建設規模用地面積為282.65ha,不動工面積為7.72ha。項目區贛中丘陵向濱湖平原的過渡地段,境內海拔高度較低,相對高差較小,屬丘陵地貌。項目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氣候區,具有較明顯的半濕潤性季風氣候特征。項目區土壤主要為紅壤,土層深厚,pH值中性偏酸。境內降雨充沛,地表水資源豐富,地下水也有一定儲藏量,且水質較好。地表植被比較簡單,天然植被較少,以種植農作物植被為主,主要有水稻、油菜和蔬菜等。項目區總人口8474人,年產值8024萬元,人均收入9469元,項目區耕地226.58公頃,耕地無撂荒情況。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參考當地干部群眾的意見,在掌握了項目區大量基礎資料的情況下,綜合分析項目區的具體實際情況并與熟悉實地情況的專家、學者、干部討論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經濟效益指標4個,分別為農地單產增加率、項目區總產值增加率、靜態投資收益率和投入產出比率;社會效益指標4個,分別為道路通達度、土地利用率、新增耕地率和人均年純收入增加量;生態效益指標3個,分別為灌溉保證率增加量、土地墾殖率和綠色植被覆蓋率增加值。以上指標均為增加值的形式,清楚表現了項目實施前后的動態變化。指標體系框架如圖1。自上而下分別為目標層0、方案層C、準則層F。
各指標的具體名稱及指標涵義見表1。
2? 判斷矩陣的建立及權重的確定
2.1 方法的選擇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提出了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亦稱多層次權重分析決策方法。AHP的實用性強,它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被成功地用于資源分配、沖突分析、評價、計劃以及預測、系統分析、規劃等最優化過程之中[8]。
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要研究的復雜問題看作是一個大系統,通過對系統的多個因素的分析,劃分出各因素間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上一層次的元素對相鄰的下一層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著支配作用,從而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逐層支配的關系。然后請專家對每一層次的因素進行較客觀的判斷,相應給出相對重要性的定量表示;進而建立數學模型,計算出每一層次全部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權重值,并加以排序;最后根據排序結果進行規劃決策和選擇解決問題的措施[9]。
2.2 判斷矩陣的建立及權重的確定
本文引入“1~9標度”,通過實地考察并與熟悉當地情況的專家、學者、干部、技術人員和部分群眾分析討論,綜合各方面意見,對模型中的各因素建立判斷矩陣。
3? 總分值的確定
根據項目區的具體情況,得出的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4? 結語
本文以3個村土地整理項目為例,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構建綜合效益評價模型,該模型綜合考慮了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影響,為日后其他相似地區土地整理綜合效益的評價提供了依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相結合,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客觀準確地反映出項目區土地整理綜合效益的優劣。本研究在項目區的實踐當中取得了較好的結果,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完善,比如,綜合效益評價的指標體系及計算方法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這加大了實際工作中的難度,重復工作量加大;若能將各影響因素還原成某一統一的標準,將比層次分析法更能精確的表現影響的方向及大小。這就需要我們的土地工作者繼續不斷探索和創新,以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嚴金明,夏素華,夏春云.土地整理效益的分析評價與指標體系建立[J].土地管理技術,2005(2):36-42.
[2] 龔健,劉艷芳,劉耀林.農村土地整理潛力評價方法初探——以湖北省保康縣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1):29-31.
[3] 李巖,趙庚星,王璦玲,等.土地整理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其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06(10):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