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君慶 胡曉霞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1]。為了落實《方案》要求,教育部、財政部近日下發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 (群)(以下簡稱 “雙高計劃”),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2]。“雙高計劃”是新時期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對強化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特征,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經濟、促進產業升級,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雙高計劃”的改革發展任務主要包括十個方面,可以概括為“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即“加強黨的建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高水平專業群和高水平雙師隊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務發展水平、學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國際化水平”。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既是”雙高計劃“的改革發展任務,更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的重要目標。高職學校要高度重視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以改革創新的做法,培養一批行業有權威、國際有影響的名師、大師,整體提升師資隊伍的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能力,提高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的國際影響力。
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要緊緊扣住“高水平”“雙師隊伍”兩個核心概念。”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構成要素,“高水平”是雙師隊伍的水平標準。“雙師隊伍”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高職學校雙師隊伍由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組成;二是指學校專任教師要具備“雙師“素質。“高水平”主要是指教師在行業領域有權威性、在專業領域有國際影響力。能否建設一支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雙師隊伍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區別于一般高職院校的重要標志。因此,高職院校不僅要重視雙師教師隊伍的數量,更要重視雙師教師隊伍的質量。通過“雙高計劃”的實施,培養一支專業造詣深、行業有權威、國際能交流的專業群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培養一批具有高超技藝的技術技能大師。
教師隊伍水平不高是目前高職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之一。“教師專業能力與水平還不適應產業升級、技術發展的要求,尚不能有效支撐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3]有些高職學校的教師隊伍學歷、職稱結構嚴重不合理,博士學位和正高級職稱教師竟然是個位數;有些學校雖然教師數量相對充裕,但教師的能力水平同高質量發展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高職學校要認真研究《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對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根據學校發展條件,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為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切實可靠的人才保障。
“雙高計劃”實施不同于以往的示范(骨干)校和優質校建設項目,示范(骨干)校和優質校建設是以三年為建設周期,建設期滿,驗收合格,則項目建設完成。“雙高計劃”是滾動發展項目,原則上五年為一輪,驗收通過則進入下一輪建設周期,直到2035年。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劃是學校的頂層設計,高職學校要打破示范(骨干)校和優質校建設思維,面向未來,從高水平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高度做好雙師隊伍發展規劃。規劃要從學校雙師隊伍的現狀出發,以問題為導向,找準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以水平為指向,制訂高水平雙師隊伍的認定標準;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營造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的良好氛圍,鼓勵廣大教師投身“雙高計劃”建設,干事創業,推進學校高水平發展。
“雙高計劃”的核心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既是高水平學校建設的目標,也是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目標。打造高水平專業群,“促進專業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探索教師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對“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具有積極作用[4]。高職學校習慣以專業為單位建設專任教師隊伍,有的學校由于專業建設貪大求全,專業數量過多,導致專任教師嚴重不足,有的學校生師比超過30:1,難以保障專業教學質量[5]。專業群一般由三個及以上專業組成,通過專業的集群發展,優化組合專業群教學資源,推進群內各專業的課程、師資、實驗實訓等教學資源共享。以專業群為基礎進行雙師隊伍建設,能有效優化專業群的師資資源,提高師資資源的共享程度,有利于建設一支以高水平專業群帶頭人為引領、以各專業帶頭人和雙師型教師為骨干的專業群師資隊伍,提升專業群雙師隊伍水平。
高水平雙師隊伍要從學校和專業群兩個層面進行協同建設。
一是要培養行業有權威、國際有影響、能引領專業群發展的專業群帶頭人。學校要按產業發展邏輯和專業內在邏輯科學組建專業群。專業群帶頭人既要熟悉產業發展形態,掌握產業技術發展態勢,又要有較高的專業造詣,具備整合專業群發展所需要的校內外教學資源的能力。專業群帶頭人可以在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專業帶頭人中選拔,也可以從行業和產業領域引進。
