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宇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課時量一定的情況下,要打贏高考這一仗,就必須盡可能減少無效的、低效的勞動,向課堂教學要效率,從而取得“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最優教學效果。
無效和低效教學的行為在每一位老師的教學生涯中都會有,要實施有效教學就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認真分析教學中的無效教學現象,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努力提高教學實效,以保證常規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結合多年任教高三的體會,筆者從幾個方面對高三地理復習無效現象進行探討。
一、進度缺乏計劃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高三地理復習,就必須進行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計劃。如果沒有教學計劃或者教學計劃執行不到位,教學工作就會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教學質量將成為一句空話。
因此,地理教師都應當認真負責地制訂好教學計劃,通常包括學期教學計劃、周教學計劃、課時教學計劃三種類型。并著眼于高三的學期,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比較,做出合理安排。①班級情況分析;②教材分析;③教學目標與要求;④進行教學課時數的分配及進度安排等。
二、內容缺乏主干性
該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復習內容主干知識不突出,將知識面面俱到地羅列給學生;二是復習內容超出《高考說明》,該問題在教過舊教材的老教師身上表現突出。
目前的高考試題命制有新的特點。一是改過去“以知識立意為主”為“以能力立意”為主。二是“依據大綱,但不拘泥于大綱”。三是不再以知識點的覆蓋度作為試題評價的指標。
所以復習時,要求我們做到:①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識。一般認為,新高考“強調主干知識的考查,所考內容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②一定要抓住教材的知識結構,搞清教材的知識聯系。每一節課結束時,要讓學生建構基礎知識的框架和體系。③學會運用教材中講到的基本原理與教學中學到的基本方法,解決新情境下的“新問題”。當然,突出主干知識,并不意味不要基礎知識了。
研究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不再以知識點的覆蓋度作為評價試題的指標,因此有的知識點,甚至單元或冊,在近幾年里可能就與高考題始終無緣。有的知識點則可能連續多年被考查,或者被集中考查。例如,有關“地殼運動”和“自然帶”的內容連續幾年未被涉及,而“太陽光照”、氣候等內容,幾乎年年都有。因此,仔細分析一下高考試題的這一特點,我們在高三復習時絕對不能面面俱到,而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然而,舍什么呢?這就要慎重了?!叭跛?,只取一瓢”,我們要取得好的高考成績,就必須好好把握《高考說明》,研究高考地理試題,敢于取舍,突出主干知識,提高復習的實效性。
三、問題缺乏有效性
對復習課來說,問題設置的質量對課堂效率的影響更大。在高三復習教學中問題設置缺乏有效性主要有兩個方面。
1.設置的問題難度不當
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不當,有的側重記憶,缺少可思考性,雖然課堂上貌似熱鬧的問答其實難以使學生產生興趣,并沒有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有的難度太大,超過學生的知識范疇,也導致教學的無效。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思考尋找教材中“因果聯系的交接點究竟在哪里?”使設置的問題能引發學生探究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
2.設置的問題不嚴謹
教師在提問時用詞不準確指向不明確,或不嚴謹,使學生很茫然,不明白教師要求回答的問題是什么,從而導致答非所問,教學失控,浪費了時間。高三復習時間緊,課堂設置的問題應用詞準確,范圍明確,不要含糊其詞。讓學生明確答題的方向,提高課堂思維的有效性。
四、習題缺乏針對性
高三復習有很多時間是在做、講練習題。有的教師唯恐知識點有遺漏,課后大練“題海”,機械重復被改稱作“鞏固”,死記硬背被狡辯為“強化”。也有的教師在對習題講評過程中往往出現無效教學行為:沒有認真批改,按照自己的經驗或想法去講評;習題一講到底,學生會的也講不會的也講,針對性較差,浪費大量時間;教師只是就題講題,對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沒有及時地進行有效關注。
現在的高考地理試題很多內容是開放的,而且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更為密切。因此,傳統的“題海戰術”以及猜題、押題已經不再適應新高考了,必須精編精選典型練習題。編制的練習要達到強化記憶、熟練掌握知識、找出存在問題、彌補薄弱環節、擴大知識的應用范圍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從而提高復習效率。
為提高學生的高考答題能力,必要的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強化訓練的同時必須要督促學生及時反思。首先,練習做完后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該題考查了什么內容?這內容的考查方式與以前的練習題有何不同之處?對經典圖表、代表性習題更要多下功夫,不僅一題一得,更要一題多得,既能促使知識得到不斷的彌補、完善,又能舉一反三,從方法上領會解題過程中的審題、破題、答題的方式和奧秘等,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其次,就是要錯題重做,強化能力。對以前做過的習題要進行階段性整理,對做錯的題,要進行重新思考和解題,找出錯誤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還是審題不清、表達不規范等非知識性的失誤等,清楚地知道哪些毛病已經“痊愈”,哪些“頑癥”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然后對癥下藥,查漏補缺,從而不斷地消除復習中的疑點、盲點。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各個教學環節都會存在無效教學行為,這些行為越多對課堂教學的影響越大。分析和研究這些無效教學行為,能及時發現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真正做到從無效教學到有效教學,切實提高高三教學效益。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