二是要建設一支教學能力強,能改進產品工藝和企業技術難題的專業群骨干教師隊伍。專業群內骨干教師可以通過課程組和項目組的形式進行培養,課程組成員共同研討課程標準、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合作實施課程教學,提高課程的含金量;圍繞產品開發、工藝改進、解決企業生產、管理等技術問題組建項目組,共同探討研究提出解決方案,提高骨干教師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技術能力。項目組研究成果可以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推進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對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是培養具有絕技絕藝絕活的技術技能大師。高職學校強化技術技能平臺建設,要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總工會等部門共同建設具有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技藝傳承、大師培育等功能的技術技能積累平臺,建設傳承絕技絕藝絕活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技術技能平臺和大師培養機制,培養一批品德高尚、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大師。
四是要建設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高職學校目前存在兼職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技藝精湛、技術水平高的企業兼職教師到學校授課、帶徒的比例偏低。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必須提高高水平兼職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高職學校要通過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深化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創新激勵機制等措施聘請行業企業高水平兼職教師到學校授課、帶徒,傳授技術技能,提高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質量。高職學校要打破以往重兼職教師數量、忽視兼職教師作用發揮的做法,把兼職教師授課、帶徒的質量作為衡量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成效的主要標志,提高企業兼職教師隊伍水平。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實施教師和校長專業標準,提升職業院校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能力”[6]。實施“雙高計劃”的高職學校要高度重視標準建設,以高標準完成各項改革發展任務。高職學校要積極開展標準的研究工作,通過研究和實踐開發出具有高水平學校和專業群特征的一系列標準,如高水平學校校長標準、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標準、高水平專業群帶頭人標準、高水平骨干教師標準,等等,以標準建設推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要以標準為基礎進行建設,學校要制訂高于國家一般標準、同行認可的雙師隊伍建設標準,要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掌握和運用納入標準建設,制定高水平專業群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能力標準,并進行標準認定,使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做到目標明確、標準可依、規范可循。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最鮮明的類型教育特征。要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光靠學校一元培養是難以完成的,必須校企深度合作聯合培養。企業擁有學校所沒有的人才培養資源,《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企業“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教育部、財政部下發的《意見》要求“校企共同研制科學規范、國際可借鑒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產業先進元素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建設開放共享的專業群課程教學資源和實踐教學基地”。因此,高職學校要主動同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共建師資培養基地,與企業共同研發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利用企業的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培養高水平師資,聘請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企業師傅擔任指導教師,圍繞企業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以項目為紐帶,共同開展技術攻關,讓教師在解決企業生產和管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技術應用與開發能力。如浙江省教育廳面向高職院校開展企業訪問工程師項目,以解決企業技術問題為導向進行項目申報,教師到企業進修半年到一年,在企業師傅指導下開展研發工作;教師的研發項目能否結題以解決企業的技術問題和產生的經濟效益為主要標準。訪問工程師項目對提高教師解決技術問題和實踐能力產生了積極作用。
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需要從政策、經費、管理等方面給予保障。
各級政府部門要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教育部、財政部的《意見》要求,出臺對“雙高計劃”學校的支持政策,在教師編制核定、高級教師崗位比例設定、績效工資總量等方面給予傾斜,鼓勵“雙高計劃”學校舉全校之力打造高水平的雙師教師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留住高水平人才需要有充足的經費保障。目前,大多數高職學校辦學經費并不寬裕,經費短缺已成為制約高職學校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雙高計劃”學校的經費支持力度,明確用于雙師隊伍建設的經費比例。高職學校要多方籌措建設經費,籌措的經費要重點用于雙師隊伍建設、標準研制等方面,高質量完成雙師隊伍建設任務。
各級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給“雙高計劃”學校在崗位設置、進人用人、職稱評審、經費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更大自主權。“雙高計劃”學校要創新管理制度,建立以教育教學質量、服務水平和貢獻大小為主要考核指標的績效評價體系,表彰對“雙高計劃”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通過制度創新提高教師投身“雙高計劃”的積極性,提升“雙高計劃”建設成效。